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最近在弹的一些乐曲
小时候一直觉得练琴是顶乏味不过的事情。首先每天都得练,一练就是几个小时。其次,大部分练习曲都枯燥乏味,且一首曲子不练到吐绝不许练下一首。流行的一概不能碰,而好听一些华丽一些的曲子技巧要求又特别高,只有练到产生肌肉记忆之后,听起来才稍微像那么回事(说的就是你,肖邦!)。长大之后离家去外地上学,刚开始还庆幸终于可以脱离苦海了,但久而久之却又有那么几分想念从自己的指尖流淌出旋律的感觉。工作之前数次想要重新捡起,但因种种原因不得不作罢。而工作之后终于如愿以偿有了自己的空间以及自己的琴。刚开始还试图将之前练过的大部头们逐一重新拿下,甚至想挑战挑战拉赫(也不瞧瞧自己手有多大),但如今再练起来只让我怀疑小时候自己弹下来过的记忆是否真实(说的还是你,肖邦!)。对于一个日常生活每天下班回家都累得只想躺着的社畜来说,回来还要饱受肖某人和拉某人的摧残,不论如何都不是什么愉快的体验。谁管你什么冬风还是激流,易弹且音乐性出众的曲子们才是被生活蹂躏的社畜们的温柔乡。最近回家以后,每个曲子弹上那么几遍,整个人都轻松愉快了许多。所以,这里就分享一下最近爱弹的几首小曲,表达一下我对它们的爱。
第一首是德彪西的阿拉伯风格组曲一号Arabesques No.1。这首曲子对我来说就像单词书的abandon一样,每次当我想要重新捡起钢琴时,第一个翻出来的谱子一定是这首。原因有二:。1. 好听,非常好听,百听不厌;2.容易弹。这首曲子奇妙之处在于,让钢琴不似钢琴,反而更像是竖琴。其旋律的发展相当之流畅,只要弹上开头的几个小节,立马就能让人想要一口气弹到最后。其和弦构造也特别且梦幻。音乐的梦幻感当然离不开音色控制来营造,但其旋律本身已经搭建出了一个如此梦幻的场景,所以就算有时手指发僵,踏板没踩好,也不会过多影响整个体验。德彪西的音乐不表达什么喜怒哀乐的强烈感情,而重在编织一个梦境。每弹一遍,就像做了一个迷人的梦,让人不禁想要再来一遍。
第二首仍然是德彪西,冥想曲Reverie。这首曲子相对第一首来说,多了些迷茫的情感在里头,这也使得这首曲子感觉更沉一些。但虽然多了那么点重量,其本身仍旧是悬浮在半空中的一团梦境(对比贝多芬,他的某些作品第一个音就能让你瞬间回到地面)。冥想曲确如其名,能让人感受到些许冥想的严肃和思辨性。所以当你厌烦了Arabesques no.1的“轻飘飘”之后(虽然我相信没人会厌烦),Reverie也许能让你感觉此刻弹着此曲的自己更加深沉。
第三首是巴赫的康塔塔no.147。这首曲子还有一个颇具宗教色彩的名字“Jesu, joy of man’s desiring”。它本身的风格非常巴洛克,但又没有巴赫某些曲子里那些过于严肃的感觉。怎么形容呢?如果把巴赫的所有乐曲看作一座大教堂的话,这首曲子就是照进教堂的暖阳。它的和弦构成和旋律发展并不复杂,但足够精巧美好,听起来就让人感觉这世间所有的真善美似乎都已被这首曲子道尽了,弹奏的时候也会从心底里涌出一股纯净的喜悦。我在心情低落的时候会一遍遍弹奏这首曲子,直到内心平静下来。虽然我并不信奉宗教,但弹奏这首曲子就仿佛是在向音乐之神做最虔诚的祷告,让人不得不感叹音乐如宗教般的俘获人心的力量。
第四首是前几天刚被收录到我的“每日必弹”谱夹中的。这里必须要推荐一下 Oscar Peterson 的A Time for Love现场专辑。虽然是1987年赫尔辛基的现场演出,但直到最近apple music才上架。其中我最喜欢的是Love Ballade以及A Salute to Bach。而这两首之中推荐弹一弹的则是各方面来说都相当没有难度的Love Ballade。基本上听个几遍,看着谱子就能弹出来。但因其旋律写得深沉动人,所以即便是如此简单的曲子,弹奏的时候也会让人忍不住跟随着旋律做作的摇头晃脑。虽然不想说什么“爱ta,就为ta弹Love Ballade”这种烂话,但是弹的时候确实会在胃里感受到些许暖意。弹曲子的人都会如此,听曲子的人怕是更会如此吧。说起来,十二月了,又到了白色……(好了打住)。总之,不管各位朋友是有琴还是没琴,练还是不练,这首曲子的live都非常值得一听,希望能在这个冬日里全方位呵护你的胃(这个梗真是过不去了)。
最近要推荐的就是这四首了,对于放松和愉悦精神来说是完全足够了。成年以后再练琴,也不是为了成为什么专业选手,没什么功利的目的,而完全出于对弹奏的兴趣和对音乐的热爱。能以纯粹的心态来欣赏和感受音乐,给平平无奇的生活增加那么一点瑰丽的色彩,我想,这就已是最好不过的了吧。
© 本文版权归 EvaBaccano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