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场《不要抬头》月亮与六便士

毛姆说《月亮与六便士》的书名来自一则故事:一位青年终日仰望月亮,却没有看见脚下的六便士银币。其实这个故事在历史中是真实的,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喜爱研究天文宇宙,有次一边走路一边望天结果摔了一跤,街坊邻居嘲笑他,说你整天仰望星空,却看不见脚下的臭水沟!这位哲学家死后,希腊人非常敬仰他,说他“走入了星空”。两千年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底,从不仰望星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因为这些从不抬头的人眼中只有坑底的六便士银币。
月亮和六便士的寓言让人想起哈姆雷特的困惑——“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面对生死问题,选择生的要有孟子决绝的勇气,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选择死的,正如片头的黑色笑话所言:“我希望像我的祖父一样在睡梦中安详的死去,而不是像他的乘客们一样,尖叫着迈向死亡。”艺术中的生死抉择并不是每一次都关乎民族复兴或疾病瘟疫,有时候它甚至只是小小的私人问题——成为自己喜欢的人,还是讨厌的人?虽然,导演用了一个彗星撞地球的灾难隐喻无法沟通的现实,面对“不可逆”的现状,对于只想捡起地上六便士的人来说,他当然有权利选择成为黑色笑话中的老司机,在睡梦中甜蜜的死去。但是对于车上乘客们来说,在惊声尖叫之前,你还有时间想一想(Look Up)灾难形成的原因,说不定逃生的机会(走入星空)就蕴涵在你的思考和行动之中。导演为了重现灾难现场,按照《浮士德》的结构重塑了一个六便士地球的模型,在这个模糊了中世纪和现代社会的中间地带,我们将看到教宗和国王、圣母和圣子、魔鬼和浮士德,以及不受控制的边缘人和无业游民纷纷登场。
一、教宗:魔鬼和天使(媒体和网红明星)

对于正在重回部落文明,削尖脑壳试图通过超链接式的人肉媒介,在金钱世界分得一杯羹的社区青年来说,信息关乎着权力和利益。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样一个看似可以为更多人带来就业以及价值体现的“家庭”关系网络,其点赞和共情的运行原理,正好复制了中世纪对信息控制的方法。并且他们还缺少梁山泊的广告人(Mad Men)神行太保,以及大明王朝的东厂红衣主教。
但是作为影片里的“教宗”,创造了远离创伤,治愈一切的高科技公司总裁伊舍威尔,则是一个掌握了过去现在未来(大数据)的“科技人”。这个白头发老爷爷慈眉善目,说话自带圣光,背景音乐古典而安详,带给你心灵的宁静。他用手机创造了一个幻想世界,让人们沉迷于其中,而他做的事情就是用高科技安抚人类的一切痛苦,开发产品治愈人类的创伤,通过心理学的研究来重塑人的童年回忆,让你的回忆治愈你所有的不愉快,人在网络中没有痛苦只有绝对的快乐。但是,当他出现在新品发布会上时,则警告听众“不要用眼神质疑,不要提反对意见”,因为会“带来伤害”。就像面对浮士德明迪博士批评他用“伪科学”做生意时,伊舍威尔只露出轻蔑的一笑,告诉他自己通过大数据能够预测每个人的一生,他知道每个人的喜好每个人的抉择,以及每个人会怎样死亡,换句话说,他知道过去和未来,他就是活着的“上帝”因为他创造了真实的“天堂”,他控制每个人的思考方式让你无法摆脱自己的“命运”。就像大仲马小说里面红衣主教的台词——“我了解你们每个人,就像从第一个到最后一个都是我造出来的一样。”——他甚至认为自己比明迪博士更了解明迪博士,他通过数据分析他有崇高的道德理想,理想主义,但是逃避痛苦贪图享乐(服用精神药物),难道这些数据不是“科学”吗?这些数据不真实是幻觉吗?并且这样一个强调童年疗法的高科技教宗,面对发布会上两个儿童的提问时却视而不见,根本不在意真实的童年,因为他只关注虚拟的童年,这是一个专制而又充满谎言的人,用高科技来打造中世纪般的宗教天堂,而且这个“天堂”是在现实中触手可及的,“真实存在”的,不需要你死了以后才能到达,让所有人都坚信不疑科技的魔法。
因此,我们知道教宗实则是以《浮士德》中魔鬼(摩菲斯特)的形象出现的,而魔鬼的同盟,是只在意盈亏的媒体和被他们创造出来的网红明星。所有上节目的新人都要参加“媒体培训”,这是围绕着信息控制的互惠关系而产生的谎言训练课程。——信息互惠或者说大数据共享只是作为一种精英圈子的特权(福利)而存在着,被这个圈子吸纳的新鲜血液,或者仍在等待进入这个圈子的新人,则要在各个领域经历长时间的谎言训练,直到成为合格的工具人——经过媒体培训后的网红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下表演出轨之后的“真爱告白”,主播让网红明星在现场对着镜头连线他的男友,他们彼此用手机镜头表演忏悔和求婚,而不是现场面对面的交谈,因为面对面的交谈不够真实,只有在手机网络中我们才是“真实的自己”,我们只有在千里之外,才能倾吐心声。收视率暴涨,观众感觉被“治愈”了,一边被治愈一边接收手机中推送的网红产品,感觉这些明星太真实了,他们能做我们生活中不敢做的事情,例如说承认出轨,例如说面对婚姻,手机就是所有人的“忏悔室”,它让人弃恶从善,恶来自于真实生活中的诱惑,而网络带给我们纯洁的“精神家园”,让我们洗净罪恶远离肉欲,收获真正的爱情,因为现实中没有爱情,所以爱情只有在虚拟的网络中才够“真实”。
媒体培训的目的和教宗伊舍威尔的思路是一致的,那就是不要质疑、不要反对、不要做任何会带来伤害的举动,因为作为宣发工具的媒体都是以“治愈”为主的,为了流量不能让观众对你产生厌恶,一定要Fun,因为观众就是上帝。我常说宫斗剧和战争电影会把观众变成了没有权力的国王,只能吃着汉堡王幻想像个王。就像彗星即将碰上地球的最后时刻,为Look Up运动代言的网红明星,为了满足观众喜好,她在歌曲中把Look Up解释成“面对现实,我们都会死”,她所扮演的依然是天使一般的安慰剂,让人对死亡和另一个世界产生崇拜,并不能从人的心底去唤起力量。
二、国王:圣母和圣子(民众)

作为被教宗控制的国王,总统奥尔良是以穿金戴银的“喜剧形象”出现的。面带微笑的总统听说了地球即将毁灭的噩耗之后并不着急,因为她忙着在媒体战中“争夺民心”,但是民众的死活她并不关心,因为那不是她的眼前利益。镜头一直在她漫不经心的表情,和她手上的金表,钻石戒指,奢侈品包包和鞋子之间移动,不断展示她新做的发型和漂亮的衣服,这些东西才是她真正的“魅力所在”,没有了这些外表上的雍容华贵,她就无法在媒体上获得民心,因为民众喜欢金钱的魔法(神迹)——一个真实反映老百姓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福禄寿三位一体的总统——而且这个总统要会在媒体上表演一个总统,要有娱乐八卦,要善于迎合观众的喜好,至于她做了什么老百姓根本不关心,所以她并不着急去干什么实事,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多花点时间上娱乐节目扩大知名度,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偶像明星(圣母)。
面对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的科学家,她反而用她经过训练的媒体语言安慰他们:我本来不敢在媒体面前抽烟,有次不小心被曝光了,但是我非常机智的忏悔了自己抽烟这个喜好,结果老百姓认为我是一个“说真话”的总统,那一次让我的竞选反败为胜。所以在她的心中,撒谎并不可耻,只要你知道如何将谎言变成真实,就能获得民心,即便是地球毁灭我也还能用媒体来给自己洗白嘛,再说地球毁灭还有6个月呢,如果我现在去拯救地球,那就没有时间对付政敌,如果我都不是总统了,地球被拯救了对我来说还有什么意义呢?
在点评保罗·范霍文的《圣母》时,我曾经用“天造之才,皆用其谎”做标题,因为在中世纪的宗教谎言体系里,“圣母”是展示神迹的谎言天才。就像本尼蒂塔Benedetta最终要回到瘟疫爆发的修道院,总统奥尔良也可以不顾彗星撞地球的危机,因为她们都是热爱人民的“圣母”,她们的谎言天赋离不开观众和观众赋予她们的权力。所以奥尔良才会认为,如果我都不是总统了,地球被拯救了对我来说还有什么意义呢?这句话同本尼蒂塔Benedetta说她之所以可以回到烈火焚城的修道院是因为她是圣母,要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因为,圣母本就是为了满足——生活在谎言体系中的民众——意识底层期望被骗的心理而创造的科幻人物。
所以,当奥尔良为了扭转政治丑闻而决定拯救地球时,虽然发射导弹改变彗星轨迹可以凭借电脑远程操控完成,但她需要的是凭一己之力力挽狂澜的“美国英雄”。因为,人民需要这样的“人肉炸弹”。这只是一种取悦观众幻想的伎俩,但民众不喜欢用科学拯救地球,他们希望牺牲一个人来拯救地球,这样一位“爱国者”兼“祭品”的扮演者达斯科长期生活在英雄幻想中,早就迫不及待的想去“舍生取义”了,实际上这个人很怕死,导弹升空时他只敢用嗑药来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但是观众喜欢他的表演。
不断被满足的观众生活在圣母之爱的幻象里,就像作为圣子之一的奥尔良的儿子,出现在镜头里略显痴肥的他,被母亲无微不至的溺爱塑造成一个无所不能的虚幻电影角色——龙纹身男孩,身上挂满了圣母向他灌输的价值观——奢侈品包包——被他登上诺亚方舟的老娘遗落在了地球的废墟之上。
三、科学家:浮士德

浮士德是一个被魔鬼诱惑的角色,但一个人之所以能被诱惑被控制,在于他的个人经验里有放任软弱和虚伪的一面。在影片里,用被抗焦虑药物包围的明迪博士来展现浮士德的这个特质,并且借用网红主播的台词点评他是一个“不需要媒体培训的人。”
明迪博士的初登场是围绕着“紧张”这个词展开的,正如Psycho Killer的歌词所写:“我似乎不能直面现状,我精神紧张无法放松,我无法入睡,我的床在着火,别碰我,我是活着的电线,变态杀手,新梦幻?”一个过于敏感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做梦的人,他们的意识底层是不是都藏着一个期待被他人接纳的欲望?就像初次面对镜头的明迪博士会自动保持微笑,配合主持人的问题不让观众对世界末日这个事实感到压力,因为观众很怕受伤害,受伤害的观众会让流量暴跌,同样害怕受伤的明迪博士对此深有体会。
做梦的人会对一个腐烂的机制抱有幻想,就像周星驰在《唐伯虎点秋香》所说唱的,虽然被蛮横不留情面的“唐伯虎”强奸了一百遍啊一百遍,但也只好一面勤赚钱,一面读书艰,发誓要把功名显……所以在一个不受关注的专业里苦修已久的明迪博士一夜之间变成网红明星后,他忽然发现自己被“治愈”了,用网络术语表达就是,他没有那么多“戾气”了。成为网红的明迪博士很快成为了教宗和国王吸纳的科学权威,他满心希望政府能够有所作为,并且以为自己正在改变一些什么,就连美女主播都向明迪博士投怀送抱,他认为自己现在已经出人头地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人了,却不知道他的所谓影响力都只是“听话”带来的幻觉,并不会对民众造成实质上的影响。
美女主播在床上把他当成战利品,她把名人和名画等同起来,这些名气和财富就是她自己的价值,男人和收藏品没有区别,因为她是一个现代女性,不会把自己当成男人的财产,而是把男人当成自己的财产,在床上征服一个成名的男人带给她成功的感觉。一直在媒体幻觉中的明迪博士不知道自己已经被等值于奢侈品,直到自己的妻子来找他,扔给他一堆他平时吃的抗抑郁和抗焦虑的药物,才知道媒体已经替代了这些药物,但是他自己的病情却并没有好转,他只是生活在“被治愈”的幻觉中。
随着政府的拯救计划变成开采计划,明迪博士决定利用媒体反抗被程序写好的“命运”,于是他开始在媒体中说出真相,指责政府不作为,地球就要毁灭了还在编造谎言用高科技开采彗星金矿,但人们每天用手机“表达”却听不见别人说话,不去思考只凭自己好恶来逃避痛苦,科学成了造梦机器而不是用来探索真理。彗星离地球越来越近,已经成了一颗较大的星星肉眼可见,此时支持明迪博士的民众和支持政府的民众分成了两个派别。明迪博士发起了Look Up的运动,让人们再次仰望星空,面对人类与生俱来对死亡的恐惧,同时Look Up代表的也是一个人需要有真实的精神追求,天空就是古希腊哲学家的精神家园,精神家园是一个人直面痛苦才能够到达的,不是宗教扭曲的“天堂”给你造的避难所,天空中的月亮之所以变成撞击地球的彗星,是因为人类不再仰望星空,把梦想变成了幻想。
在明迪博士的幻想中一个不断腐烂的堡垒是可以从内部攻破的,所以他选择了被媒体塑造成“天使”的网红明星为Look Up代言,但天使一开口就把beyond《我是愤怒》里的I'll never die,I'll never cry,You'll see!唱成了I Wanna Die,I Wanna Cry……毕竟,天使都是经过了媒体培训的,那还叫她怎样争一口气?
与之相对的,政府则化身为民众的心腹相爱之交,发起了Don't Look Up的新闻发布会,他们说天空中的那些所谓宗教,那些传统价值观,所谓美德,都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我们则为底层人代言,不搞虚的我们都是“脚踏实地的人”,我们很务实只要脚下的六个便士看得见摸得着,所谓的“举头望明月”都是幻想是骗人的,我们相信高科技能变灾难为财富,“天谴”是古代统治者用来愚民的神话故事,真实的高科技能够化解人类一切苦难。实际上教宗伊舍威尔信誓旦旦的说自己的机器人能够成功分解彗星,是没有经过科学实践的,仅仅是科学幻想,他习惯了谎言和幻想从来不曾脚踏实地的做科学,认为自己能够通过媒体控制一切,却没有预料到用幻想编造的世界经不住现实的考验,谎言在彗星撞击的地球中燃烧,他根本连自己的命运都无法预测,怎样能够掌握所有人的未来呢?那只是一种障眼法罢了,他所扮演的“上帝”毕竟只是把天上的精神财富变成金矿,看起来好像是给人带来“实惠”,变戏法似的把虚的变成实的,但是他是一个贪婪却又毫无精神追求的人,根本不理解科学也更不了解哲学,一味让明星和政客去扮演宗教偶像,不知道开发这金矿是打开了魔鬼的礼物。
四、不受控制的边缘人和无业游民(愤怒青年和街头文化)


研究生凯特是以街头艺术团体OBEY(服从)的漫画形象出现的。从她第一次上节目开始就和主持人唱反调,直白的说“所有人都会死”,她认为说真话才能让观众提高警惕,做好准备,逼迫政府有所作为,作为一个愤怒的年轻人,凯特不太喜欢那些所谓的“媒体培训”,她认为面对真正的恐惧,就应该去解决它,而不是用谎言去欺骗。可是事实上已经被媒体宠坏的观众听不进去真话,他们喜欢好听的假话,让他们继续天堂的幻象,于是“末日预言者”凯特被观众做成了表情包,她被比喻成那种老式的宗教骗子,天天散布世界末日的传言让人产生恐慌,因为不好听的话一定是假话,官方都没有发声明,娱乐节目上哪里有什么真话?可是实际上权威和官方都在撒谎,但是公众的迷信来自于政府的“利益底线”,就像手机公司绝对不会给你带来痛苦一样,政府也一样不会让人产生恐惧,否则就会失去选票,因为只有恐惧才是专制,而肉眼可见的幸福不可能是一种幻觉,即便专制包装在幸福的糖衣炮弹中,把活生生的人送进“天堂”。
凯特的经历正好重现了现象学实验OBEY(服从)贴纸运动中让事物自我显像的过程。现象学试图让人们看清近在眼前却视而不见的东西;事物会被减弱假如用一种抽象的方式来观察它。这个贴纸的现象学首要目的是唤醒一个人对环境的知觉。OBEY贴纸企图去激起人们的好奇心,让人们起疑贴纸与自己的联系。因为大家不会去留意广告或者宣传单这样子带有明显企图的东西。但是经常看到这个没有企图贴纸图案会让人们感到受挫以及愤怒,激起他们对更多细节的兴趣。这个贴纸的存在其实毫无意义,只是为了测试人们的反应,让他们自己去寻找其中的意义。因为OBEY本身并没有实际的意义,看到它的观众所流露出的不同反应以及行为构成了它。
作为一个没有通过媒体测试的科研人员,凯特很快被学院开除,她不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热点,她的不受控制让她成为了一个没有价值的边缘人,但在超市打工时,她却意外的发现,她漫画式的掺杂着恐惧的怒吼头像成为了街头文化的新时尚(The Message),而作为一个什么也不相信的叛逆青年,她的无用型人格成了年轻一代的新偶像。
影片快结束时,凯特看着天空中越来越大的彗星,再次复述自己在白宫为免费食品付费这件事,一个将军就在她眼前撒谎,而看似什么也不信(藐视权威)的她竟被他的一身制服(身份)给欺骗了。黑人博士则用一则寓言故事为愤怒青年的无用型人格做了一次意味深长的总结:他年轻时曾遇见过Police乐队的主唱Sting,作为超级明星的Sting在他面前放了一记响屁却丝毫没有歉意。而因为对Sting(名声)的仰慕,他依然觉得Sting是有魅力的……
这就是由失业大军和愤怒青年所构建的OBEY(服从)的历史暗面,就像印刷在凯特头像旁边的文字所传递的信息:“我们都他妈死定了!”这个信息就是让凯特困惑的权力的支点。事实上,当我们回顾打着鼻环,听着说唱的凯特初登场的形象时,就能知道她是一个当下嘻哈文化的追随者。但是和80年代一辆辆从布鲁克林(贫民区)驶往曼哈顿(富人区)的涂鸦列车所传递的信息不同,现在的电音说唱充斥着剧场明星式的钻石轮胎和豪宅游泳池的享乐哲学。在口号式的“做自己”和“黑人态度”的包装下,实际上只剩下腹内空虚的浆糊脑袋,即便耳机里回荡着穷街陋巷式的motherfucker和自我标榜式的nigga's power!这也是80年代黑人街头文化抬头时,白人知识分子普遍抱有的怀疑态度,冯内古特甚至在《冠军的早餐》中设计了一个意味深长台词:“黑鬼,看清楚那个白人,他画了两根灯管赚了200万美元,别上这个“我爱艺术”的徽章,它会让你成为有知识的人!”所以当我们重新审视成为亚文化符号的凯特怒吼头像时,会发现那就是一张惊慌失措的脸,无论她是用泄愤式的咆哮,还是用杂耍式的滑板动作,都没法掩饰她恐惧的内心。毕竟,对于酷哥们来说,说教式的勇气和精神追求一点也不cool!
五、信仰

西方艺术最好的地方就在于它们建立在理性和逻辑基础之上的叙事方式——如果把叙事只理解为一种抒情或泄欲式的技巧,那他们不会比明清小说做得更好——所以在电影和作文中,他们会特别注重结构。浮士德在经历一番迂回曲折的地狱之旅后又回到了片头关于死亡的黑色笑话,只不过这一次重拾信仰的明迪博士和研究生凯特既没有睡死过去,也没有尖叫着迈向死亡。。。我们可以对这部电影做很多种现象级的总结,比如面对现实的勇气,比如一个无法交流的碎片型社交网络等等,但沟通从哪里产生,勇气又从哪里来?导演最后都归结于“信仰”,用滑板男孩的话说,就是“我以我自己的方式与上帝产生了连接。”从哲学层面来讲,信仰只能从透彻生死的过程中产生,这是一个终极难题。或者在透彻生死的过程中,在我们还没有搞清楚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之前,我们可以先从不成为自己讨厌的人开始。这是一个持戒(有所不为)的过程,从我锻炼身体所得出的体会就是,只要是锻炼(有所不为)人就会痛,肌肉会痛,之前踢球落下的旧伤会痛,包括现在我的脚背虽然不肿了,但是骨头里(是否有结晶?)还是会痛,但克服疼痛的过程会让人快乐。或许,当我们鼓起勇气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时,生存还是死亡的问题就不存在了。
-
1ykan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7-14 11:14:38
-
翠西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07 23:23:49
-
ajrj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07 19:01:54
-
puuuuuu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05 22:41:06
-
skyler L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3-02 00:23:04
-
JEhygge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3-01 02:35:21
-
格拉斯哥流浪者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2-26 13:31:15
-
面包玫瑰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2-19 10:03:49
-
未来可期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2-18 16:43:27
-
戒糖戒熬夜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2-18 00:01:10
-
豆友231360088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2-16 09:01:23
-
120天牛头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2-14 12:04:18
-
11123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2-14 00:32:50
-
REP96688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2-13 19:35:10
-
Scenario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2-13 01:04:15
-
Thx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2-11 14:22:56
-
寒安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2-09 03:36:44
-
事在人為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2-08 22:12:45
-
ArianaGrande泄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2-03 23:22:09
-
晚点投降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2-02 21:03:21
-
黑夜星空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2-02 14:25:10
-
44.721º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2-02 12:24:09
-
安静的空间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2-01 20:40:00
-
念染贪欢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31 16:01:00
-
小腐松子在大阪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31 03:23:30
-
double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31 00:30:07
-
K蛋仔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21 16:20:26
-
BEIZI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19 04:37:32
-
不要香菜.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15 16:43:11
-
end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14 00:47:20
-
璨璨宝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09 12:47:35
-
鸛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09 00:20:49
-
Paaaate_ne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08 14:47:52
-
L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06 17:26:49
-
5imple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06 10:03:48
-
Q号星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05 22:37:32
-
盲刺客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05 18:23:08
-
Iltisberg🇺🇦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05 09: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