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家的孩子”之反向操作
元旦回家,无意间听我妈说,她和隔壁杨阿姨经常打电话联络。我大受震惊!
打我小时候起,感觉他们关系就并不融洽,杨阿姨性格泼辣、尖酸刻薄,跟我妈这种脸皮薄心肠软吵架技能为负值的“老好人”根本不可能成为“朋友”。而且对方已经搬家多年,她俩突然成了时不时打电话聊天的关系,一百万个太奇怪!
仔细一问,惊为天人,我竟是这场友谊的“打火石”之一~
两位女性聊天的话题,就是互相盘问对方家那个30+的女儿有没有对象、结没结婚。主动挑起这个百谈不厌话题的是杨阿姨。隔壁姐姐比我大两岁,长的白白净净,是个母胎solo,对谈恋爱丝毫不上心,有一种早就打定主意单身到底的倔强。有一回被催婚到恼怒,忍不住爆发让杨阿姨心碎的质问:我从小就看你和我爸频繁打架吵架,你凭什么觉得我还会想要结婚?!
杨阿姨对这一幕记得颇为深刻,思来想去可能觉得只有我妈能产生一种“同理心”,于是跟我妈心碎吐槽:我们这一辈打打闹闹不还是过来了吗?到她这里咋就这么严重了?
隔壁姐姐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父母却觉得她矫情奇怪。人类的悲欢的确无法相通。即便是我现在回想起来他们夫妻之前的“斗殴”场景,都忍不住心头一紧,更何况她。
想到自己和隔壁姐姐居然让两位性格迥异的妈妈找到了共同话题,我居然感到非常欣慰,甚至有点变态地害怕有谁突然脱单结婚,让另一方的妈妈有点失落孤单。
我都能想到杨阿姨打电话给我妈,得到“情况无变化”的答案后,有了一点点安心,自我宽慰自己的女儿不算太糟糕,还有和她一样的人存在,多少可以缓解焦虑。
想起来又幽默又荒诞,小时候父母提到别人家的孩子,都是说:你看谁谁谁多懂事多有出息,成绩多好?
过了几十年,画风居然变成如此宽慰自己:没事没事,大家的孩子情况一样糟糕,这日子就还能过下去~偶尔互相戏谑调侃又真诚发问:你说是不是我们那房子风水不行?住不得人呢?
我妈给我说到这一段的时候,我差点笑岔气过去。我妈问我到底有没有心。但是,借问苍天大地,如果这都不算高级的喜剧那什么才算?
只是我,突然想起那一位很多年没有见过的邻居姐姐有一瞬间的温柔和伤感。那个小时候每天一起做作业、上下学的人,怎么就忽然长大又断了联系?她是不是也和我一样,如今靠着妈妈得来有关彼此的一些破碎信息。我知道她养了一只狗,且很爱很爱那只狗,也曾在和闺蜜去三亚的时候骑车摔得满身擦伤;也逐渐能在被妈妈念叨的时候没脸没皮保持淡定,甚至缓缓起身接一杯水给递过去:说了这么久,要不你喝点水再继续?
我总是觉得前年有一次坐地铁,看见对面座位的那个人是她。当时那女孩也毫不闪躲地看向了我,可我们谁也没敢打招呼,怕认错。也许真的是认错了,因为那个小姐姐看上去太憔悴了,虽然五官很像,但状态完全和我记忆里那个肌肤如瓷的漂亮姐姐扯不上关系。
或许没互相认出对方这件事很好,这样我们就是对方记忆里一直快乐的年少模样,没有成人世界里面的条条框框和纷纷扰扰,我们拿起木棍做的刀枪,就可以向这个残酷世界一往无前、勇敢开战,重复一整个童年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