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年寄语
在去年的新年寄语中,主要讨论了风险管理和交易实践。刚刚过去的2021年,风险管理和交易实践,仍然是课程的主题。
年初的第二十一期课程,主题是《炒股的智慧》学习。这是一期非常精彩和成功的课程,以至于决定做为接下来课程新同学的入门推荐课程。
《炒股的智慧》这本书的主要价值,在于交易认知的建立。交易认知是什么呢?
交易学习,最低级的,是“器”,也就是知识。比如,交易理论,技术分析指标,基本面信息等。绝大多数市场参与者,日常所作的,就在这一层面。尝试各种交易理论、技术指标,搜罗基本面信息,打听小道消息,加炒股群……止步于器,就直接出局了。大致相当于,一个厨房小白,热衷于购买各种高档厨具。就技术分析领域而言,例如,《期货市场技术分析》和《日本蜡烛图技术》,属于知识层面的书籍。
中级的,是“术”。也就是,怎样使用这些知识。同样的厨具、食材、调味料,在厨房小白手里和职业厨师手里,完全是两个东西。主流交易领域,无非就是基本面分析和技术分析。这个时代的市场参与者,已经不再需要探索新的知识了;专业交易者和炮灰的区别,在于怎样使用这些平平无奇的,大家都知道的知识。温斯坦交易系统、三重滤网交易系统、箱体理论等,交易策略类的书籍,以及《期货市场技术分析》和《日本蜡烛图技术》中部分辩证的内容,属于术的层面。
最高级的,是“道”,也就是交易认知。世界各地的厨师培训学校,每年培养出大量的厨师。有的厨师在大饭店掌勺,有的厨师在小饭馆打工,有的厨师在网上做饭,有的厨师只能在家里给媳妇做饭。单论烹饪的基本功,经过系统培训的厨师,差不多是半斤八两。之所以职业路径和成就不同,是因为认知层面,左右了现实的选择。很多经过几代交易员检验的交易策略,俯拾皆是;但是,市场参与者的盈亏比例,同百年前没有什么变化。正是不同的交易认知,左右了同一个交易策略的表现。《股票作手回忆录》、《炒股的智慧》、《金融怪杰》系列、《幽灵的礼物》、《海龟交易法则》、《以交易为生》等,属于交易认知建立的书籍。这些书中,基础的交易知识很少,交易策略也都是为了表现交易认知的例子,新手很难对其有适当的理解和评价,但是常读常新——因为随着交易实践的积累,交易认知也在持续地深入,对同一本书,有了新的理解。
其实,不仅仅是交易领域。任何一个领域,认知都是最高层面的存在。例如,名演员的孩子,一定是名演员吗?名将的孩子,一定是名将吗?伟大的企业家的孩子,一定是伟大的企业家吗?伟大的交易员的孩子,一定是伟大的交易员吗?
有,但是非常少。大多数有成就的人,孩子都是平庸的人。为什么这些很“厉害”的人,不把自己的专业技能传授给自己的孩子呢?俗话说,不是那块料。本质上,是认知的不同,导致了技能衰减、无效,甚至适得其反。
因此,很多有志于交易的人,努力学习很多交易相关知识,努力测试交易系统。当然,这不是坏事。不过,如果忽视了、理解不了,甚至鄙视交易认知的建设,试图以低层面的交易策略和交易知识,覆盖交易认知,努力就会成为南辕北辙的无用功。
这里,也顺便说一下交易工作的三个相关系统——
一般常说的交易系统,直接负责交易的进出场,是狭义交易系统。
整个交易工作的安排,是广义交易系统。狭义交易系统,受制于广义交易系统。
交易者个人生活的安排,是个人生活系统。整个交易工作,受制于个人生活系统。
这里一个常见的误区,是希望以狭义交易系统,逆袭个人生活系统。通俗点说,就是希望通过炒股,改变个人生活。到这里,大家可能已经看出来,这种理所当然的想法,实际上又反了。
几乎所有放弃交易的人,都是生活层面的问题,给交易工作施加了压力,进而表现在狭义交易层面的崩溃。
交易系统,要去适应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试图改变生活。
成功的交易系统,处于深刻的交易认知和能够支撑起交易工作的个人生活层面的交叉点。
交易中所有的纠结,必然处于这个交叉点之外——
有深刻的交易认知,但是个人生活层面缺乏支持。这种情形在市面上很少见,不过我们课程的一些老同学,类似于这种情形。
个人生活层面支持充分,但是缺乏深刻的交易认知。这种就太多了,比如退休股民、拆迁股民、体制内股民,有钱,有闲,收益预期低,风险承受高,如果是光棍,就更好了。
无论是哪种情形,面临的挑战都很大。短期内改变个人生活状况的难度,自不用说;大家通过交易的学习和实践,应该也体会到了,改变个人认知可能更难。
因此,交易之路的成长,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积累过程。任何未经回顾的成功感,都可能是成长之路上的大坑。
年末的第二十四期课程,主题是《幽灵的礼物》。书中的三个规则,是风险管理的加强版——基于常态的风险管理。一言蔽之——
错了的标准,不是错了,而是没对。
比如,对孩子的期望,是人中龙凤。结果,幼儿园小班数学考试,只考了90分——
失败的风险管理。在家辅导,报补习班,希望成绩改善。实在是不长进,就养一天孩子当一天爹。
普通的风险管理。在家辅导,报补习班,希望成绩改善。等什么时候进了监狱,再断绝关系。
加强版风险管理。赶紧卖到黑煤窑,再生一个。
因此,交易者要对于什么是“对了”,有明确的定义。
这里有一个常见的误区,就是追求绝对“正确”的定义,将正确/错误视为客观的存在。
这里的正确/错误,是相对概念。就像日常生活,有人爱吃鱼,有人不爱吃鱼。回家看到饭桌上有道鱼菜,媳妇觉得老公太贴心了,二媳妇直接掀桌子泡面去了。
同样一道鱼菜,对媳妇来说是正确的,对二媳妇来说是错误的。
交易中的正确/错误,也是如此,取决于交易者计划交易怎样的市场状态。市场走出了交易者计划交易的市场状态,就是正确的;市场没有走出交易者计划交易的市场状态,就是错误的。
理解了相对性的我们,第二天晚上,做了一盘茴香炒芹菜。媳妇和二媳妇同时掀桌子泡面去了。
怎样知道自己计划抓取的市场状态呢?需要建立在自己在市场中长期的积累,形成的交易认知。这一部分,既不能瞎猜,也不能拿来主义。就像点菜时问女朋友喜欢吃什么,她说喜欢吃随便。
女朋友可能是随口敷衍,也可能确实觉得自己没有什么特别想吃的。如果,自己对女朋友非常了解,甚至能点出她自己也想不到自己爱吃的菜,给女朋友带来惊喜。惊喜的本质,是这个点菜的选择,“融入”了自己和女朋友共同构建的认知体系中。
这里想起一件往事。一兄弟打电话,说女朋友过生日,问送点什么好。我说,你要连她喜欢什么都不知道,赶紧分了算了。比如,现在你送我生日礼物,你觉得送什么好呢?兄弟马上说了一款新出的掌机。深获我心。
这种“精准度”,来自于多年的日积月累,形成的认知。这是一种系统化的结论。例如,我自己有很多喜欢的东西;不过,在当时,来自这位兄弟的礼物,新款掌机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个选择,不是一个最终结论,是我们整个友谊体系的一部分。
常态的价值,在于其中的任何一个决策和结论,都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系统的一部分。外来的意见或者建议,以及自己未经深入思考的决策和结论,都是脱离了问题所处的常态,很难具有系统化的价值。
交易中,自己计划抓取的市场状态,自然也需要建立在系统化之上——
1、自己的交易认知理解,并认同。
2、对自己来说,具有可操作性。
3、适用于自己的交易背景。
4、有能够实现自己交易需求的预期。
例如,最近温系实践组最近关于上证指数成交量的讨论,参加讨论的都是泡在温系里长大的老同学,每位同学发布的结论都有明显的差异,还有相反的结论。最终的市场,一定会证明一些同学的结论,在事实上是错误的。
这里,我们能够得到两个启示——
1、即便是同一“师门”的同学,在认知上也存在明显,甚至是巨大的差异。
2、客观事实上的错误,不代表系统性的错误。交易者,追求的是系统性的正确。
幽灵的风险管理,即建立在系统性的正确之上。如果市场走势不符合系统性正确,即出场。
这种出场方式,能够表现出两个优势——
1、强化了交易者建立在系统化之上的常态意识。
2、最大化地降低了风险。
当然,劣势也有。最明显的,是丢失了很多看起来能够获利的交易机会。
这个劣势,本质上,可能是认知层面的问题——
1、自己真正希望抓取的市场常态。例如,突破交易,自己认知中的常态,带不带突破后回撤到突破点以下。
2、自己真正的风险承受能力。风险承受能力,不能凭空想出来,或者参考他人。只能在交易实践中,发掘出来。
在接下来的一年,希望大家在交易学习中,有所倾向——
1、老同学,要重视更加充分的交易实践。基于理论推演的交易认知,缺乏意义,甚至是南辕北辙。
2、新同学,要重视交易认知的建设。缺乏交易认知的交易实践,同样缺乏意义,甚至是南辕北辙。
3、风险管理向保守倾斜。交易中遇到的几乎所有的问题,都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地,以降低风险得到解决或者改善。
4、重视个人生活层面的发掘和规划。基于个人生活,规划自己的交易相关事务。不要妄图以交易逆袭生活,至少在实现可预期的稳定获利之前,不要这种想法。
最后,在课程中我们常说,每个人的交易目标不同,要找到自己的交易目标。这是场面话,大家不要信。交易员的目标,永远只有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