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证明,认识自己,和黑客帝国
自我证明">## 自我证明
2021年的圣诞节两周假期,做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起因是在revise一篇manuscript,reviewer意见回来有一个月了,忙完了手上的一个proposal后,开始修改这篇paper。老板和我都觉得,在换一个小一点的杂志投和改一下重投回去之间,选择了后者。我猜测,老板觉得总是要try一下的,我觉得,如果能改得更好,值得花这个时间。
在如何改上面,老板完全放手了。刚好我在准备proposal期间,对矩阵分解的方法非常感兴趣,心里痒痒想用在自己的课题上面。跟老板weekly meet的时候,大概提了一下自己的想法:想要重新implement一个pipeline,来复刻之前的结果。因为之前reviewer问了几个方法的参数选择问题,也有一个reviewer对方法存疑。新做的pipeline circumvent这些问题,主要还是极大满足了我想要实践下方差分解算法的心情。
赶在圣诞节假口,老板没说什么,我用时间下注:两周内完成revision。
于是,在圣诞节期间,给自己安排了‘浩浩荡荡’的hackathson:两周,写pipeline,写测试代码,做结果图,写full draft,加参考文献。
计算框架是建立在矩阵分解的原理之上的,算法是在2003年提出的,implement在matlab中。仔细读了算法之后,我重新用R写了一遍,顺便吐槽R的矩阵计算效率太低了...
核心算法在R实现了之后,pipeline上下游还有一些计算问题要解决,比如用eigenvalue估算一个矩阵的independent dimension,得到的factor矩阵,如何设置threshold,如何合并同类项。更具体的technical问题还有:120个4k by 4k的矩阵,在R中如何存储、计算,不至于让R直接崩掉。
我估算了大概需要的工作步骤,按照每天、每两天的时间节点安排了工作内容。比如:1~2 code implement;3~4 benchmark;5~6 apply to real data and get result。7~8,interpret result and list main conclusions。
这个圣诞假期被我紧密不透风的安排塞得满当当。西雅图非常应景的下了雪,整个世界似乎都安静了下来。在一片安静的白色之中,我裹着被子,坐在电热毯上,抱着电脑不停歇。
生活被极度routine化:早起咖啡饼干,8am开工,一直到下午1点或2点。稍微换脑子想写跟paper相关的问题,然后出门溜达一个小时。回来煮简单的汤喝,吃点零食,继续工作。晚上没有额外的项目要完成,8点开始休闲时光,有需要今天完成的,工作到11点也是可以的。
似乎看见自己这列火车在轰隆隆的一步一步前行。终于过了元旦假期,1月1号合并所有文件,1月2号加参考文献和通读。1月3号发给了老板更新的版本,心里油然而生的成就感。
故事的后续其实并不激动人心,一个co-worker读了之后,做了许多的批注,然后回邮件说:I think this one is further from publication from the previous one.
刚读到这句心里当然是爆炸的,委屈、不甘、愤怒,几种情绪搅在一起。既有对现在自己状态的不满意,也有对周边环境的抱怨:我本可以去一个更计算的实验室,跟志趣相投的人做同样保有热情的事情,如果我的老板是一个对方法更感兴趣的人,他一定会给出具体的指导参考意见,帮助我把一个prototype develop into a mature work,而因为不了解而无法guidance。
虽然情绪一下子拉扯变了形,心里的洞又再次出现:无论你如何在努力,有一些事情,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结局,你选择了什么地方,选择了什么实验室,选择了把时间花在哪里。这种想法会让人哀叹自己的不走运和嫉妒别人表面看上去的好运气。然后,也是韧性也是本能,出了问题,解决问题。次日站在公寓窗前,看着窗外融化的雪,心里os:游戏还在进行,I can pull this off.
用了半天的时间冷静下来后,慢慢填上心里的洞。与之前经历过的工作环境中的toxicity相比,目前的不爽,也只是暂时的不爽。自己依然有主观能动性,自己依然可以说:我要做什么,以及我需要什么帮助。
是需要做决定的时候。继续work on这个版本,还是寻找其他出路。给自己了一天的时间,周三发了邮件,决定在之前的版本上进行修改。
手拉reviewers' comments出来之后,一个一个问题回答过去,才发现,其实真正需要修改的部分,是在掌控范围内的。马上列了一个outline出来,有了修改思路。
顺便感慨:拉单子这件事情可以大大加快工作效率的,不管是列outline开始写manuscript,还是回复reviewer,一个单子拉出来,事情脉络就清晰了。
周四跟老板weekly meet的时候,老板问:你记得fisher geometric model吗?我说:当然。然后老板说:面对一个已经有一个reviewer comment的manuscript,你overshoot了。然后老板又问:how did you feel about the stress?
其实在两天前,我就开始思考,2021年圣诞节的这两周hackathon对我意味着什么。
practically speaking,I wasted two weeks time. 因为这两周的工作完全没有反应在工作结果上。当然,也有可能如果没有这两周的折腾,我拉单子写response to reviewer不会那么快,或者理解reviewer的问题不会那么快。
但,这两周在我心中,却有着非常不一样的分量。我给自己了一个commitment,然后做到了。
两周里,每天的计划,每天的时间安排,窗外的雪,空荡荡的校园,在雪地中独行。
这一切,完全围绕我展开,要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完全在我的计划之中。
我终于明白了12月初,我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并不是为了please老板,证明给别人,而是,我是那么迫切的想要跟自己确认一些事情:我有这个capacity吗?我做的到吗?我走在一个自己选择的path上吗?我确认这是我要做的事情吗?
圣诞的两周在我身上的回响:是一种自我证明的释怀。
因为虚荣、要强,不想丢面子,总是想要证明给别人看的那个心结,似乎是可以一件可以放下的事了。原因不是不想干、放弃、随便吧。而是:我无需再向自己证明什么了。
证明自己的这个主题,我不确定是什么时间出现在我生活中的,也许是读研阶段,当听到一个学姐说她是一个很aggressive的人的时候,也许是疫情期间,进入一种isolate的生活形态的时候。也许因为这个,我一直对一些同伴心存好感:存在的理所应当,从不怀疑自己做得到什么,有什么理由在做这个,就是非常deterministic的在做手上的事情。
在写response to reviewer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那种惶恐、担心,有点烦和理直气壮这种情绪之间的转换。担心暴露弱点的躲藏和我认为之间的切换。
走在路上,听podcast Hidden Brain ‘The Psychology of Self-Doubt’ https://hiddenbrain.org/podcast/the-psychology-of-self-doubt/ 这一期,听到Michelle Obama的一段录音 (https://www.油管.com/watch?v=5EP-ljBlf38)时:
“Michelle Obama: Am I good enough? That's a question that has dogged me for a good part of my life. Am I good enough to have all of this? Am I good enough to be the First Lady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I think that many women and definitely many young girls of all backgrounds walk around with that question. I still feel that at some level I have something to prove because of the color of my skin, because of the shape of my body, because of who knows how people are judging me.“
几乎是在走路上,就热泪盈眶。有很多地方不一样,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成长环境,不一样的信念和追求。但这段话击中了我。
所以,在2022年的心境是:你无需证明什么,你已经给自己证明了足够。
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
之前读特德姜的‘商人和炼金术士之门’,老实说,读研期间被学姐介绍了这位科幻作家,但一直以来并不是很喜欢这种风格,更喜欢大刘那种打开大方的宇宙级科幻。然而,2021年重读特德姜的小说,有了不一样的感觉。尤其是这一本,当看到 “结局不可改变,而时间只是用来理解过程” 这个点之后,被打动了。
听bym中,简里里形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就像是wash over me,然后我去理解它。
我觉得自己是同样的心态,不拒绝不强求不勉强,想要保有生活的惊喜,不想要刻度细密的生活。但,be aware 和 be ignorant是有区别的。后知后觉体会到意义和懵懂无知面对生活是有区别的。
黑客帝国">## 黑客帝国
黑客帝国是我心目中最佳电影之一。最近,闺蜜推荐了青蛙刀客解说黑客帝国。刀客的解说胜在知识面广和台词解析。通过刀客的解说,又让我想起了很多当初看黑客帝国那些模模糊糊的想法。比如机械观,比如宿命论,比如我思故我在。
这次看,有特别注意到一个点,matrix 第二部当中,neo和先知第一次见面,先知所提到的reason。
https://scottmanning.com/content/neo-oracle-matrix-reloaded-transcript/
Neo: Programs hacking programs. Why?
The Oracle: They have their reasons, but usually a program chooses exile when it faces deletion.
Neo: And why would a program be deleted?
The Oracle: Maybe it breaks down. Maybe a better program is created to replace it - happens all the time, and when it does, a program can either choose to hide here, or return to The Source.
Neo: The machine mainframe?
The Oracle: Yes. Where you must go. Where the path of The One ends. You've seen it, in your dreams, haven't you? The door made of light?
Neo nods
The Oracle: What happens when you go through the door?
Neo: I see Trinity, and something happens, something bad. She starts to fall, and then I wake up.
The Oracle: Do you see her die?
Neo: No.
The Oracle: You have the sight now, Neo. You are looking at the world without time.
Neo: Then why can't I see what happens to her?
The Oracle: We can never see past the choices we don't understand.
Neo: Are you saying I have to choose whether Trinity lives or dies?
The Oracle: No. You've already made the choice, now you have to understand it.
Neo: No, I can't do that. I won't.
The Oracle: You have to.
Neo: Why?
The Oracle: Because you're The One.
Neo: What if I can't? What happens if I fail?
The Oracle: Then Zion will fall. Our time is up. Listen to me, Neo. You can save Zion if you reach The Source, but to do that you will need the Keymaker.
这段台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一方面呼应了特德姜小说中的故事,另一方面,提到了reason这个词。
我想,所谓的reason,不管是因是果,drag me to do something or help me understand what had happened,都会成为时间的脚注。
从小的时间尺度上来说,我相信因果论,从大的尺度上来说,我是一个 十分 的宿命论者吧。目的,意义,求证,存在,open a new page in your life.
-
Pluglu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8-22 14:3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