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散记:倒霉的探花郎
读书看到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摘录在这里:
顺治十八年(公元 1661 年),翰林院编修叶方霭尝到了人生的大起大落。
两年前,叶方霭在科举中刚刚高中探花,处于人生的高峰期。那时他才年过三十,已经凭借文章和才气名满天下,在中科举之前,皇帝就已经听说过他的大名。然而,叶方霭随后却经历了啼笑皆非的一幕。
中探花两 年后,叶方霭的伯乐顺治帝死去,年幼的康熙皇帝在索尼、鳌拜等四大臣的辅弼下登基。
在顺治帝驾崩之前,江宁巡抚朱国治上了一本。他的奏章附了一份密密麻 麻的名单,上面列着他的辖区内(苏松常镇四府)所有积欠政府税款的乡 绅士人的名字,共一万多人。叶方霭虽然已经中探花离开了家乡,但名单 上却显示之前他曾经欠下了价值一厘银子的税粮。所谓一厘,就是一两银 子的千分之一,按照一两银子一贯钱(一千文)的比例,一厘银子价值一个铜板。
顺治帝死后,辅政四大臣处理各地官员的上报,看到了奏章,他们下令江 宁巡抚朱国治按照规矩办事,积欠税款的革除功名,甚至还要有更严厉的惩罚。
朝廷的旨意也吓了朱国治一大跳。他的本意是表现自己的尽职尽责,却没有想到朝廷竟然要求他对所有的人治罪。他建议,所有补上税粮缴了罚款 的人就下不为例,不再追究,但朝廷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清史稿·朱国治传》:“又以苏、松、常、镇四府钱粮抗欠者多,分别 造册,绅士一万三千五百余人,衙役二百四十人,请敕部察议。部议现任 官降二级调用,衿士褫革,衙役照赃治罪有差。以是颇有刻核名。”
于是,这次事件变成一场运动,一万多人受到牵连,获得功名的被剥夺, 已经当官的降级任用,参与的衙役追究刑责。
叶方霭已经在京城当官,却突然收到了降职命令。他大呼意外,连忙上奏 申辩。如果欠税很多,那么说明欠税人是故意对抗朝廷,但如果只欠一文 钱,当事人又没有做行为艺术的必要,必定是疏忽或者误会。
但朝廷的意见很坚决,叶方霭被贬官,留下了“探花不值一文钱”的千古奇景。
特别声明:本故事并非原创,纯属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