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讨论的基础和思辨的逻辑

最近,三只松鼠等品牌因使用“眯眯眼”模特形象,被推向风口浪尖。网上相关讨论甚嚣尘上,然而其中也不乏有对立的意见。简而言之,主要分为两派,一派认为“眯眯眼”是西方辱华的标志,伤害了国人的感情,对相关品牌和模特口诛笔伐;另一派认为应当尊重多元化审美,不要上纲上线,过度敏感。
我对这个新闻没有过深的研究,但窃以为,这种事件本应有黑白分明的结论,不应陷入盲目的争论,关键在于每个个体要有成熟的思辨逻辑。
争论的核心,在于“眯眯眼”是否被普遍地视为辱华标志,应从以下几点进行思考和分析。
一是客观分析:“眯眯眼”作为一种长相特点,用于指代华人的来源。从中国人角度看,似乎无法代表华人长相,但吕燕等模特在西方的流行,以及好莱坞版花木兰的形象,似乎西方人对华人长相有点刻板印象,这些印象是否确实存在,起源于何处,目前是否依然延续。
二是主观分析:“眯眯眼”是否事实上被西方用于辱华,以及有无相应的历史事件予以佐证。“眯眯眼”仅仅是西方对中国人长相的客观描述(如花木兰形象),还是真的有主观的歧视之恶意,应予以分析,并提供事件予以佐证。
三是综合分析:“眯眯眼”作为辱华标志,是否单独使用即有该效果,抑或需要搭配其他要素,如双手向斜上角提拉眼角等动作,再结合相关品牌的模特形象,分析是否有辱华的最终效果。
如果上述三点分析完成后,答案是肯定的,那相关品牌和模特必然有错,万不可以过于敏感为由自相残杀。
其实,很多指代群体的标签一开始并不具有恶意,可能只是客观的印象或描述,而在历史发展中,由于一些特殊的事件而变得具有歧视的主观色彩。
以“支那”为例, 在词源上,其与萄牙语、荷兰语、德语、英语中的China以及法语中的Chine等皆起源于梵语, 据说是来自“秦”的音译 ,因而其本意并无恶意,在宋元时期的日本,甚至只有少数大学问家和高僧为了显示自己的博学,才会用“支那”来称呼中国,该词反而带有几分尊崇之意。
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失败后,长久以来一直把中国尊为上国的日本人,在震惊之余大为陶醉。从此,“支那”一词在日本开始带上了战胜者对于失败者的轻蔑的色彩。 中国民间也逐渐开始意识到“支那”一词中的轻蔑,因此对这个词语的反感也日趋强烈。虽然中国官方也多次抗议,但直到二战结束,作为战败国的日本政府才要求在新闻出版中不再使用“支那”一词。
如果有品牌胆敢用“支那”一词指代中国,必然引发汹涌民愤。但对于此次“眯眯眼”事件却引发诸多争议,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大家对“眯眯眼”本身的研究还不透彻,没能明明白白地从主客观上说清楚其作为辱华标签的事实。
先有依据,再讨论观点。希望这能够成为大家开展公共讨论的共识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