1月读书笔记/《到灯塔去》:用意识流的方法读意识流;以及希望每个明天都是好天气,以便出发
伍尔夫的代表作《到灯塔去》,整本书一共三章,第一章大概占全书篇幅的二分之一,描写拉姆齐一家的宴会,他们在讨论第二天能不能到灯塔去;第二章仅几页,但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读到这段时一度想放弃,好不容易记牢的各个角色却在几页之间就死掉了,包括主角);第三章是在几十年后,一家人终于去到了灯塔,关于灯塔的描写,我总想到归有光的那句“今已亭亭如盖矣”。 这本书因为太意识流,在故事情节中加入大段大段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内心描写,所以很容易分散注意力(也可能是最近事情多,而我并没有处理头绪,导致的走神)。总之,开头三分之一的过程及其坎坷,在“看书-走神-强制拉回重读”的循环中反复;后面三分之二,在交流中get了“意识流就用意识流的读法”,于是在看书的过程中开启了无数次不加限制的“走神”。 如果要说这本书让人get到了什么?大概第一点就是上面说的这个“意识流读法”——说说这几天走神时想的。 1、顺势而为,随波逐流。 我习惯性地逐字逐句阅读,试图尽最大可能了解文字,可是,意识流狠狠地“教育”了我。最后得到方法,也许平平地通读一遍,再慢慢细读一遍,或者随时翻开任何一页读到任何一页…意识流的魅力不就是在细腻的细节处吗? “走神”到最近的处境,让我感觉到“失控”,对于事情发展的方向,我完全掌握不了。其原因我也很清楚,对于一个近50岁的人很难改变他的认知逻辑。而我,一旦被贴上标签,就很难改变他人的认知。顺势而为,这点B比我要会得多,能够在没有优势的形势里,找到盟友或者及时停止沟通上的内耗(也可能是我的沟通机会更少、沟通成本更大)。 接下来的工作和创业,或许应该是建立在确认好“盟友”和正向沟通的基础上顺势而为。做人嘛,也许“意识流”一点,也能有自己的魅力。并不想因为安全感去强行把控,这样可能很辛苦,就像这份工作,再努力也不能把部门带上更高的层级,因为领头人想要的和我能做的不一样。 2、“他们是那种幸福,我是这种幸福。” 书中有有一个情节,拉姆齐夫人给莉莉牵线班克斯先生,而莉莉到最终也没有选择结婚。在第三章中,莉莉是这样想的,如果拉姆齐夫人还在,她会告诉她:事情的发展没有如你所愿,他们是那种幸福,我是这种幸福。莉莉还想,拉姆齐夫人为什么对婚姻问题如此热衷? 于是,“走神”到最近和B、Y的沟通,除了工作之外,女人之间稳定不变得话题就剩婚姻和容貌了。 B抱怨说稳定的婚姻,也有许多不被照顾到的细节和情绪。比如聚餐,她老公从来不会起身照顾小孩让她先吃;比如随着年纪的增长,她老公还会抱怨她比以前强势很多;比如小孩的学习教育,她老公很少参与。Y说自己是个不婚主义,因为自己可以支撑自己的任性,可是工作中即使到了她的层次,依然会被议论,依然会被暗示要不要约之类的话题(在我目前的环境中,这是难以想象的),只是因为没有结婚没有固定的另一半。 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吧,就像莉莉说他们是那种幸福,我是这种幸福。在我看到的,B婚姻家庭稳定,Y就是典型的上海女强人,但对于婚姻的选择,是或不是,足以体验不同的人生际遇。 3、“靠研究哲学喂养八个孩子” 书中的拉姆齐先生,对他的描写更多的是从他人的角度去看的。但他这个主角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一直到结尾之前,我都在怀疑拉姆齐先生是不是爱拉姆齐夫人的,毕竟这个人像一把刀一样犀利冷漠(伍尔夫真的好会骂,是一种被骂了还没明白的比喻)。 书中还提到拉姆齐对女性的索取,对拉姆齐夫人索取赞赏鼓励,对莉莉索取同情。就是这样一个人,值得选择吗?于是又从上一个问题到这个问题,选择一个什么样的人。 对于选择,书里也有些有趣的描述:“她从心底里情愿要愚憨的傻小子,而不要那些写论文的聪明人”;“嫁给一个有鹿皮表带的男人,那是多么幸福啊”。 于是走神到,这些年遇见过的人啊,也许没有那么绝对的可行或不行。或许,我还应该说句对不起。 4、灯塔和字母R 拉姆齐夫人和孩子的灯塔,和拉姆齐先生的字母R,都是他们到不了的地方。关于字母R,有大段大段的描述,“他咬住了Q,接下来,他向R进军”,“他天资平平,从不以天才自居,但是他具有或者应该具有,那种准确地依次经过由A到Z的能力”。 这一段反复看了好几遍,特别不明白字母Q和R是什么意思。如果灯塔、字母R都达到不了,那么设置的目标达不到该怎么办呢? 现在距离上一次和B、Y的沟通一个礼拜,有种隐隐约约的感觉,这个合作的事情不会那么顺利。能够到达我们预期的理想状态吗?面对未知,真的需要太多勇气。也许在社交上,一直有些害怕太过深处的接触,就是害怕未知。到灯塔去,达到字母R,从已知发展到未知,都需要勇气。 5、今已亭亭如盖矣 第三章中,当拉姆齐一家终于去到灯塔,对拉姆齐先生的心理描写是这样的:他坐在那里凝望岛屿,也许在想我们死去,在孤独中死去。或者在想我终于到达了;但实际上,他什么也没有说。 这一段让我想起归有光那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整本书都在讨论怎么去到灯塔,可是经过数年,当年不赞同出发的拉姆齐先生终于登上了那座岛,竟也表现平静。也许和“今已亭亭如盖矣”是一样的意境吧。是否有一种事物能够超过死亡、超过影像(书中说影像是借以认识我们的东西,是肤浅可笑的),答案应该是记得她/他。 最后,去到灯塔需要“好天气”,那么希望每个明天,都是“好天气”。
-
dueeeeeet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6-10 06:40:04
-
辛克萊筆記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15 12:55:54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14 14:13:32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13 20:04:47
-
会用大尾巴钓鱼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13 17:44:40
-
Batiga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13 17:11:43
-
网上冲浪啊妹陀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13 17:01:59
-
剁椒鱼头100分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13 16:59:29
-
彼得·彼得潘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13 16:57:10
-
毛线上升期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13 16:5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