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不是擅用的词
社交这件事,我是没多大信心的。在朋友眼中我大概是个还可以可靠的人,对于不太熟的人,浅表的社交,可以玩转的游刃有余,见什么人都能说让对方心情好的话,但对一些比较看重的人,却笨拙的不像话。
有些称得上知己的友情,往往很容易就崩掉了,我回头想想,大概是因为这类社交对彼此的期待会比较高,急切的想靠近对方,而对方压根儿在心里和时间上都没有把你当回事,所以这就会失望啊,失望攒多了,也就是默默掉头就走。
有一次和朋友聊着聊着,一句话的不合适,对方着急的快哭了,当时我并不以为说了什么严重的话,或者做了什么不得了的事,一副云淡风轻的模样,就让对方更生气了。有时候立场和观点不同,而自己并没有设身处地,想他人所想的能力。人与人的关系还是停在浅表比较轻松,费心经营一些深刻的关系实在太累了。
必须承认的一点是,自己骨子里的冷,没有关心关爱别人的能力,就没必要在那里扮演,大多数人觉得互相关心是自然而然的事,而我这种连安慰朋友都需要百度的人,维系情分对我来说实在太难了。
没意愿改变自己,更没资格改变对方。常常用一些“为你好”的方式去对待别人,殊不知“以己度人”是社交中最大的灾难。那些因为孤独,而彼此靠近,互借温暖和光芒的情义太容易凉了。
如果对方并没有契合的意愿,单方面的擅自冠以“知己”这种名头,之于对方而言可能是一种紧箍咒。那些曾经认为炽烈的挚交,莫名其妙的凉掉,都把责任推给了时间,本质上是情绪价值的付出和收获不对等。所以当对方根本没把你当回事的,不如掉头就走,在那些差点意思的人身上浪费时间,大可不必。
翻阅十几年前的日记,看到那时好多朋友之间的趣事,而今再想起来,查看对方的空间,早已对自己不可见了,不是什么大事绝交不相往来,只是走着走着就散了,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吃了闭门羹也不会有什么失落难平的情绪,不过寻常事而已。久而久之,连问候一句的勇气都不会有,也没必要。
能陪你走过十几年、几十年的朋友很难得,发小往往比所谓的“知己”更容易相扶到老。我为此前擅用的所有“知己”的名头,致以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