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时间感
最近有一个体会,当看到一样东西的时候,几乎能看出来这样东西背后承载了多少时间。比如说我自己做的海报,初稿的效果就明显不如终稿;画图纸,草草画的和精心画的一眼就看得出来;拍照,拍摄时有没有精心构图、有没有多次调光、后期有没有认真调色等等,在看到照片的那个瞬间便一目了然。
这种“时间感”并非只有专业人员才能体会出来,即使是非专业人士,在看到一件作品或者产品的时候都能有所感悟。就比如生活中买东西的时候会做比较,虽然我们并非专业人员,但我们一看便知产品品质的差别,品质的差别也往往会反映在价格的差别上,所谓“一分价钱一分货”。马克思说“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大”,用时间作为尺度,似乎可以解释为什么名牌产品的价格更高,因为生产这件商品所需要的时间较多。当人们身着名牌衣物,手持名牌设备的时候,事实上就是在用别人的劳动时间来体现自己的劳动时间,用别人生产的价值来体现自己的价值。
我们常说“好东西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想正是因为在创作好东西的时候花了很多时间,才使得它可以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时间是一把非常公平的尺子。嵩哥说“听音乐让人快活,做音乐是个慢活”,好的音乐也可以让听者感受到音乐背后的时间感,就像嵩哥的许多歌,虽然我并非专业人员,但依然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每一首音乐背后的时间感。比如最近的《昨夜书》,从发表到现在听了50多遍,无论是歌词还是曲调,每一个精心处理的地方都值得反复咀嚼,给我一种常听常新的感觉。
2021年4月17日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