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1年度观影报告
查看话题 >【2021个人观影总结】

原本以为会过得比高三还心累的2021,因为年初莫名成为了准社畜而变得非常欢脱:每天糊弄完毕设就开始吃喝玩乐,日子过得比高考完还浪(不是)。
好消息是今年的观影量没有猛掉,坏消息是观影行为越来越随意,会突然心血来潮集中小看一下某个导演/演员/类型,然后瞬间兴趣全无跳到不知哪个坑去。从去年开始争取每看完一部电影都要多少写几句,哪怕好到词穷也得来几个感叹词。一年过去短评变得愈发絮叨。于是乎下面呈现的将是一篇没主题没重点也没正经东西的总结,全然是因各种原因没能在看完影片后的第一时间转化成文字的记忆碎片。
下列影片均按观看时间排序
Part 1 补点名导
恩斯特·刘别谦
【如果你明年一、二月份在香港,请一定要去看刘别谦作品展!!!】
其实年初决定正式开看刘别谦的原因很简单:片子短,不会被家长当做不务正业;是喜剧,对缓解备考心情有奇效。没想到两个月后变成准社畜,瞬间搞来传记边读边看(结果传记先于电影读完了……)。后来还搞来了Joseph Mcbride的How Did Lubitsch Do It?看,可惜我这稀烂英语不足以阅读此类理论专著,磕磕绊绊读了一半,目前处于半弃状态= =希望明年能坚持啃完吧
我不想做男人 Ich möchte kein Mann sein(1918)
老刘在1918年前拍的几部流传下来的影片个人都不怎么喜欢,主要因为老刘总是把自己塑造成“对富婆有独特吸引力的魅力男主”——是导演也不能这么为所欲为吧!这故事我实在信不了啊!*很多学者认为这些作品加重了德国人对犹太人的负面刻板印象,但也有另一派认为它们提高了犹太人的社会地位:犹太小伙Sally从不满足于做一位卑微的小职员,并总能靠自(富)己(婆)的一番努力获得成功当上鞋店老板,多提气啊!
1917年的《欢乐监狱》里老刘终于不亲自上场了,故事也变成了一堆俊男美女错综复杂的婚姻生活——终于有点熟悉的刘别谦味儿了。但《欢乐监狱》多少还停留在闹剧的阶段,女主角也还是男主角的附属品(送了个礼物就美成那样!),直到《我不想做男人》创造了大胆活泼的女主角Ossi,成为日后刘别谦婚姻喜剧中的女主范本。受制于“淑女”条条框框的Ossi决定扮成男孩自由一把,却发现“绅士”一样有一堆条条框框。难的并不是当男人/女人,而是当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男人/女人。在刘别谦日后的作品里,他的主人公将代替观众,一次又一次向这些道德规范发起挑战。
牡蛎公主 Die Austernprinzessin(1919)
还是1918年,刘别谦紧跟“异域奇观”的时代热潮,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正剧《木乃伊的眼睛》,并由此发掘出新欢波拉·尼格丽。很快老刘将带着她拍遍欧洲的宫廷轶事,也是我非常不爱看的宫廷剧题材= =但好在在此之前,老刘与老搭档Ossi合作了《牡蛎公主》。对这部影片的热爱一部分是老刘对欧洲贵族和美国新资产阶级的无情嘲讽,另一部分则是Ossi和Liedtke间超强的化学反应。可惜未来的Liedtke只能跟尼格丽演悲情恋人,再也没有跟Ossi搭伙时的沙雕劲儿了。
野猫 Die Bergkatze(1921)
对刘别谦整个后德国时期的作品都不太感冒,但《野猫》这部想稍微说几句。这一时期老刘非常喜欢用各种精心设计的景框强化构图美感,在《野猫》中是玩到了极致(人群在“/”形的景框内自画面右上跑向左下)。此外《野猫》是刘别谦少有的对战争(或说社会现实)的讽刺作品。
Ps.“刘别谦的电影是否反映了现实社会”这个问题,Joseph Mcbride单独写了一章讨论。Scott Eyman在刘别谦传记里认为在《街角的商店》之前,刘别谦的电影都是脱离现实的。促成这一改变的原因在于《蓝胡子的第八任妻子》票房遇冷,同时期的神经喜剧们则票房大卖。刘别谦由此意识到观众们需要更真实的角色(“至少他们得有份工作赚钱吧!”)。但Joseph Mcbride的观点是刘别谦的电影一直在反映现实,包括Eyman眼中最不现实的《天堂里的烦恼》——影片中无时无刻在提及“钱”,从偷盗本身到角色们对生意、垄断、奢侈品等等的讨论。最典型的例子当属Gaston打算行窃时的一句话:“In times like these, when everything is uncertain, every conservative person should have a substantial part of his fortune within his reach.(在这个充满变数的年代,每个保守的人都会把大部分财产放在身边。)”
学生王子 The Student Prince in Old Heidelberg(1927)
刘别谦默片最佳。一字概括:美。鲜花烂漫的布景,流动自然的镜头,以及惊为天人的两位主角拉蒙·诺瓦罗和瑙玛·希拉。老刘拍人有奇招,尤其你坞这群俊男美女,在他的镜头下更加魅力四射,光彩照人。一个爆笑故事:Mcbride写自己因《天堂里的烦恼》圈粉凯·弗朗西斯,结果补了她别的作品发现这人表演其实相当dull。不得不说我看库珀也是同样的感受,老刘电影里的他要比其他电影里的他好玩无数倍。
驸马艳史 The Smiling Lieutenant(1931)
刘别谦歌舞片最佳。脸盲如我看到一半多才反应过来那位弹琴少女是考尔白,瞬间嗑到昏厥(不是)。遗憾之处在于莫里斯的角色太油腻,“三人行”难题以女性角色的自我牺牲和讨好男性草草收尾。不过个人有个想法,就是这里没有走通的“三人行”或许促使了刘别谦改编《爱情无计》,通过考沃德的圆满三人行结局来弥补自己的遗憾。
天使 Angel(1937)
前两年已经把老刘美国全盛期的作品看得差不多了,因而今年查缺补漏这一时期的佳作只有《天使》。无比巧妙的结尾,刘别谦婚姻喜剧的遗珠。
F·W·茂瑙
年底打算接着看德国默片,于是把目光放在了作品不是很多的茂瑙身上,补完顺便凑片单啦(不是)。看之前以为茂瑙和弗里兹·朗一样,喜欢怪力乱神与特效制作,看完《诺斯费拉图》发现还真不是一回事。茂瑙作品给我印象最深的两点,一是对“爱”这一主题真挚动人的描绘以及由此生发出的人文关怀,二是对纯粹影像叙事的极致追求:电影完全可以不需要对白
最卑贱的人 Der letzte Mann(1924)
茂瑙最佳。无论是镜头语言还是纯粹影像叙事上都要胜于《日出》,故事也更吸引我(《日出》多少还是没跳出爱情童话的路数,并不是难看,但少了一些惊喜)。结尾的处理意想不到,埃米尔·雅宁斯不愧为当时德国第一演技派男星。
都市女郎 City Girl(1930)
满心欢喜地想着茂瑙拍有声片会是什么样,没想到还是部默片XD。尽管影片后半程流入狗血剧俗套,但前半程对“爱”的描绘是真的好……有些反《日出》的设定:故事由喜至悲,女主角在情感中占主导而男主角懦弱不敢为。结尾没能跳出时代稍显可惜(我觉得让主人公们远走高飞也挺好,有点黑色电影的意味,但显然茂瑙的故事不会这么讲XD)。
禁忌 Tabu: A Story of the South Seas(1931)
《禁忌》的诞生我认为是一个奇迹:1931年还能在美国拍默片,是一奇迹;整部电影没有明星,演员均为海岛土著和真中国人,是又一奇迹;没有制作成种族歧视意味的奇观片,而是真真正正拍摄了一部正剧,还展现了土著们的风俗,这是最大的奇迹,亦最可彰显茂瑙电影中的博爱。假如茂瑙没死,他会在这之后继续坚持拍默片吗?他有没有可能让默片以另一种形式存活下来?他的有声片又会是什么样子?《禁忌》的成功是否只是他去世引发的营销效应?这位代表默片最高成就的人,终是随默片一起离开了。
【特别提及】史前战纪 Primal(2019)
虽然年代、类型、表现形式相差十万八千里,但《禁忌》与《史前战纪》的共通点与最大亮点在于选用了不可能说大众能理解的语言——或者说了就不对劲——的人物作为主角,主动又被动地选择做成默片。作为一部动画,《史前战纪》有相当多的亮点。脑洞极大的故事、干脆凌厉的画风,以及对血腥镜头毫不规避的描绘,但它最打动我的依旧是:在21世纪选择以默片的手法做一部正剧动画。
雅克·塔蒂
可能从高中就打算看塔蒂了,结果一直拖拖放放也就忘了。感谢资料馆今年六部长片大连映,一口气大银幕看完。在一个人们默认“电影应该是有对白的”的年代,塔蒂的作品尤显珍贵,它们是默片存活的一种可能形式。可惜商业失败过早结束了塔蒂的创作生涯,“塔蒂美学”没能真正施展。如果塔蒂进行喜剧之外的尝试——比如拍一部剧情片——会是什么样子?有声片时期的默片只能以喜剧的形式存在吗?
我的舅舅 Mon Oncle(1958)
回顾展美中不足之处就是没按时间顺序放。第一部是《我的舅舅》,也成为了个人最佳。可惜放映结束较晚,没能好好看完为展映特别制作的短片。“于勒先生”系列中最为典型和代表的作品,也是《玩乐时间》前的先导。
玩乐时间 Play Time(1967)
《玩乐时间》其实有些独立于“于勒先生”系列。就算不清楚于勒先生的人设,也不会降低观影乐趣。影片的主人公不是人,而是建筑、机械、装置。人是去触发装置的工具,是现代化都市里一颗不起眼的螺丝钉。这里提一个有点暴言的观点:本片更适合买影碟看。因为电影里有趣的小点太多,大银幕很容易就漏掉了,而自己用家庭影院看可以反复看(飞机热弯的笑点我就是镜头拍了一阵儿才注意到的,还说为什么放个老长的镜头拍吧台XD)。
夜校 Cours du soir(1967)
后来顺便把塔蒂的短片也都看了【感恩CC!】推荐《夜校》是因为这是珍贵的塔蒂大师班表演教学课!有些恍惚这究竟是纪实短片,还是深藏不露的于勒先生的日常。
Part 2 看点男的
补完马奇后四处爬墙的一年,脸盲的好处就是看谁都觉得眉眼之间有几分相似可以拿来当代餐(逃)。虽然大部分时候都在感慨“为墙头什么烂片都看了”,但有时还是能挖出几部宝藏来。
哈利·利特克——夫人,让我吻你的手 Ich küsse Ihre Hand Madame(1929)
上面也说了,爬Liedtke属于补老刘混脸熟后的结果——不过后来一查,人家确实是德国默片时期顶流段位的男星,只不过就跟刘别谦拍的作品留下来的最多(还是得蹭名导啊!)。和大部分默片明星一样,Liedtke因为年龄和语言的缘故在有声片时代屈居二线,加上30年代德国电影大环境恶化,他拍的有声片不多,资源也不怎么好找(尤其你不懂德语只能看英字的话= =)。
《夫人,让我吻你的手》是一部温婉的爱情小品,亦是我目前看到的Liedtke最佳表演。刘别谦镜头下的Liedtke无外乎两种模式:与Ossi搭戏时的夸张喜剧人,和与尼格丽搭戏时的皱眉苦情男。此外,刘别谦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基本都是大女主戏,加上真·影帝雅宁斯频频抢镜,Liedtke的存在感并不高。但在《夫人》中我们得以好好欣赏Liedtke的表演。很难想象平民出身、十几岁就被送去孤儿院的他可以将一位家道中落的柔情公爵诠释得如此到位。影片的另一大看点当属还在走天真无邪路线的黛德丽——虽然这点被很多海外影评吐槽,但我觉得还好。
哈里·凯瑞——正义之击 Straight Shooting(1917) & 不顾一切 Hell Bent(1918)
MoC的蓝光海报过于好看,激情剁手,也阴差阳错地开始有意看了点西部片。其实人家出这套碟是为了推福特,但大俗人如我看完满脑子只有Harry Carey(毕竟跟福特合作时都奔四了,叔控疯狂吸溜)。一查发现他在《史密斯先生去华盛顿》里演议长,合着早就大银幕看过了XD
虽然如今不为观众所知,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HC是“老西部片”(默片西部片)的代表人物。韦恩坦言自己的personal就是模仿HC的结果,让我产生了“福特不过是在找HC代餐”的古怪想法(够了)。当然了,看了六、七部HC的作品后,感觉还是他跟福特合作的《正义之击》和《不顾一切》最好看。两部影片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福特在此时已开始探讨“蛮荒还是文明”这一贯穿日后西部片的母题,而不是拍摄简单的牛仔英雄片或西部言情剧~~【不要看加里·库珀的西部默片,会变得不幸】~~。还有影片中的各种喜剧元素(在《牛仔闯情关》中更突显),一反我对福特的认知。
加里·库珀——西部人 Man of the West(1958)
既然聊到西部片就一块把傻狗库也说了吧。补劳模的作品就属于“我觉得也没怎么看,但‘most watched’已经登顶了”【擦汗】。今年看的小二十部里大部分都是“剧照很好看,剧情一坨shi”,唯有《西部人》超出预期。
通常西部片会以“蛮荒还是文明”的选择作为结尾,但《西部人》把它当作了影片的背景。Link Jones选择了通常会被认为更好的文明之路,他有了自己的家庭和社会地位,但最终还是要与过去的自己艰难决裂。《西部人》解答了为何仍有一部分的导演让自己的角色选择漂泊流浪。对于生长于丛林法则的人而言,“归化”不是一个结尾五分钟内可以做出的简单选择,更不代表“他们从此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这也为影片增加了更高一层的意义:不仅仅是一部反映“时代已逝”的后西部片,更完善了整个西部类型片的叙事体系。那些不知来处与归所的西部英雄终于有了完整的故事线。由此或许可说:古典好莱坞时期的西部片止于《西部人》。
【特别提及】野性之歌 Wolf Song(1929)
今年库珀诞辰日的时候有海外粉分享了这部资源。平淡如水的一部西部言情剧,但有珍贵的库珀河边洗澡全(99%)裸镜头,大噶千万不要错过
约翰·巴里摩尔——律师 Counsellor at Law(1933)
去年猛看完代表作之后,今年再看剩下的有声片无疑艰难又痛苦。这帮没有眼力见的制片厂只会让JB演斯文加利式的狂人,蹭怪物片的热度博人眼球。《律师》是唯一打眼的作品,但通篇大量对白却没有英文字幕,导致半蒙半猜着看完,并没能完全get到其中关于犹太裔的诸多探讨。但这并不影响欣赏JB的演技——尤其是看了一堆装疯卖傻的表演快以为他不会演正剧的时候。看后才发现本片导演是惠勒,难怪人物刻画鲜活饱满。
Ps. 要是真闲得慌,**国家监察官 State's Attorney(1932)和离婚账单 A Bill of Divorcement(1932)**两部也可以看,属于主题设得蛮高但故事没跟上去的正剧【当然肯定比不上有评分的那些!为了帅哥什么评分暂无都看……】
莱吉纳德·戴尼——史金纳的衣装 Skinner's Dress Suit(1926) & 琼斯历险记 What Happened to Jones(1926)
同样是剁手MoC后的惊喜。顺便暴言:“环球早期电影”这两辑里也就戴尼和导演威廉·A·塞特尔合作的这两部算是佳作。后来一查发现戴尼这个人的生平也蛮有意思。他出生于英国的演艺世家,很小便登台演出,后随父母来到美国。一战时成了一名飞行员,并在部队里练了一手好拳击。战后来到好莱坞,很快因为颜值可以啥都能演成为环球20年代的顶梁柱,并与塞特尔合作了大量卖座喜剧【当然啦,留下来的一只手就能数清】。按理说戴尼的舞台经验不会让他受到有声片变革的影响,但因为英国口音太明显,被制片厂重新定位为“高贵英国人”模板角色专业户【今天骂美国人了吗?】。不过戴尼并没有因退居二线而苦恼,因为此时他的兴趣点已经从表演转移到了模玩——1935年他在好莱坞开设了自己的模玩店,生意极好。他自己也是位优秀的模玩制作师,曾给罗伯特·蒙哥马利亲手制作过大型飞机模型。此后他在电影、广播、电视上多以客串登场,最有名的是在66版《蝙蝠侠》剧集中出演King Boris。
说回电影本身,这两部作品展示了默片喜剧的另一种风貌:不是卓基劳等人的杂耍动作喜剧,而是单纯“这故事本身就很好笑”。《史金纳的衣装》讲述小职员史金纳靠着一身晚礼服阴差阳错敲开步入精英阶级大门的故事,讽刺了资本主义阶级壁垒、任人唯亲等种种弊端(尽管结尾我认为太圆满了,应该让史金纳夫妇白忙活一溜够);《琼斯历险记》通过由“换装”【女装预警!】闹出的一连串笑话,反映了清教思想下美国的社会现状(这一局面很快会被前法典时期打破)。在近一个世纪后,影片的笑点丝毫不显过时,讽刺意味甚至不降反升。
Ps. 假如你也看戴尼上瘾的话,还有另一部同时期的**婚姻保险 The Reckless Age(1924)**可看。故事跟这两部比差点,但可以一吸
Part 3 挖点默片
马丁·斯科塞斯语:我们现在使用的电影技法,早在1913年就全部被发明出来了。由此可见追本溯源补补早期电影是多么有必要。一向看电影不成体系,今年看默片也是一样。年底听了杨治学老师的电影史播客,受益匪浅,希望明年能系统地好好看看默片。
Ps.其实前面也说了好多默片前面都说完了,所以这部分偏补漏,也就没几部片子了
达特穆尔的小屋 A Cottage on Dartmoor(1929)
某天突然思考:英国早期电影除了希区柯克有没有别的可看的?找来“影史百大默片”豆列翻之,发现了《达特穆尔的小屋》。看完属实震惊。本片与茂瑙的默片一样,都是让影像而非对白成为叙事主体。剃刀杀人与结尾段落的蒙太奇精彩绝伦。那极具冲击力和创造性的纯红一帧更是令人拍案叫绝。
万王之王 The King of Kings(1927)
终于看到点不是古罗马软色情的CB作品= =基督的扮演者选得极好,两处全彩片段为点睛之笔。CB拍圣经题材堪称一绝,然而现在大家记他最多的怕不还是混乱古罗马啊狮子戏啊这些乱七八糟的……
Ps.说今年北影节要给大家搞《十诫》的时候我一惊:CB这么有排面了?后来发现我想太多了【CB版《十诫》nbcs】
圣山 Der Heilige Berg(1926)
一直以为是弗里兹·朗式的玄幻题材,没想到是登山风光片XD。跳舞的莱妮和风光摄影美哭,不过没强迫症的话,范克的mountain films看这么一部也就差不多了,故事都大同小异(《帕吕峰的白色地狱》里很长一段镜头都是飞机在山间飞,看得人急死了。实景拍摄登山故事的过程应该比影片本身更有意思,可惜当年没有搞随行纪录片的想法)。
七年厄运 Seven Years Bad Luck(1921)
看完**奇异而精彩的早期电影世界 Paul Merton's Weird and Wonderful World of Early Cinema(2010)**之后补的林代目前评价最高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到无数被卓别林、基顿等人重构的笑料,不得感叹林代为默片喜剧之先驱。但奇怪的是林代有蓝光短片集,长片却没蓝光修复过……你们法国人怎么回事
Ps.对林代生平感兴趣的话推荐杨老师讲林代的那期播客。说实话,国内播客有人讲此类糊人真是意外又感动……
耻辱 The Blot(1921)
一边龟速看Women Make Film一边随性“补课”的结果。在杂耍喜剧、奇观片、格里菲斯和CB的史诗片占据电影市场的20年代,洛伊斯·韦伯拍摄了《耻辱》这样教育味儿十足的现实题材影片,实属一股清流。
最后命令 The Last Command(1928)
雅宁斯封帝之作,William Powell惊喜男二。很喜欢本片的故事结构。不过就着本片和之前看的JB主演的那堆俄国革命背景剧提个问题:美国当时是否有意在此类题材影片中大量使用“暴民戏”,或多或少歪曲民主革命?刘别谦的宫廷剧里用还好,因为大基调是喜剧;但正剧里面用就有些奇怪了。
小兄弟 The Kid Brother(1927)
随便看了六、七部劳埃德(实话:某博主今年就翻了这些劳埃德,我就图省事只看了这点),目前暂定《小兄弟》为最佳。明知是俗套故事,好几处差点被感动哭。看着可怜弱小又无助的劳埃德卖力打人,很难不心生怜意。跟他演年轻富豪的影片相比要更接地气,跟他高空杂耍的影片相比爱情线要更饱满充盈。
【一些相关的纪录片】
奇妙的比沃格拉夫电影公司:欧洲最早的活动影像(1897-1902) The Brilliant Biograph: Earliest Moving Images of Europe (1897-1902)(2020)
得知上海展映后下载看之,许愿北影节但无果XD。胶片诞生后最神奇的地方莫过于此:银幕上的人事物景无比鲜活,近在眼前,但转念一想,那是一个早已逝去的时空。这部影像集就是最直观地展现影像此种魅力的作品。
卢米埃尔!冒险开始 Lumière ! L'aventure commence(2016)
一定要配福茂评论音轨看哈!你以为卢米埃尔时期只是架好摄影机一通乱拍,但其实人家也有构图和手法。不过要没福茂跟那儿讲的话真看不出什么门道,借用某短评:就是看了一堆抖音小视频XD
巴斯特·基顿:被好莱坞毁掉的天才 Buster Keaton, the Genius Destroyed by Hollywood(2016) & 笑到发痛:巴斯特·基顿与米高梅 So Funny It Hurt: Buster Keaton & MGM(2004)
先看的《被好莱坞毁掉的天才》,后来入手CC才看《笑到发痛》,发现前者其实是在后者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讨基顿与MGM的恩恩怨怨,最早提出这一议题的还是Kevin Brownlow。迫于时长所限,《笑到发痛》比较点到为止,不过提到了很多30年代照搬基顿默片的MGM喜剧(《摄影师》的成功让MGM以为是自己制度优越的结果,于是把基顿的作品作为喜剧教案给自家影人观摩学习= =),其他纪录片都没提过这点。
好莱坞:美国默片的庆典 Hollywood: A Celebration of the American Silent Film(1980)
如果你对美国默片感兴趣,一定要看这套纪录片
实话实说,我这菜鸡听力啃得一知半解,好多八卦和偏技术层面的讲解都没怎么听懂,只能算是凑活过了一遍美国默片发展史。Brownlow制作的这套纪录片可以说是美国默片的百科全书,里面不光讲了格里菲斯CB卓别林丽莲吉许这些是影迷都知道的名导和明星,还介绍了从未有人关注的早期替身演员、Harry Carey和Harry Langdon这些当年红极一时现在糊到历史的犄角旮旯里去的影人。访谈资料方面,Brownlow应该是把当时在世且经历过默片时代的影人问了一圈,尽管很多重量级人物没有受访,但成片所涵盖的影人量级已相当惊人~~(大量八卦预警)~~。很费解这种好东西为什么到现在都只有电视录像版资源,美国人真的不行!
Part 4 跑点影展
疫情笼罩下的第二个年头,电影院也习惯了这样的世界。今年的资料馆,三天一小炸,五天一大炸,总之全是大师,就问你看不看。反正也闲的没事,每个大师都多少看了几场,有看几部就觉得相见恨晚的,也有看了一堆还完全无感的~~(比如基那个耶)~~。总之今年的影展什么类型我都争取买点看看(包括北影节,基本每个单元都买了点),目的就是让自己开阔点眼界,别整天就跟电脑前看一些乱七八糟的480p糊片。
院线片也一并放在这个部分总结了
心灵奇旅 Soul(2020) & 雄狮少年(2021)
《心灵奇旅》最打动我的桥段,是22与理发店老板探讨“人是否生来就注定只有一种可能”。老板说那怎么会,你看我本来打算当兽医,从海军退役后女儿病重,只好选择了学费更便宜的理发,现在日子也一样挺好。当时自己仍未走出升学失败的阴影,把一切甩锅给疫情,看到这里深感被治愈到:通往理想人生的路不止一条,“换道”依旧可以获得想要的生活,但心态得好,因为这过程中总会失去些什么。
不管有意还是无心,皮克斯这回是给大疫情时代下的人们打了一针抚慰剂,告诉你人生中有无限可能,重要的是享受、体验,而不是非得建功立业。意想不到的是,一部国产动画《雄狮少年》中体现了类似的价值观。阿娟与Joe都是抛弃传统的英雄叙事下的主人公,他们历经困难达成了自我追求的目标(假如梦寐以求的乐队/“病猫变雄狮”),却依旧不能成为故事世界和现实世界价值观里的“英雄”(首演夜之后Joe被泼冷水/彩蛋预示舞狮冠军并未能根本上改变阿娟的境遇)。另一个共通点是两部影片都故意没把角色做成美人,好让故事更加贴近现实。内卷时代下需要呈现的是这样“去神成人”的故事——你是个普通人依旧很好——而不是一直灌神话/英雄鸡汤。但显然这与当下主流价值观犯冲。两部影片票房成绩平平我毫不意外,轰轰烈烈的年代容不下质朴平实。
喜欢《雄狮少年》的另一个原因是它有常看常新的潜质。现在看到它的孩子等到长大成人后再看,获得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从“为赋新词强说愁”到“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是大圣和哪吒等“爆款国漫”所不具备的。希望国漫可以就此走出新方向,而不是在“宇宙”“赛博朋克”等概念下故作玄虚。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 National Theatre Live: 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2017)
《伍尔夫》的故事看一遍说一次:如果这就是婚姻生活的本质那我选择放弃
(说来今年国内没怎么放NTL啊……)
黑猫白猫 Црна мачка, бели мачор(1998) & 地下 Подземље(1995)
因各种稀奇古怪的原因听闻两部影片大名许久,但就是没看。《黑猫白猫》看过后果断下单馆内常客《地下》,三小时下来酣畅淋漓。同行的友邻说,对南斯拉夫的了解太少,难解其中味。但这不妨碍称库斯图里卡为“大师”。
麦秋 麥秋(1951)
~~春天,来资料馆看小津嫁女。~~除了《东京物语》,其他几部的剧情到现在也分不清。但能把这么个很容易拍得爹味儿过重的题材处理得恰到好处,尤其是把笠智众为代表的“父亲们”拍得那么好看,也真就小津干得来了。
因为真分不清剧情,所以看的几部里没有特别的偏爱。选《麦秋》是因为这部终于女儿自己主动出嫁了,观众再也不用担心女儿有恋父情节啦!(不是)
囚(2017)
最后还是决定跑个大远去看,事实证明值得。这种不熟悉领域的纪录片也说不出什么,就有机会的话一定要看吧。人皆为囚。
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学生 Herr Bachmann und seine Klasse(2021)
糟心的抢票经历,好在巴赫曼先生的课堂值得在边角座窝上三个半小时。我们常说“十来岁的孩子懂什么?”,但要是好好引导,十来岁的孩子比很多成年人都想得通透。女孩子们暴言“不想跟男的结婚,男的啥也不干”的时候场内女孩的笑声此起彼伏。当代多元社群的小缩影,希望所有的课堂都能成为巴赫曼先生的课堂。
忠烈图 忠烈圖(1975)
继前年的《空山灵雨》后继续沉醉于胡金铨的武侠美学。4k修复色彩好到爆。引用散场时邻座观众的一句感慨:虽然其中一些手法在今天看来有些尴尬,但我们再也拍不出这样的影片了。这是种失传的技法。
恐惧的代价 Le salaire de la peur(1953)
谁知道CC封面描绘的是这样一番场景!影片前期铺垫略长+没看时长,导致我以为会以车队半路挂掉作为影片结束,于是全程一直捏着把汗,等到影片结束时整个人都瘫在椅子上了……或许这就是克鲁佐,没有赤裸裸的视觉刺激,但能让你从影片开始高度紧张到结束……
重大遗憾:没有时间合适的《恶魔》
通往皮姆利科的护照 Passport to Pimlico(1949)
临时起意买票,意外收获一部相当精彩的政治讽刺剧,也为今年的北影节画上了句号。一些英式幽默深得我心(“门关上了!”“门尚未完全关上!”),英国人拍此类题材真是有家学。
生生长流 زندگی و دیگر هیچ(1992) &
24帧 24 فریم(2017)
阿巴斯是今年影展大师中最喜欢的一位,我愿称他为真正的艺术家。从“科尔盖三部曲”到《樱桃的滋味》再到《24帧》,阿巴斯一步步尝试把电影的形式玩出花样。
“科尔盖三部曲”由尚属纯正剧情片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开始,随后陷入无尽套娃。当你因找寻小男孩而把《生生长流》当做一部纪实影片,《橄榄树下的情人》马上告诉你一切都是拍出来的。现实与虚构的界限在此开始模糊。《樱桃的滋味》的结尾将一切推至顶峰:这是导演融入个人主观想法后编创的故事,还是直接描绘的现实?开始后悔没有买《特写》,只能随意发散至此。
“电影之外的故事”是阿巴斯的另一尝试。《生生长流》与《橄榄树下的情人》还是简单“是或否”的开放式结局,而到了《如沐爱河》,阿巴斯直接将一般导演片中的高潮段落搬至了电影空间之外。我们不知道角色的结局如何,但通过整部影片的铺垫和刻画,我们又可以推测出大概。观众与导演一同圆满了故事,没有观众的阿巴斯电影是不成立的。
《24帧》是阿巴斯献给电影与影迷最好的礼物,无人会面对第二十四幅画面不动容。《24帧》也是上述两点的集大成者。真实的画作与虚构生发出的24部短片,24部短片为观者留足想象的空间。此刻理解为何戈达尔会说“电影止于阿巴斯”,很难再有人像阿巴斯一般开拓电影的界限。
Part 5 查遗补漏
西线无战事 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1930)
黄金好莱坞时期的战争片导演得集体感谢迈尔斯通,这里面随便摘一个段落出来搞点爱情戏码,妥妥能当一部90分钟的长片卖。即便被剧透了著名的蝴蝶镜头,真正看到的时候还是被深深震撼。无一生还的年轻士兵们逐一回眸,那画面瞬间想到《他们已不在变老》的海报。现实与影像以别样的方式交汇,更令人叹惋。
化石森林 The Petrified Forest(1936)
同样是一类接近失传的影片:一群人,一方地,探讨艺术与生命。对这种题材毫无抵抗力,可惜除了旧坞没什么地方能看到了。台词中cue了对刘别谦影响深远的德国戏剧奠基人Max Reinhardt,意外收获。
河童之夏 河童のクゥと夏休み(2007)
属于东亚人的夏日童话,回不去的童年的夏天。
深夜造就历史 History Is Made at Night(1937)
条目修改失败,但我不会用目前这个毫无根据的译名的(摊手)。一部在90来分钟内集喜剧、悬疑、灾难等元素于一身的爱情电影,甚至还有些史诗感(毕竟是history嘛!)。鲍沙其被忽视的一部佳作,感谢CC慧眼识珠。
奥林匹亚1:民族的节日 Olympia 1. Teil - Fest der Völker(1938) & 奥林匹亚2:美的祭典 Olympia 2. Teil - Fest der Schönheit(1938)
奥运会期间观之。尽管本片是出于记录和宣扬目的所拍摄,但看过会发现其实是部很客观的赛事纪录片。在莱妮出色的镜头语言下,《奥林匹亚》已从纪录片上升成为纯粹的美学影像。颠倒叠印的跳水蒙太奇、借由运动员影子表达的击剑、POV视角下的马拉松……当代赛事转播都不及其一半精彩。人类分崩离析前最后的真善美,皆被浓缩于这四小时的完美影像。
Ps.当导演是可以为所欲为的……瞧瞧开篇的雅利安运动员们……啧啧……
欢呼 Applause(1929)
一定要看过一定量的经典默片和早期有声电影后再去观看《欢呼》。默片时代有头有脸的大拿们还在吭哧吭哧适应有声片,新晋电影导演马莫利安一出手就拍出了个教案级别的作品。女孩与水手相会于高楼顶,镜头随着他们的谈话由海上的船舶转至远处的楼宇,一架飞机冲进画面,镜头追随而去。我们似乎又回到了卢米埃尔的观光影像时期,只不过这回观众听到了来自现实的声音。至此“声音”不再只是对白和歌舞,它真正参与营造了电影空间。摄影上的有点自是不必多提,毕竟是后续拍出《城市大街》与《化身博士》的导演。在此再说一遍:马莫利安是天才!!!
2022……目前也没有什么太多的想法。成为社畜之后生活节奏相当固定,希望可以慢慢地把今年挖的默片坑导演坑演员坑补完,然后多读点书(日常为自己是个社科类知识储备为0的无脑做题理科狗感到悲哀)顺便继续许愿能在生辰整数年在内地大银幕上看到刘别谦……(擦泪中(我🐔,我🐔,我🐔不动某策展人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