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1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2021 Reading Challenge 总结
去年的第一个工作日立的flag,今年第一个工作日来总结一下。
我果然还是高估了自己读闲书的时间和速度,只完成了差不多一半的挑战。不过因为这个挑战,读了一些很久没碰过的虚构类的书,质量普遍不错,这点还蛮高兴的。非虚构类的,我知道也不应该用学术论文的严谨程度去要求它们。下面随便总结一下。
Fiction 虚构类
A book that published in 2021/2021年出版的书
石黑一雄诺奖之后的第一部小说,今年大受欢迎的一本书。在不同的社交媒体上看到好几个朋友都在推荐,我读了也很喜欢。
故事的讲述者克拉拉是一个为陪伴儿童而设计出来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它一方面智力观察力推理能力爆棚,另一方面观察世界的方式又近似于儿童般幼稚,用这个视角讲出来的故事就很有意思。我读的时候脑海里一直浮现出机器人总动员的伊娃。我把故事理解的很简单,就是在一切机械都可以高度智能化之后,是什么东西让人成为「 人 」。后来再看一些评论才发现故事可以有那么多种解读方式,就我现在都迷惑了这到底是个大悲剧还是happy ending,有很高的重读潜质。
读到三分之二的时候觉得作者野心勃勃,涉及了那么多话题,人工智能母女羁绊基因改造环境污染教育制度,后来发现他一个都没仔细说,只是把这些东西放到大背景里了,讲了一个关于爱的故事,不知道是作者故意的还是就是。。。写呲了。
总的来说还是很喜欢,今年想找作者早期评价更高的一些作品来看看。
A Book that has won the Women's Prize for Fiction/女性小说奖获奖作品
女性小说奖于1996年创立,专门表彰用英语写作的女性作者,只设长篇小说的门类。这是2019年的获奖作品, Oprah也在她的读书会推荐过。很细腻的阅读体验。
故事讲的是亚特兰大一对受过良好教育的黑人中产夫妇,因为丈夫在一场强奸案里被冤枉入狱,婚姻破裂的故事。这个小说妙就妙在,这种类型,完全可以写成控诉种族歧视呼吁社会公义的惨烈故事,可是作者完全没有。冤假的强奸案在故事里占的篇幅非常小,作者用了大篇幅去讲这对夫妇的爱是如何消逝的。读的时候只有无奈,惋惜和惆怅。可是,at the back of your mind,你知道杀死那么美好的爱的,正是司法系统对黑人的结构性歧视。
A book with a family tree/书中有家谱
据说写法是模仿了百年孤寂的历史小说。本书是作者的处女作,出版时Gyasi才26岁。那么年轻能写出这么厚重的作品,我真的惊呆。
故事从300年前加纳的黄金海岸写起,通过两个女性,互有关联的十几代族谱,写尽了黑奴如何被迫被贩卖离开故土,在美洲生存下来的血泪史。我非常喜欢书的前半部分, 也就是前几代人在非洲的故事。非常有真实感和现场感,读的时候你仿佛能够能看到命运交错的瞬间,闻到被奴役和贩卖现场的那种血腥感。其中一条支线进入美国之后就稍显逊色。作者好像必须用一些故事把美国历史上黑人的大事件 -- 南北战争,种族隔离,民权运动等等 -- 串起来,有一些forced,失去了前半部分的鲜活感。但总的来说是很难得的作品,五星推荐。
另,读完这本书后,我想说要不要读完百年孤寂本尊,尝试几次未果。希望今年可以完成。
A book about forgetting/有关遗忘的书
这种大概就是属于,北美爽文?我读(听)的时候一直在想,如果拍成电视剧,找个讨喜的流量小花,估计可以吹一波大女主戏大爆一番。
讲的是本来生活在300年前法国乡下的女主,因为想要逃离一场被安排的婚姻,她和魔鬼做了一场交易。一方面她可以自由的永生,另一方面她无法摆脱被遗忘的命运 -- 任何见过她的人转身之后就会忘记她。这种故事就摆脱不了”better off as an idea than a story“的命运,因为被遗忘,所以无法和任何人发展出有意义的关系,于是故事没法有支点。我明白作者其实最后是想要问,一个人,来这个世界生活过,legacy到底是什么?她给出的答案是通过艺术和艺术作品。我本身不反对她这个观点,但最后这个故事落脚到这里的方式有点太生硬了。
不过有声书的朗读者非常好,演绎的很精彩,非常加分。
A book set in a restaurant/故事设定在一家餐馆的书
都市传说小品文。
几个串在一起的小故事。讲的是东京街头有一个神奇的咖啡馆,在那里其中的一个卡位坐下喝咖啡就可以回到过去。气氛非常日剧,感觉可以拍成世界奇妙物语其中几集。
A book about do-overs or fresh starts/有关”从头再来“或”全新开始“的书
不知道放在这个门类是否恰当。但书里April一直心心念念要去巴黎,也算是一种全新开始吧。
想读这个书,是有一个非常specific的原因:因为我们在郊区买房了,明年就真的要开始「 美式郊区中产阶级生活 」了。
所谓的「 美式郊区中产阶级生活 」对于我来说,一直是一个噩梦。而让这个东西成为一种噩梦般的存在,是因为小时候看的两部电影。一个是剪刀手爱德华,另一个就是小李子和凯特的革命之路。电影大家应该都看过,故事就不赘述了。但读了书才发现,电影里描述的郊区生活的压抑程度还不及原著的十分之一,尤其是次要人物细节的补充,把毫无精神交流却又要假装相敬如宾的夫妻生活写的入木三分。当然了,故事本身发生在艾森豪威尔的50年代,那是主妇们会站在门口目送丈夫驱车上班的年代,社会氛围和今天不可同日而语。书里每个人的生活都太压抑了,那种什么事情都要conform的状态真的可以把所有个人的灵性都扼杀,真所谓活着只是行尸走肉,还不如死了。
不知道这本书有没有被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过。但我读的时候真的同情书里的女性角色,尤其是April。很多评论都说April是个作精,可是她是书里唯一还要想要反抗,试图真的生活的那个人,所以她最后必然的结果只能是杀死自己。在女性普遍不工作的年代,她是尽自己的能力想要改变一潭死水的现状的,同时还要无尽赞美丈夫的才华和与众不同,除了真心欣赏丈夫,为了保护男人那无聊的自尊心也是原因之一吧。可看看她换来的是什么?传统的婚姻生活,真是杀死女人的利器。
A book in Chinese/一本中文书
今年读的唯一一本中文书。
前几年电视剧大热的时候我稍微看了两眼,实在太狗血了,中途弃剧。今年又读了一下亦舒的原著,那还是比电视剧好太多了。
这几年只有在豆瓣/朋友圈/微博/小红书这些地方才会读中文,真的有点影响我的中文写作和表达能力了。希望今年能读一些质量高一点的中文作品。
Nonfiction 非虚构类
A book where the main character works at your current or dream job/主人公从事着你目前或梦想中的工作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环境生物学家,在克林顿政府时期担任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会长,也是NSF的首位女性会长。她在多个大学任教过,算works at my current job吧。
这个书算作者的自传吧,写了她从小如何踏入科研界的经历。那个年代的女性在高等教育界受到的歧视不是今天的我们能够感受的。身为女性能在科学界,政界,甚至商界(作者自己后来开了bioinformatics公司)都能有所作为,她的经历读起来还是非常励志的。
A book you have seen on someone's bookshelf (in real life, on a Zoom call, in a TV show, etc.)/一本你在他人书架上看到的书(实际生活,视频,视频节目等等)
药品研发的科普书,在豆瓣友邻的时间线上看到的。通过人类历史上十款意义重大的药 -- 包括鸦片,疫苗,短效避孕药等等 -- 讲了药物开发的历史,作者最后也对药厂模式提出了很多批评,展望了未来药物研发的新模式。
怎么说呢,书写的还是非常精彩的,尤其是前几章关于鸦片,吗啡,阿片类止疼药,还有最早的水痘疫苗技术背后的历史故事非常有趣。但是这个书是年前去road trip时,和对象一起听的。对象正是在药厂做研发的。听完我们讨论的时候,他觉得作者对药物研发为什么成本这么高昂理解非常片面,所以作者对「 药厂模式」的批判有点站不住脚。比如他全书基本没提translational research,还有最初的那几个target是如何变成最终病人拿到手上那几粒药丸的过程也要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作者也基本没有提到。按对象的话说,“我们都知道治疗癌症是要把癌细胞杀死,现在的问题是怎么在杀死癌细胞的时候别把你身上的其它好东西也杀死了,但研究这种东西的过程写成书估计是没人想要看的”。你当然可以批评药厂的逐利性是如今药物价格高企的原因,可是想要提出一套更好的替代方案恐怕不像作者在本书的最后展望的那样简单。
作者一开始说他写作本书没有任何agenda,但是我很怀疑任何人会不报目的性地写作。这也是为什么,我如今对于任何科普性质的非虚构类书籍都会有所保留地进行阅读,尤其是我自己不太了解的领域。I don't know what I don't know。越是复杂的主题,一本书越是难以涵盖它的方方面面,作者在对材料进行加工和取舍的时候已经是带着立场了。而毫无防备的读者很容易被作者带入预设好的立场而不自知。
A book on a Black Lives Matter reading list/在“黑人命也是命”书单中的书
也是今年大热/好评如潮的一本书。中文版更是带着“美国不平等起源”这种宏大的标题。
如果是完全没有接触过这类主题的,是适合读一下的。但话说以美国社会这几年的政治生态,如果生活在美国,又对公共议题感兴趣的,很难完全没有接触过这类型的讨论。所以我读下来觉得并没有什么新东西,作者提出的解释(美国的)种族主义的框架 -- 一种类似于印度社会的种姓制度 -- 也很难说非常完善。所以一般吧。
A genra hybrid/混合载体
作者是亚裔美国人,在这本书之前最有名的身份是,一个叫做Japanese Breakfast的乐队主唱。几年前她在纽约客上发表了同名的散文,受到如潮好评,于是把自己的经历扩展写成了本书。我觉得它算混合载体是因为,它有自传的性质,某些部分又带着社会评论,甚至还夹杂了几个菜谱。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作者的文字能力太强了,把自己和母亲之间那种母女特有的羁绊写的太真切了。尤其是母亲患癌去世之后的那几个章节,她写到自己是如何给母亲已经略微僵硬的遗体换衣服,写没有任何人教你如何对面死亡的这一面,让人真切感受到死亡那么残忍又那么practical。她和母亲之间用各式韩国食物建立的连接也被她写的特别温暖。大概是因为东亚人特有的饮食文化吧,读得特别有代入感。
A book set mostly or entirely outdoors/故事设定大部分或全部在户外的书
村上春树的跑步圣经,今年读(听)到的意外之喜。
因为太多人写过村上了,大家都知道他是个自律狂人。可是听他自己讲如何控制跑步的节奏,创作的节奏,生活的节奏,就我这么cynical的人,也还是觉得,妈呀,这也太励志了吧!
我自己这几年的体会是,从事学术科研工作,其实和艺术家的创作生涯是有非常类似的地方的,才智/灵感这些是不可靠的,自律才是第一大法则,安排好工作的节奏,follow through,才能长久。
另,年末的时候看我妈朋友圈发了一个总结,她一年下来坚持晨跑,跑了2000公里。我就觉得我真是废物啊。
A book featuring three generations/有关祖孙三代人的书
这个书完全是因为我本人是Anderson Cooper的迷妹才看的!
Anderson Cooper,最有名的身份是CNN主播,其次是因为他梦幻的蓝眼睛和堪称人类范本的骨骼结构(这里夹带一点私货)。但其实早年他妈妈 -- Gloria Vanderbilt -- 比他更有名。他妈妈是Vanderbilt家族的继承者,因为她父亲去世时她才是一个婴儿,她姑妈和母亲为了争夺她的监护权(以及监护权背后带来的巨额财产)打了一场世纪官司,那是大萧条前爵士年代的纽约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八卦。我看过几年前他和他妈妈合写的回忆她早年生活的书,老太太一生的狗血程度真的会让绯闻女孩的编剧感叹电视剧也不敢这么编:早年想学点画画,却被搞严肃艺术的姑妈颇为看不上(这位姑妈的夫家姓Whitney,没错,现在纽约的Whitney Museum就是她办的);青春期叛逆的时候跑到好莱坞疯狂party,和一众男神,什么Marlon Brando,Frank Sinatra都谈过恋爱(后来Cooper自己回忆小时候家里的dinner party常有卓别林级别的客人);创办过风靡一时的牛仔裤品牌;一生结过四次婚,Anderson有一个比他大两岁的哥哥,大学时在他妈妈面前,从他们家在纽约的penthouse跳楼自杀。这一生真是什么都经历过了。
Gloria 19年的时候以95岁高龄去世了。Cooper说这本书是想研究Vanderbilt家族的历史,以此来纪念他妈妈。我怀疑这本书除了最后一章都不是Cooper本人写的,前面真的就是非常平铺直叙的讲了Vanderbilt家族几代人的发家史和败家史,干到不行。最后一章写Gloria的,可以确认是Cooper本人写的。这一章让我很感动倒不是因为Gloria的故事,而是从Cooper的写作里,你能看到他非常清楚认识到Gloria作为一个母亲的各种问题,包括她其实并没有什么寻常人所理解的母性,她追求很多物质的东西可又欲壑难填,在Anderson的父亲和哥哥相继去世后她也没有给Anderson一个普遍意义上稳定的家,甚至也包括在很多地方暗示到的她酗酒的问题,说的更直白一点就是她完全不是“做母亲的材料”,可是这一切都没有影响Cooper对母亲的爱。
原来parent-child这种关系并不像我原来想象的那样狭隘,它也是有很多可能性的。
A book you think your best friend would like/你认为自己最好的朋友会喜欢的书
对象介绍我读的书。作者是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的行为遗传学家,这几年非常炙手可热,在推特上也很活跃。
这本书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的是遗传学因素(genetics)和教育,健康等等social outcomes之间的因果关系;第二部分讲的是社会科学家为什么应该在研究中纳入更多行为遗传学的研究成果。
第一部分读的很有意思,第二部分完全没有说服我。看看改天有没有时间写个详细的评论吧。
A book about art or an artist/有关艺术或艺术家的书
达芬奇的传记。作者是专门写人物传记的Walter Isaacson,乔布斯死前是专门点名让他给自己写传记的。
大概是达芬奇太传奇了,太多值得写的,这本书真的超超长,需要一些毅力才能看完。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达芬奇真是一个超级烂尾王啊。他要是活在今天当一个连载作家或者漫画师,大概会无限期拖稿被读者砍死。我还记得第一次去欧洲玩的时候,哪个博物馆只要有一副达芬奇,不管是不是他特别好的作品,都是要当作镇馆之宝的。乌菲兹的手册上直接写着any work from Leonardo Da Vinci puts a museum on the map。无它,就是达芬奇真正传世的作品太少了,只有十几张完成的画作。达芬奇对未知事物的那种探索欲大概在人类历史上都算得上outlier,所以他总是手头的项目还等不及做完,又去捣鼓新东西了。这是blessing,也是curse。
A popular book in your discipline/你所在领域的畅销书
还有学经济学的没看过这本书吗?至少都听过吧。
就。。。不太喜欢。当年上课的时候都读过AJR 2001 AER还有AJR 2002 QJE这些经典的论文,这本书其实就是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扩展开来的。学术论文的好处在于,你只想要回答一个定义完整,边界清晰并且(多数时候)狭窄的命题,所以当时读他们的论文的时候颇有一种惊为天人的感觉。但他们三人提出的那套「 制度导致经济发展 」的框架,实在撑不起解释人类发展上下五千年这种宏伟命题,写成这么厚一本书,就有一种车轱辘话来回来去的说的感觉。19年他们又出了一本新书,叫做「 自由的窄廊:国家与社会如何决定自由的命运」,看看这标题起的,在宏伟的层面又更上了一层楼,不知道是不是要扩展他们那套理论。
我真的很好奇历史学家是如何看待他们搞出来的这套妄图解释一切的理论。
差不多就这么多吧,另外那些为了工作读的书就不列在这里了。
虽然立的flag倒了,只完成了小一半挑战,但读到了一些之前很少接触的门类的书籍,还是挺开心的。今年还要继续,希望在工作范围外能读到更多更有意思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