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一切心法》一
正如理性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生存优势,非理性也有同样的甚至更为重要的意义。当我们以十足的理性态度对各种“大师”之流满怀讥讽的时候,不要忘记大师倘若没有这些愚蠢之流,人类的心理机制倘若缺乏这种欺骗与自我欺骗的能力,那么心理崩溃将会成为最致命也最普遍的痼疾。
至少在这一点上,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并不比鸽子高明许多,而我们追求的事物显然又要比鸽子的食丸丰富得多。譬如所谓的成功,其实是由极少数我们所能认知的因素以及无数远远超出我们认知能力的因素合力完成的,仅仅是因为人心向简以及过度的自信,才会使我们每每怀着笃定的心,为个人成就梳理出某些一目了然的因果关系。
幸福的人生需要坚定不移的笃信,很多阳明心学的信奉者所追求的也正是这样的心理感受。
人们对于某种学术、某种宗教或某种价值观的选择,往往都是由他的个人气质所决定的。
人,天生就有着极其强烈的对意义和秩序的追求。换言之,倘若一件事是没有意义的,或者是缺乏秩序的,我们那脆弱的心灵便总会生出许多不安和焦灼。这当然是一种很不舒适的状态。于是,为了使自己能够安心,我们总会不自觉地将事物意义化和秩序化,而在意义化和秩序化的过程之中,再荒谬的做法也聊胜于无。
蔡加尼克效应:当一个人着手做一件事的时候,如果因为中途被打断而导致这件事情没有完成,那么比之完成的事情,他对未能完成的事情的记忆会清晰一倍。
自己去体认天道,如果生其逢时,副产品就是事业有成,而为了被人所知,或者说为了赢得世人的认同,其结果反而是迷失了自我。
只有在生死搏杀面前渊渟岳峙、气定神闲、视死如归、临凶若吉,以应对平常事物的心态从容处之,将得失荣辱置之度外,这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真正实力。然而吊诡的是,真正具有平常心的人不可能选择高压力、高风险的职业,显然他们更乐于接受校园里闲适的教职,或者考取公务员或事业编制,而职业竞争和金融领域注定是冒险家的天堂。
“我看得出,你和我是一样的人,你现在唯一担心的就是能不能熬过去。这就是我们的共同点:焦虑。焦虑使我们功成名就,也使我们心力交瘁。”
一个人的内心准绳越是简单、笃定,待人处事也就越发从容不迫,幸福感也就越发容易得到提升,因为我们的大脑神经系统天然就喜欢简单而稳定的结构。
顺理成章的是,如果一个榜样人物兼具权谋心术和心灵鸡汤的双重特质,那他一定会受到异乎寻常的推崇。
于是,我们发现了王阳明。
尤其是,我们不难理解这样一种现象,有些人当自己的愿望得到满足后,还希望看到他人的努力遭到失败。“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
幸福就是如此主观。人的幸福感其实是受到天生的认知模式的左右,和财富的多寡并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财富为我们带来的幸福感,与其说是源于物质生活的丰裕与便利,不如说是源于财富所带来的社会等级的提升,否则哪怕我们拥有再多的财富,但只要比不过身边的其他人,我们那脆弱的心灵难免会受到嫉妒与焦虑的啮噬。
对稀缺性的追求是最深层的永恒人性之一。
真知灼见总是很难被同时代的人接受,要等上一两代人的时间甚至更久,才终于会成为庸常之人的普遍共识。而那些活生生的有着真知灼见的人很轻易地就会了解到以一己之力对抗世俗是何等之难,并且会付出怎样惨痛的代价,那么,是一往无前还是明哲保身,这就变成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了。
千古圣人俱是狂狷做成的。
人的心灵原本就像太空一样,太空之中虽然有日月星辰雷电,有阴晴风雨晦明,万物皆备,却不受任何事物的牵绊、挂碍或阻滞。
钱钟书有一番话说:“上帝要惩罚人类,有时来一个荒年,有时来一次瘟疫或者战争,有时产生一个道德家,抱有高尚得一般人实现不了的理想,伴随着和他的理想成正比例道德自信心和煽动力,融合成不自觉的骄傲。”这段话的下文是:“基督教哲学以骄傲为七死罪之一。”王阳明《传习录》卷三也说“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有我即傲,众恶之魁。”
凡隔离而自外于城邦的人,他若不是野兽,便是神祇。
培根尝言一个人结了婚就等于向命运递交了人质,这真是一句既悲哀又无奈的真理。
我们钦佩于各种被揭怀玉的隐士,但他们的妻儿老小会如何想,这就是另一回事了。
世间的人倾向于从行动的结果来评判行动本身。同样的努力,虽然体现为相同的行动,却以不同的结局收场,就会引来不同的评判:一个人要是壮志得酬,从来都不会缺少称颂他的智慧和美德的人,可他要是不幸落败,很快就会有人发现他的智力和品德存在缺陷。
儒家门徒,无论从何种意义而言,都应该是道德意义上的君子,即只能“喻于义”而决不可以“喻于利”,但科举制度偏偏使儒学成为通往功名利禄的第一捷径,这就强化了世道人心当中的一种虚伪态度:为了“喻于利”,必须在表面上装出“喻于义”的样子,“义”装得越逼真,“利”得的就越丰厚。
当一个人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怀疑精神与独立思考能力时,我们就会知道这实在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特质,注定与他的人生与众不同,也注定他的人生比常人多出许多的波澜与坎坷。
统治者越少生事,经济发展也就越快。所以历史上只要一出现休养生息,经济就会突飞猛进。这不是因为朝廷管得好,而是因为朝廷管的少。老百姓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晓得感谢皇恩浩荡。
在儒家看来,缺乏距离感意识的亲昵是女人和小人的特质,这与其说是歧视,不如说由经验和观察得来的归纳性的知识。今天有了科学的辅助,我们知道两性的心理和行为的差异是天然存在的,男性概括能力强而细节能力弱,女性恰恰相反。所以男人话少女人话多,男人不拘小节,女人不放过每一个细枝末节。我们同样知道,在人的原始状态下,情绪表达要直接很多,这就导致亲昵的时候简直不分你我,但一言不合就可能拔刀相向,很难维持长久而稳定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