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2021的年度总结真不知从何写起,感觉又是平平无奇、一事无成的一年。早上醒来翻看朋友圈,看到那些对旧年的慨叹,对新年的寄语,觉得一年过得好快啊!快到让人觉得不真实。翻看每日打卡的只言片语,过去的日子,每一天都是真实地过去了。闭上眼睛,听着张悬的《南国的孩子》,每一句歌词都是喜欢的感觉,她的声音那么轻盈空灵却有足够抚慰人心的力量。在考试的清晨一边洗脸,一边单曲循环,把自己唤醒。
一、考研记 冷的热着的眼神消长,你握有誓言般的梦想。 走在冬日的风中,第三年考研。写到这里,突然不知道下文该如何继续,考试结束,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躺平看闲书,今天是考研结束躺平休养的第四天,看完了一本《繁花》,其实从第一天休息的时候,内心便有隐隐的不安,大抵是习惯了备考期间每天醒来都知道自己今天大致要做的事情,虽然很多时候有过挣扎和煎熬,都希望尽快解放,可当真结束了这样的阶段,内心却又那么空落落。今年走进考场,对考试需要注意的那些细节都了然于胸,但是自己相对而言有优势的两门专业课今年的试题却和往年大相径庭,特别是专业课二的考题,完全是不同于指定教材上考察的范围,不再是围绕着教材的识记,而是基于教材衍生出来的更具有综合性的考察,拿到卷子扫了一眼,不觉有一点暗喜,觉得即便是反常态的试题,但我似乎也可以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来应对这样的试题。在答题的时候,时间紧任务重,只有努力地写,尽可能地去组织语言,去调动整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建构答案,莫名奇妙有一点暗爽。比起第一年考试,面对试卷无从下手的窘况,今年对知识更多了融会贯通的深度理解,可以加以调度应用,多少让自己觉得欣慰。最后在封好试题袋儿等待收卷的时候,抬头看向其他考生的神态,其中有一个中年女性引起我的注意,尽管老师一再催促大家抓紧时间把试卷密封回试卷袋儿,而她却一个劲儿地盯着考题看,等老师开始收卷走到她身边,她才开始密封,但是并不慌乱,依然是不紧不慢地去做。出了考场,看到她对着手机复述考题内容,一点一点地说,普通话咬字有点像南方人的感觉,看着她边说边走,背影逐渐远去。再看着四下出考场的大学生样貌的考生,觉得刚才的中年女性多了更多的从容不迫和认真专注。走到外面,感觉到手腕酸痛,眼睛干涩,冬日午后的寒气凛洌,吸一口真是上头,每一年冬天从山东回家,总觉得自己今年无法抵御内蒙的冷风吹,想到故乡的寒冬,身体的记忆便被唤醒,不自觉地战栗,但当真回来,冷风里走一趟,便觉得也不过如此,没啥大不了。备考的日子无论经历怎样的焦虑和难过,总是在走进考场,在努力对付试卷的时候心无旁骛,在走出考场的那一刻便也觉得没什么大不了。 相比起两天的考试,关于考研,记忆更深往往是那些备考的时光。看着偶尔记下的字句,依然会不觉泪目:那些连日阴雨的日子,望着窗外密密麻麻的楼房和铅色天空;那些一边背书一边焦虑到哭,哭着还得继续背,背着背着又释怀了;那些看着四季光阴在窗棂上游移,独自坐进黄昏,沉浸在夜色中,我突然忘记自己是怎么从春天过到了冬天……还好我总能记住今年回到书房以及每一次奔赴的欢喜,她们仿佛就是我这一年经历中最重要的生命节点,循着这些记忆的蛛丝马迹便也可以网罗起一年的时光往来……

一年将尽,手边一无所有,但是那些反反复复背过的书都在脑海汹涌,混合着《南国的孩子》的歌声将我淹没:你是南国来的孩子 有着不能缚的性子 身上披覆了预言而浑然不知 奔跑着 忘我的 快乐悲伤都放肆 阳光也不阻止……

二、阅读养成记——每个孩子都是一个读者
前天下午送侄子去学校,路上他突然开心地说:“有一个神仙姑姑真好,给我买那么多课外书,让我获得很多知识。”听了心里美滋滋,觉得自己对他在阅读方面的潜移默化真的有让他获得成长和快乐。 其实他真正独立自觉的课外阅读是从今年二年级开学九月份之后开始的,可是在养成他独立阅读的背后,我有做过很多帮助,从阅读兴趣的激发到图书的选择,以及阶段性阅读状态的调适和优秀表现的强化,都有关注指导。在帮助他爱上阅读的过程中,我们是一起成长的。近两年我自己有意关注儿童阅读的养成和指导,所以我侄子也算是我的试验小白鼠,哈哈…… 今年五月下旬,由于母亲住院,我赶回家,这一回就因为各种事情拖拉到七月中旬才离开,这将近两个月的时间中,我代替了妈妈的工作,来照顾侄子的生活,顺带辅导他的学习。回家之后,发现上了二年级的他可以很流利地阅读带拼音的书,但阅读仅限于老师要求,每天打卡式阅读一篇文章,再多读一点是万般不情愿的。于是就有意要养成他自觉阅读的习惯。本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原则,试图先发现他感兴趣的阅读领域。刚开始给他买他自己喜欢的《三毛流浪记》和《父与子》的漫画,都是带拼音版,他自己拿起来就愿意看的。毕竟,谁不爱漫画呢?但总不能一直读漫画,一直停留在娱乐性的阅读中吧。于是同时选了一套《少儿百科全书》,分为植物世界、动物王国、日常生活、宇宙奥妙、历史大观、世界地理、科学技术、交通天地八册,每天让他自由选择其中三篇阅读,兴趣不高的时候和他石头剪刀布一起分段阅读,并且读后互相提问,附加发红包作为奖励。就这样各种“威逼利诱”坚持了十几天,有一天早上他在等待牛奶加热的时候,自己拿起了百科全书翻看,后来在上洗手间的时候也得拿一本漫画书翻看,悄悄地旁观着他的变化。之后发现他在八册书中对宇宙奥妙、科学技术相对更感兴趣,此外就是动物世界,特别是对其中树懒这种动物情有独钟。于是接着买了一套李剑龙主编的《新科技驾到》,里面包括量子驾到、虚拟现实、新能源、半导体等十本书,书的封面及内页插图很是吸睛,可惜没有注音,他打开之后浏览了一遍插图弃之不顾。于是睡前任由他选择一本,和他一起分工阅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帮他纠正读音。前两本是在“威逼”中勉强读完,后来几本便越读越主动了。在这个过程一直有意以问答互动的方式就书中的内容加以游戏、回顾。继而他进入暑假,被母亲带去我姥爷家,我也回到了山东继续自己的备考。在暑假期间,他读了两本学校老师指定的假期读物,为了监督他的阅读,我和嫂子“串通”假借老师之名,让他每天发读书录音给我,再由我转发他妈妈,然后交作业给老师。至此阅读能力有所提升,通过录音可以感受到他朗读的流利程度大有提升,咬字发音也渐渐标准。

接着升入二年级,语文老师不再布置每天阅读打卡的作业了,我也无暇天天监督了,发红包“利诱”也不是很见效了,于是同时松懈了,在这个阶段,《三毛流浪记》和《父与子》的两本漫画他倒是一直是反复翻看的。直到十月份母亲突然说他进入秋季作息后,午饭后不肯休息了,翻出去年买的一套四册《米小圈上学记》读得津津有味。虽然我觉得这套书没有营养,就是好玩搞笑,但总归肯开卷读书就是好的,于是又找到了契机,接着应他的意愿为他买了一套四册的《姜小牙上学记》。紧接着开始去豆瓣参考,关注童书阅读的推荐,发现《新科技驾到》的主编李剑龙还有另外两本书也广受小读者喜爱,分别是《有本事来吃我呀》、《这屁股我不要了!》,里面都是以幽默风趣、明白晓畅的方式为孩子讲解一些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点,光看书名,就让他兴奋不已,里面有大量插图,个别生僻字带拼音,这两本书他看了又看,每次我和母亲视频时,他总是凑过来饶有兴致地和我谈论书中的内容,我装作不知道的样子引导他自己表达输出他的阅读感受,及时鼓励他、肯定他。继而又顺着他的兴趣选择了法布尔的《昆虫记》绘本,美国作家《蚯蚓的日记》、《苍蝇的日记》、《蜘蛛的日记》。后来手头的书读完了,他又找到一本《上下五千年》,尽管里面插图减少,是没有注音的大段文字,他也愿意去读了,在这个时候可以发现他阅读能力明显提升,每天的阅读时间固定在午饭之后,至少从周一到周四每天最少保持四十分钟的午间阅读,有时晚上睡前也会看十几分钟。星期天偶尔读一点,后来又继续为他选择购买了日本作家川崎悟司的《跟动物交换身体》、《我组上的怪亲戚》两本书,他也读得津津有味。 这之后有一周午饭后基本不读书,而是一个劲儿玩手工彩泥,随心所欲捏各种造型,我嘴上说着让他自己放松一下,其实心里有点担心,怕他就此中断阅读习惯,好在接下来的一周他又继续阅读了,我也继续为他选择新的读物。在老师的一篇文章中发现了他为儿子选择《可怕的科学》,于是选择其中五本,分别是《显微怪物》、《实验惊魂》、《力的惊险奇遇》、《电的惊险秘密》、《我为化学狂》,他又读得津津有味,很快就读完了,在此期间,正好我考试回家,为他又买了《机械运转的秘密》、《万物的尺度——看得见的单位》、《万物运转的秘密》等书。偶尔下午送他上学的路上,我们一路围绕他中午阅读的内容展开讨论,一路说说笑笑。他说:“姑姑你是我的怪亲戚,也是我最好的朋友”。哈哈……有一天上学路上,他郑重其事地对我说:“姑姑,以后请叫我爱因斯坦简称牛顿马赫。”我一边发笑,一边马上入戏,和他就此讨论物理中那些用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发现或单位名称。可是路上遇见同学,他马上就跑去和同学结伴,一路打闹跑跳着远去,哈哈……看完手头的五本《可怕的科学》,表示还要看其他的《可怕的科学》,我大致翻阅了新到的五册,觉得这套书真的很有意思,用有趣幽默的方式为孩子讲解浅显的科学知识,每一个内容后面还有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昨天看他的语文卷子,后面的作文练笔给出两个主题,可以二选一,他写的是去武汉动物园,里面写到长颈鹿的身高,树懒的生活习性等。其实我们去武汉当时参观博物馆,游玩的是黄鹤楼以及长江大桥的夜景 ,压根儿就没有去过动物园,他的写作素材想必是来自阅读。这个学期,他更加活泼好动,总是在课间跑跑跳跳,学习上也时常被老师评价很是聪明灵动,但是总是贪玩好动,也因为各种小问题被老师和家长混合管理。但每次看着他认真读书的样子,问我的问题越来越稀奇古怪,便感到欣慰。年底整理书籍,发现他今年从五月下旬截止现在读过的书,大小薄厚不一,也大致有六十本以上了。我把这个数字告诉他,我们一起复盘他的阅读,大体分为几个主题:动物昆虫主类、历史故事类、科学百科类、漫画娱乐类……他自己也积极参与,让家里每个人都猜他今年读了多少本书,很开心,哈哈……回顾他这半年的阅读养成记,在他身上感受到了读书对生命潜移默化的力量。赫尔曼.黑塞好像说过,“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他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 我自己直到初中毕业才为自己买了第一本课外书,在此之前,我都是读同学的书。所以很是希望自己在他读书成长的路上成为一个助力者。也感谢他成为我探索阅读养成和实践教育学理论的小白鼠,就像他所言,姑姑是他的怪亲戚,也是他的好朋友。

三、故乡是远方
心是一地草野,唯一的家乡,是我从不能朝仰的远方 自从大学到外地读书,故乡之于我仿佛和他乡置换了身份,在外地生活的时间远远多于故乡,仿佛故乡后天长成了“远方”的样子。时长在梦醒时分,感觉恍惚,不知自己身在何方。无论自己在外独自生活时生发出怎样的思绪,终究是有亲人和故乡维系在一起。五月下旬,母亲住院,得知消息第二天紧接着买票回家,结果航班取消,幸好有一趟高铁,于是立马买票换乘。路上得知母亲贫血严重,急需输血,于是一路联系朋友献血,还好朋友们都很帮忙,这份患难救急的深情用任何言语都不足以表达。母亲略有好转,又接续了姥爷事故住院,来来回回各种转院急救,那些天在医院辗转奔走到腰肌拉伤,贴了膏药过敏灼伤的腰部至今都有无法褪去的深褐色。和二姨大舅以及表弟他们陪护姥爷经过一天的转院折腾,各种检查做了一遍又一遍,终究因病因未明,昏迷不醒无法找到合适的科室安排住院进行下一步救治,在急诊室四周都是急需住院救治的各种病人,眼见一个老奶奶呼吸微弱,继而停止呼吸,护士下达通知,转身看着姥爷床头的显示屏上他的各项生命体征越来越微弱,大家终于决定离开内蒙医院转回县医院的重症监护室观察静养。等救护车来了,已是近晚上十二点了,看着救护车把他们带走,突然心生悲凉,生命也不过如此。我转身回去办理出院手续,本来想打车回家,走到外面,下起了一阵雨,细密的雨帘中,天地迷蒙,不觉伤感泪落,眼前便一片迷蒙……
母亲出院不久,还没来得及休养,便去照顾卧病在床的姥爷,我顾及母亲身体,心疼她操劳辛苦,为了让她心安,便滞留下来照顾侄子,为忙碌的父亲做饭,期间因为没有心情和精力继续复习,再加上辅导侄子学习耐心不足,几度在焦虑中落泪,他总是过来摸摸我的头,说“姑姑你为什么哭?”,接着抱抱我,来安慰我。 期间又发生了各种事情,让我开始重新认识到生活的诸多艰难也愈发觉得亲情的可贵。 后期回到山东学习,母亲的病情也总是反复,期间挂号复诊多次,绝经期紊乱加更年期,还有她本来脾气急躁,再加上诸多劳累,经常在打电话关心她的时候要听她各种情绪失常的一通发泄,真是压抑,自己的情绪也因她而波动烦闷。但是转念一想,除了和我倾诉,她还能和谁说呢?自己本来就离家千里,不能在父母身边侍奉,再连情感上都不能体谅,那也太自私了吧。人生是一场修行,生活处处都是道场。
还好每一年都有私藏的快乐赋能,真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