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控力”,帮助你测量“规划”与“落实”之间的距离
大多数时候,我认为自己是一个自控力很强的人。我能够坚持规律且有计划性的储蓄和理财,长达12年以上。我也能够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对习得新技能、认识新事物充满热忱。 但在某些方面,我又表现出:毫无自控力。最明显的一点,在于无法掌控自己的【体重】。偶尔心血来潮减肥,总是半途而废,更多时候,则是毫不在意自己的身材管理,只顾满足口腹之欲,并且对他人的评价,无动于衷。 社交平台上,流行一句【连体重都不能控制的人,拿什么掌控自己的人生?】 因此,我也时常在内心深处问自己:大家都说,存钱很难。为什么我能存到钱,却始终不曾感受过瘦身成功的喜悦呢?
最近,我带着这样的疑问,阅读了一些心理学书籍。通过对比书中理论与我个人的实际行为,似乎从中找到了些许科学依据,能够解释我在不同领域“自控力”的偏差。
首先,书中提到了人类自我概念的三种类型:实际自我(自己实际拥有的品质)、理想自我(个体期望自己拥有的品质)、应该自我(个体认为自己必须拥有的品质或责任)。 实际自我与理想自我、应该自我,三者之间存在适度的距离时,人更能往好的方向发展。当实际自我与理想自我完全重合,人会缺乏动力与斗志。而差距过大,则容易受打击,从而放弃。 对于我个人而言,在我的理想自我中,我期望自己活的漂亮远胜于长得漂亮。我很清楚的知道,根据先天条件,即便我瘦到90斤以下,也不可能变成大美女。而我本身观察力、规划力、执行力、学习力比较强,通过持续努力和长期积累,争取达到比多数同龄人更清醒、独立、智慧,则相对容易的多。 我之所以能够完成长期的储蓄和婚恋规划,得益于我的规划具有可操作性,也就是书中所述“实际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距离适度”。 而我之所以长年减肥困难,是因为“好身材高颜值在我的理想自我中,不占据优先级。我对此缺乏欲望,从而缺乏动力”。如果我希望自己对减肥一事具备更佳的行动力和自控力,首先需要调整自己对“理想自我”的预期,也就是“对瘦对美的渴望”。 那你又要问啦,“我每天做梦都想自己变美变富”,我的“理想自我”很丰满,为何现实如此骨感呢? 这里,书中又提到了第二个心理学概念:自控有限资源理论。 我们的自控力,就像是一种资源,一种能量,它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其理论涵盖以下三点: 1.所有自我控制行为,依赖于同一种内部资源或能量。 2.该能量有限,因此容易出现自我耗损。比如:有我这种能够控制自己规律储蓄和自主学习,却不能控制自己减肥的人;也有能够对运动和节食保持高度自律,但不能控制自己过度消费的人群。 3.该能量可恢复,可锻炼,可增加。 一个人,能够成功的“控制自己”,朝好的方向发展,通常需要完善以下三方面: 1.设定自我控制的标准; 2.对行为进行监控; 3.改变行为的能力。
第一点,也就是我常说的,“合理规划”的益处。有的人天生擅于规划,擅于规划的人通常擅于自学,自我寻求佐证,自我意识旺盛,难以被他人洗脑,我明显属于这类人群。如果一个人缺乏规划力,也就是缺乏主见和独立思维。可以通过依靠他人的辅助,理清思路,助力规划,但最重要的执行力,则只能依靠自己。 第二点,是方法论。我们必须对执行的过程,进行有效监控,才能更趋近于我们规划的目标。我个人习惯使用各类“表格”、“软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记录和监控,属于主动监控。有的人则需要被第三方“监督”和反复“提醒”,才能规范自己的行为,属于被动监控。 第三点,改变行为的能力,也就是“执行力”,是能否完成规划的关键,通常能够做到“主动自我监控”的人,更容易从实践中收获“成就感”,从而提升“执行力”。 书中也提到,有实践数据调查表明:习惯设定规律月度计划的人,做任何事情的成功率,会高于日计划和无计划者。 每日设置严格的行程和标准,会耗费个人过多的时间精力,同时当连续几个单日计划被突发事件打乱,无法完成时,会增加挫败感。而无计划者做事则相对盲目无序,对个人的应变能力要求更高。 结合我个人实践经验,但凡我比较成功、或者说得到了正向收益的事情,都是我在制定了年度规划的基础上,每月进行核对、总结、调整后续执行方案后的收获。 那么普通人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逐步提升自我控制的能力呢? 有以下几个基本途径: 1.充足规律的睡眠和适度的精神放松。 2.积极正向的心理暗示。(信念的力量) 3.补充葡萄糖。(甜食能迅速缓解焦虑、低落情绪,人在控制自己从事学习或工作时,吃点甜食,能让注意力更集中,身心更愉悦放松。但过量甜食会对身体产生负担,因此蔬果和坚果是更长期健康稳定提供葡萄糖的方式。) 4.从小事/细节,主动锻炼自控力。如规范自己的坐姿、站姿,或者调整自己的语言习惯(说敬语/不带情绪处理问题等) 尽量避免使自己出现“自我妨碍”的行为。 自我妨碍的释义为:个体为了回避或降低由不佳表现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能增加将失败原因外化机会的行动和选择。 例如:童年时期,我会因为害怕“努力没有应得的收获-做更多习题却没有获得更高考试分数”,而选择不努力,遵从佛系中庸之道,并在内心自我满足道“我毫不努力,也能混个中上,说明我比多数人聪明”。生活中,我也会因为讳疾忌医而耽误病情。觉得自己不去看病,不发现,就是没病。 以上“自我妨碍”的行为,均对落实个人整体的人生规划,百害而无一利。 因此,作为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把孩子与他人进行比较、多鼓励、正面管教,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效能感、激发内驱力、降低孩子出现“自我妨碍”行为的可能性。作为成年人,不过分计较短期内的得失,把眼光放长远,做一个情绪稳定的人,也能规避自身使用“自我妨碍”,能够更好的落实规划,提升自我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