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自然自明性的失落:论症状贫乏型精神分裂的精神病理学》
自然自明性的失落(论症状贫乏型精神分裂的精神病理学)当代德国哲学前沿丛书
作者:(德)沃尔夫冈·布兰肯伯格|译者:徐献军
沃尔夫冈·布兰肯伯格,德国精神病理学、精神病学人类学以及哲学领域的伟大思想家,现象学精神病理学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德国精神病学的代表之一。他曾任教于弗赖堡大学和海德堡大学,1979年开始担任德国马堡大学终身教授与精神病学诊所主任,1993年退休。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症状贫乏型精神分裂的精神病理学和临床地位
第二章 对“基本紊乱”的追问
第三章 现象学起点
第一节 自然态度中的现象学
第二节 雅斯贝尔斯意义上的现象学
第三节 以胡塞尔为指针的现象学
第四节 生活世界视角下的精神分裂性错乱
第四章 临床经验
第五章 病史与探索
第一节 主观病史
第二节 调查诊断
第三节 探索与进一步的过程
第六章 论精神病理学和疾病分类学
第七章 作为精神病理学与人类学问题的自然自明性失落
第八章 现象学解释
导言
第一节 自然自明性的背景与基本特征
第二节 方法进路
第三节 精神分裂的精神错乱与悬搁
第四节 目前的问题剖面
1.世界关系
2.时间化(Die zeitigung)
3.自我构造:自然自明性和自立
4.他人——自然自明性的主体间建构问题
第九章 反思和非反思性精神错乱
第十章 结语
中译本序
P1
现象学精神分病理学:在方法论上,试图破除还原主义思维与单一方法论,把精神病理学定位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交叉科学,因此试图将现象学与神经科学整合在一起。在临床上,以病人而非病症为核心,认为精神病理的秘密不仅隐藏在神经生理中,更隐藏在病人主观经验中。
P2
胡塞尔晚期哲学概念:生活世界、主体间性、被动综合。
P3
雅思贝尔斯是第一个在精神病理学领域中有意识和系统地运用现象学方法的人。他在1912年提出,要通过现象学程序来获得有关精神病人真正经验的知识。1913年出版的《普通精神病理学》被认为是现象学精神病理学的开端。他认为,现象学应该作为精神病理学的预备学科,帮助精神科医生去理解病人主观的疾病经验。
P4
自然自明性的失落:对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共感的失落,结果是对正常人在日常环境中视为理所当然的东西提出质疑。
P5
布兰肯伯格的著作提供了对精神分裂阴性症状之主观维度最丰富的解释。它至今依然是理解精神分裂病人体验与世界的新颖进路之一。
前言
本书目的:
1. 对人在世界中之锚定verankerung的现象学解释,即,在胡塞尔主体间建构之生活世界的意义上来解释人在世界中的存在。(现象学人类学领域、本质程序)
2. 涉及基本精神分裂的本质变化。(临床精神病理学领域、经验程序)
对于共同点源于“共感”common sense的病理学,本质科学和事实科学在这个问题上可以互相支持。本书目标不只是简单地混合不同的问题框架,更是要让它们互相澄明和解释。
精神分裂错乱的问题不只是人类的一般问题,还特别地根植于人类意识的主体间性。
当人们充分意识到现象学与精神病理学这两个问题域之间的紧密联系时,人们既能为一般现象学人类学,又能为精神分裂的精神病理学提供重要的新视角。
第一章 症状贫乏型精神分裂的精神病理学和临床地位
P6
现象学精神病理学最简单和最容易的出发点是:不同的世界关联性weltbezogenheit没有隐藏在前语言的判断和态度中,而是经常出现在病人的看法和表象内容中,即在妄想中,但是为了由妄想出发来进行探索,就要澄清更难认识的前表达世界关系。
P8
由于对精神分裂的诊断直到今天在根本上仍然以意义妄想的体验特征为导向,所以就导致了一个危险:我们在精神分裂领域中放弃了诊断不清晰的病例。在相对症状贫乏的精神分裂中,对普遍进程会有更确切的诊断。然而,这里的判断标准是专家知识。阐明专家知识并在其人类学基础上进行提问,是一项重要且至今都没有充分完成的任务。
第二章 对“基本紊乱”的追问
P17
在人类此在的自我与世界建构中,我们不可能不去讨论熟悉、习惯、自明性、自然性等的重要意义。
查特区分了“信任衰弱”与“信任中断”。“信任中断”被理解为“站立身体stehendenLeib的显现”及其世界性的改变;“信任衰弱”被理解为“承载身体tragenden Leib”的改变,由于这种改变,“所承载的存在流”枯竭了,并且“这个存在流的前个体根基”中的个体联系也被剥夺了。
第三章 现象学起点
第一节 自然态度中的现象学
P18
对于“现象”的前理论距离是不容易实现的,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理论。理论通常已经在我们用来描述对象的范畴之中了。我们首先不是描述对象,而是已经在解释对象。因此,作为描述基础的、所谓非常纯朴的经验,已经包含着不易认识的前提。
本质上,在使陈述得以可能的前知识中,已经有一种明显的理论了,而正是这种理论规定了科学程序的种类;而这种运行在前知识中的理论很少得到研究。
【联想:在这个点上突出精神分析复杂性态度第7条,区分现象学层面和解释性层面的重要。】
P20
无前见的“现象学”描述,是对遭际begegnenden本质进行基本澄明以及论断活动能力的前提,即在细节上联合两种对立态度的经验能力的前提。
……在世界中所遭际的东西,不会分裂为事实与本质。虽然事实与本质都包含在萌芽状态中,在这个层面上的经验,跟事实科学与本质科学问题可能性相比,仍然是中性的。
这种作为现象学描述基础的经验,与整体和细节经验相比,仍然是中性的。对整体与部分的区分,本身就是某种对事实性进行认识的结果。病人遭际的整体不是单一细节的总和,而总已经是被共同经验到的东西。
胡塞尔意义上的现象学不是对经验或体验对象的朴素描述,而总是在方法论上有意识地指向作为各种显现之家的显现逻各斯。
第二节 雅思贝尔斯意义上的现象学
P21
对象本身不能被我们的眼睛所见到;经验只是一种当下化。【不可知论?】
雅思贝尔斯对本质研究也绝不是那么疏远。他在现象学程序内部区分了个体心灵现象的“边界”以及“次序”。
他曾说“对单个案例的入木三分浸入,在现象学上经常指示了无数案例中的普遍性。”这种普遍性,符合的不是经验的普遍(它完全不能被预测),甚至不与许多案例的观察相符,而只是符合胡塞尔意义上的本质察觉。(经验现象学vs本质现象学)
第三节 以胡塞尔为指针的现象学
P24
“现象学还原”不仅为对于意识生命显现的描述态度提供了基础和辩护。它同时搁置了事实特征,并摆脱了实在给予层面上的一切。由现象学还原实现的态度转变是现象学的第一方法论基础。事实性只保留了意向关联的作用,不再是意向行为的意向对象。
P25
胡塞尔没有停留在现象学还原中,而是在此基础上构造了本质还原程序,即观念。本质现象学以全新的经验与理论关系为基础。经验与理论不再是分离的:“现象学所说的直观,包括看sehen和明察einsehen”。胡塞尔在没有抹平差异的情况下,以本质现象学的方式克服了在经验认识与本质认识之间的传统鸿沟。
P26
要防止存在者及其存在方式之间的混淆,即由经验aus der Erfahrung以及据经验an der Erfahrung获得东西之间的混淆。“据”经验得来的认识,不能独立于经验,而只是渐渐地独立于经验的偶然性。现象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是,“与经验一起显现的”是什么样的联系,即先天与后天的相互联系。……对于存在者,现象学的本质学关注的不是其事实确定性,而是其存在方式。
P27
其次,现象学精神病学的意图,必须严格地区别于哲学存在论的意图,对存在意义的追寻是其问题的核心。……焦虑、恐惧、熟悉、不熟悉等的本质,不是根据自我意志来探索的,而只是依据对存在问题的解答来探索的。因此,当精神病理学豁免存在问题时,这只是为了更恰当地描述一种存在方式,并且反过来,只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病人以及我们在病人那里直接或间接经验到的东西。为此,需要有其他的事实理解来超越哲学所提供的理解。
P28
存在着这样两种科学之间的争议:一是由存在者的存在方式出发,并一再依据对存在意义的追问来考虑存在者的科学;一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特定存在方式以及存在者,而致力于存在问题的科学。
P29
在胡塞尔那里,对人类主体之主观性的追问,是通过现象学的第三层次,即先验还原得到回答的。所有给予性(也包括经验主体)都被描述为先验自我的建构。
第四节 生活世界视角下的精神分裂性错乱
P34
病人是怎么构造了一个特殊的生活世界,而这个世界又怎么塑造了他的体验、经验、行为和自我经验的。
在现象学的任务中,精神失常者的经验及其精神失常状态必须首先得到完整地把握。这种经验层次被胡塞尔描述为生活世界的层次。
实证科学意识坚持事实,尝试解释被确定的事实,并且使之变得可支配。它在每个通过科学的先验筹划中被事先给予,并因此在进一步的实在层面上影响着遭际者。所有不向实证科学程序臣服的东西,都被实证科学排除在外或作为“主观的东西”而不被认为是科学的。因此,这种科学研究确保了明晰的概念,并让已存在的东西变得可支配。
P35
生活世界经验不承认科学经验的这种局限性。当生活世界经验也面对在其不同存在方式中的遭际者时,它没有把遭际者经验为那种科学上可支配的东西,而是无方法和无控制地把遭际者与事实以及主观经验要素相融合。生活世界经验的基础是非科学性。……
只要每个理论科学程序同时是一种活动,并且展现了其他的世界操控活动,那么它们除了理论以及实践导向经验,还以生活世界经验事实为前提。在这种生活世界意义上的经验,不只是对某种东西的经验,而总是同时是这样的经验:我们与某些导向或人一起做的经验。
P36
一个描述了未经反思印象的前科学判断(X恍恍惚惚的,他精神失常了),在现象学设问框架中不是简单地作为不科学的判断而被抛弃,而是被进一步采纳了。……并存在这样的可能性:辨别这种印象并探索它的主观及客观成分。
……这意味着,一方面现象学经验尝试果断地向作为自然、朴素的前科学经验遭际者之所有存在方式开放。另一方面,现象学经验致力于比通常的科学经验更科学,因为它不是只停留在一种(总是前设的)先验筹划上,而是考虑到不同的实在概念,并探索与之相关的“意义基础”。
P37
在主观条件凸显中所指的现象学思考方式,是通过病人的自我描述来理解他的存在方式。进路是双重的,一个是病人的自我阐述,另一个是阐释学交往。
第四章 临床经验
P39
什么经验基础可以作为我们处理精神分裂性错乱问题的出发点呢?这种经验基础首先是在与精神分裂病人的日常临床交往中所获得的印象。
第六章 论精神病理学和疾病分类学
P76
我们今天仍然较少知道:精神分裂到底能否作为一种在症状和病因上有固定界限的疾病。
第七章 作为精神病理学与人类学问题的自然自明性失落
P87
自然自明性的失落是每个健康人格发展的刺激要素。因此,我们不能把自然自明性的失落当作症状,并且完全不能把它当作一种“特异症状”,而是要把它当作研究人类此在变异的指南。
P89
在症状学考量的层面,如自闭症或自明性失落这样的概念没有更特别的价值,因为它们也是健康人此在深处共有的东西。但是,它们作为症状的价值在于:它们可以回答这样的问题——在人类存在的共同构造中,什么样的本质wesensort引起了精神分裂症状。
P91
当非自明性与自明性一样地建构了人类在世界中的存在时,人们就可能把二者之间的关系看作是世界中的一种关系。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这不仅因为二者的比例在同一个人身上始终在变化,而且因为自明性与非自明性在辩证的运动中相互地在扩大。这意味着,当此在执行的统一应该得到保持时,每次自明性的提升都必须为新的自明性腾出位置。
P92
像间接性和直接性这样的概念,以及建立在它们之上的辩证法概念都有这样的缺点:过多地停留在一般当中,并导致了不能达到经验之给予性的具体性演绎。与此相对的是,我们采用的是归纳道路:从病人没有理论负荷的自我描述出发,去观察构成了非妄想精神分裂的在世界中存在的、自明性与非自明性之间变异的关系。
第八章 现象学解释
第一节 自然自明性的背景与基本特征
P93
我们接下来所致力探索的是精神病学本身经验到了哲学化之必要性的领域。这种探索所研究的不是形而上学的东西。我们从病人那里所经验到的东西,直接通过其本身以及特定的可能性条件,揭示了我们的在世界中的存在。
P94
在他感觉不舒适和不安全时,他的目标是健康人已经拥有的所有舒适和安全的基础及可能性条件。病人安妮把这种东西称为“自然自明性”;另一个病人说的是“第一基础”,或“基础事实”;再有一个病人使用的表达是“安全”。
P95
病人安妮用“微小的”、“重要的”、“基本的”所指的东西,具有根基的特质。因为它不能离开习惯的日常意识,所以通常被忽视了;另外,因为它与基础相同,所以它是人类在世界中存在的日常性基础。在健康的此在中,它在其建构意义中,不能轻松地独立可见。
P97
当我们日常生活之自然自明性的意义、范围和本质特点摆脱通常的注意时,同样因为自然自明性的正常功能自明性地向我们呈现的时候,问题就在于:我们从哪里取得可以用来理解自然自明性的方法。只有存在这样一种特殊的方法时,我们才可以期待:不停留在按照“……的紊乱”模式的紊乱定理中,而是辨别出正面的本质规定。
第二节 方法进路
P99
存在两种“生活世界的”态度,一种是“原初-自然的、直截了当的态度”,它具有直接的生活世界特征;第二种是“反思的态度”,它以生活世界和生活世界性为对象,指向“生活世界及生活世界客体的主观给予性的怎么回事”,并必须相对地解除生活世界内的偏见。
第三节 精神分裂的精神错乱与悬搁
P104
病人与现象学家所经验到的东西之间的可比性是令人吃惊的。
在现象学家以及病人安妮这里都存在着“深度遗忘”(在其中,自明性被取消了),同时“世界成见weltbefangenheit”也被取消(在世界成见中,我们总是已经习惯于迷失在事物中)。……这在安妮那里被体验为是若干的“折磨”(就好像我们感觉到从外部来的整个世界的压力),而现象学家与此相反,它必须被努力当作是前提,以便能够描述超越“执行生活Leistende Leben”。
P105
现象学悬搁与病态的自然自明性失落之间的关键差别:
(1) 在现象学家这里,对此在之自然自明性的取消是通过理论的质疑态度实现的。在疾病当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内生基础。
(2) 在疾病中自然自明性的取消带有无与伦比的、更剧烈的强度。
(3) 在现象学家这里,问题以更高的抽象场面为基础。有问题的是 理所当然的自明性,而不是自明性本身。在病人那里,他们的问题没有这些价值,而是陷入了更基本的问题-困境。这种问题-困境源于与日常事务实际关系的断裂,对日常事物的掌握变成了问题甚至变得不可能。例如,安妮“知道”人们怎么使用刀叉,怎么穿衣,但她就是不知道怎么做这些事。她的知道是抽象的,不能用于实践,因为她不能理解她所做的事。她不能理解,因为她不熟悉或不相信这些对某种东西的自我理解。
(4) 现象学家是通过加括号来取消理所当然的自明性。而在精神分裂中涉及的不是自主的加括号,而是基本取消。病人不能给自然自明性加括号,因为病人之前根本没有拥有它。根据黑格尔关于取消aufhebung的三重意义:否定negatio、保留conservatio、提升elevatio,在精神分裂中对自然自明性的取消,不同于完整人的发展,其缺失了后两种意义。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病人安妮不能把生活的自明性回顾为先验的自明性,而总是只能把生活的自明性回顾为不能达到的自明性。
(5) 现象学家不局限于他的自我和世界关系,即他的自由程度。悬搁总是可以被复原,甚至会遭遇强大的阻力。
(6) 病人以绝望的努力,去过一种此在执行中所需自明性为最低值的生活;而现象学家以相反的态度,克服巨大的阻力,以执行只是理论世界关系的悬搁。
P110
区分不同阻力经验的层次:
(1) 当健康人做某些不习惯的事或搁置某些自明的东西时,会经验到一种阻力。即使我们可以克服这种阻力,但只能在一定的界限内。摆脱日常此在的自明性是多么困难。即使在我们摆脱它的时候,我们仍然以不总是可轻易认识的方式与它保存联系。
(2) 对我们来说这种阻力通常是无意识的。然而,对这种阻力的反思是有可能的。但是,这种反思也很难执行,并且本身会遭遇到阻力。反思本身就是驱逐自明性的特例。海德格尔有力地强调了,具有基本意义和力量的日常此在自明性是怎么逐渐不被重视的。
(3) 现象学家克服了他所遭遇的阻力。他不害怕将“自明性处于其中的深度遗忘”主题化。
P112
我们的主题是:现象学家以这种作为阻力的方式而认识到的东西(生活趋势),就是心灵健康的担保者和整合要素。而在病人身上,他们没有遇到阻力,相反,他们陷入到无根基的空虚中。
第四节 目前的问题剖面
1. 世界关系
P131
世界关系的变异,同时总是意味着作为肉身化主观性的、被体验到的、附着于世界之身体的变异。当我们问及在世界中存在或世界性的先验建构时,总是要考虑到身体。
2. 时间化(Die zeitigung)
P131
当我们思考青春型精神分裂此在的时间现象学问题时,我们涉及的不是主观时间体验,而是此在的时间建构。
安妮抱怨道:在每个早上来到时,她总是感到一切都不一样了。对于到底什么不一样了这个问题,她没有合适的答案。变得不一样的东西不是单个的事物,而是所有事物处于其中的框架。让安妮痛苦的显然是向后连续性的缺乏,这是一种特殊的缺乏。这里涉及的不是与对象化时间进程的关联、狭义的记忆紊乱;发生变异的其实是在更深层次上的、对于过去的关系。
P133
缺失的向后关联,同时否决了向前的起点。对于每个活动、每个经验,安妮都需要特别的开始;一种我们总是已经拥有的开始。
因此,我们追问时间建构,特别是作为自然自明性、健康习惯性之关联的日常性时间意义。在海德格尔看来,日常性意味着“怎样how”,此在按照“怎样”生活在日子里。这涉及“千篇一律、习惯、想昨天今天及明天一样、通常”。当安妮抱怨“我是如此难以停留在事实性中。每天我都必须重新开始,完全是新的”。这表明:她丧失了“像昨天今天及明天一样”的东西,即日常此在的事实性受到了威胁。如果没有昨天的统一性,她就失去了一切运行的基础和框架。
P134
这涉及时间延续性,自我身份中的何种本质要素是最切近的呢?在健康人身上,这种经验-形成Erfahren-Werden完全是自己从经验-做成Erfahrungen-Machen中产生的。但在安妮这样的病人这里,两者是分裂的。
P135
青春型精神分裂的存在是从前的。这意味着,这些病人不能简单地放弃所有这里和现在-存在的先验(即从前)以便按照这种方式成长、形成、进入到未来,而是仿佛要停留在“从前”里。这样的结果是,与健康人的时间动态相反,青春型精神分裂的时间是静态原则。同样缺失的是时间中的界限,即一种未完成性在(类空间的)世界关系中得到了突出。
P137
预备(即此在日常性的未来坐标)同时被划分为:它在“总是已经”的“保持”中的过去坐标。当我理解了让过去存在时,我就只是打开了我身上的未来,而当我为了未来来敞开时,我就可以只是让它们存在。如果上述两者都不可能,那么现在就不能维持。“有所准备的现在,构成了熟悉,因此作为共在的此在就通晓了开放的世界。”(Heidegger,1927,第354页)过去和未来的取消,是青春型精神分裂束手无策的时间结构特征;它不同于经常被关注的妄想心境的时间结构(类似于过去和未来的自我-交错-推动)。
3. 自我构造:自然自明性和自立
P138
自然自明性的失落与我们在青春型精神分裂病人那里观察到的自我缺乏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在自我-精神病理学领域中,心理动力学研究和现象学研究之间的相互促进是特别值得追求的。
P139
因为病人安妮自身的自我不能提供和保证日常的自明性,并且自明性不是独立在那存在的,所以这种日常的自明性似乎必须本质地从某人那里获得(某人不仅提供依靠,而且本身就是这种依靠。)安妮让母亲来承担这一角色:“此在就是对她的信任。”因此病人的体验非常类似于婴儿:她直接从食物以及母亲的关照中获得她生命中的依靠。
这种“依靠”、自立的缺乏,正是青春型精神分裂之本质变异的构成要素。
P142
当病人安妮从他人那里寻求依靠时,他人作为人没有被质疑,仅仅是作为安妮所渴求的自然自明性的中介者。基本上,他人和自明性代替了自立。对安妮来说,他人和自明性二者是紧密联系的。一下这句话可以作为证明:“越想有自明性,人们就越要自立。”
他人和自明性二者也明显地处于特定关系中。人们可以尝试追溯到其他东西,即基于缺乏自立、自强ich-starke的自明性失落;或者反过来,基于缺乏原初给予自然自明性的自我-虚弱ich-schwache(自我构造能力的缺乏)。自明性失落与自我-虚弱二者互为基础。这涉及基本信任与自我同一性ich-identitat的关系。人们会问:在基本自明性的前个体、前自我发育中,由自我到自立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否是在较晚时间点上得到的,或者说病人在她自立中只是持续地受到了苛求,因为她的自我在能根本地掌控任务之前,首先必须在“先验执行”的意义上,预备它本身应该已经立足于并且消耗的基础。这就是在现象学讨论框架中完全没有得到回答的问题,因为它们是发生学问题。
【关联:史第尔林在《冲突与和解》一书中关于精神分裂病人的核心自我形成,以及核心自我结构有相关的理论解释,可以与此呼应,作为对以上发生学问题的回应。】
(接)p143自然自明性与自立是辩证地相互联系的。本身存在与自身存在是相互补充的。自立性selbststandigkeit以自明性为基础,并与之同时升起(在黑格尔的三重意义上。)自然自明性在回退中建构了自立性的基础。辩证的因素在于:没有自然自明性的断裂,就没有自我自立性的空间,另一方面,在这种断裂太大时,自立也就没有了它可以生长的土壤;因此,这种自立性似乎就会过早受到挑战和消耗。
【联想:如果按照以上观点,自然自明性与自立性之间是互为基础的辩证关系,那么史第尔林的关于“核心自我”的理论与布兰肯伯格关于“自然自明性”的理论可以互为补充。似乎两者之间可以作为彼此发生学问题的解释。】
(接)p144 这些理论思考类似于发展心理学理论,它们在历史上可以追溯到海克尔,在当代则得到了埃里克森等人的发展。
有关自我虚弱或自我病egopathie的不同理论,在当今的心理动力精神分裂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然自明性与自我虚弱之间的关系研究最有可能通过建构现象学与心理动力学研究之间相互补充来达到。
【史第尔林与布兰肯伯格共同的理论基础:黑格尔辩证法思想、发展心理学理论。】
P145
安妮把自我发展selbstentfaltung的“自然”受阻与“不自然”紊乱想区别,在表明:在这种表达后面的自我不确定、自我信任缺乏等完全是不一样的。
在胡塞尔看来,先验自我是原初的、第一性的、起构成性作用的自我;自然自我是第二性的,并且它作为世界中的一个对象,是一个被构成和被客体化了的实体。自然自我就是心理学所面对和研究的对象,它就和物理对象一样。我们不能通过自然自我而达到对主体性的充分理解。自然自我仍然处于主客二元对立之中,而只有先验自我才克服了主客体的二元结构。因为先验自我是世界的建构者,主客都只是先验自我的建构对象。另外,只有在方法论上摆脱自然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态度,转向从第一人称的视角,并聚焦于主体性的直接给予,才能达到先验自我。——徐献军
P146
只要人活着,源头和凝固产物就不能区分;但源头和凝固产物也不能同时发生。起支配作用的是某种平行性,但这不是刚性的。在先验和经验自我之间的关系,不只是要作为一种整个动力学的持续过程事件来思考,而且要尽可能地来直观。自然自我的动摇不意味着先验自我的动摇;反过来,先验自我的动摇也不需要导致经验自我意识的动摇。
妄想型精神分裂以及青春期精神分裂,它们带有强烈的自我确定,即表现出来的不是虚弱,而是增强自我意识,这些病人基本错乱的不是自然自我,而是先验自我,或者说是自然自我与先验自我之间的关系。
P149
距离不只是在人与遭际者之间是必要的,而且在意向发生的自然自我与先验自我之间也是基本的。当我独立于我自己的距离所假设的东西时,我只能让自己存在。当我自己让自己成为自己时,我才能接受我自己。
【关联:史第尔林的“自我划界”、“自我极化”概念。】
P151
由此,我们来到了精神分裂性自闭症的根源,并能在它的状态萌芽中把握它。精神分裂性自闭症首先不是开始于表象世界形成的东西,而是在基本的、非妄想的症候群中塑造自我-关系和世界-关系。自闭的本质在于经验自我与先验自我关系的显著改变。
4. 他人——自然自明性的主体间建构问题
P152
主体间性是精神分裂精神病理学的核心问题。我们将聚焦于主体间性改变对于自然自明性失落的意义。
P153
精神病理学阐释可以通过现象学哲学的认识而变得简单,但不是被现象学哲学所替代。
在主体间性问题的处理上,现象学与精神病理学可以实现互惠的关系。
P160
自然自明性的失落不只是与他人有关,而且与共在世界有关,就像对于健康人而言,其余世界或多或少是自明的,而且这种自明性本身也是主体间性的,即在共在世界中建构而成。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就几乎不需要有一个展现与他人关系的特殊部分。
P164
一个主体不能完全是唯我的,而是要在主体间建构自身。
P165
(在某种文化圈内)本身自发性中具有的普适性的东西是怎么作为相对自我的东西而被自明地转入共在世界中的呢?在健康人的发展中,这个问题本身就得到了回答。而对安妮这样的精神分裂病人来说,这个问题在根本上是难以解决的。因此,安妮总是摇摆于两种选择之间:呆板地接受和自闭地撤退。……对于安妮来说,他人难以理解的地方不在于构成他们特殊个体性的东西,而在于自然性(他人根据自然性来生活和起作用)。
P166
黑格尔:“个体性就是作为他的世界所是的东西;他本身就是他行动的循环。”(《精神现象学,第203页》)
P170
病人安妮与母亲关系的紊乱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是与他人关系紊乱的范型;另一方面,“对他人的无感觉”在更深意义上,反过来揭示了母亲作为第一个他人的“不可理解”。
P173
在何种程度上家庭情境(尤其是与母亲的关系)在事实上成为基本状态图景的根本前提,或者在何种程度上家庭情境首先通过病人的异常评定收到其特定价值,并且在何种程度上母亲的性格会通过像安妮这样的病人,包含事实上在手之本质特征的投射记录或夸大。这些问题超出了现象学研究的框架。
【史第尔林的理论恰好可作为对这些问题的回应。】
自明性和自我状态不只是相关联系,而且是在共在事实性中相互联系。他人不只是内世界存在的特例;只要对他人的关系是主体间确立的,并且同时构成了世界,那么对他人的关系,其实就是一种建构性要素。它共同确定了内世界性,并由此共同确定了人类此在的自然自明性。
【布兰肯伯格从现象学精神病学视角出发,提出“自然自明性的失落”作为基本精神分裂的本质变异。“自然自明性”的提出,不仅扩展了对青春型精神分裂病人此在性体验的理解,而且也在一般意义上扩展了对个体先验自我状态的理解,同时还在主体间性层面扩展了心理动力学对于内世界性的理解。】
第九章 反思和非反思性精神错乱
P185
所有精神分裂案例涉及特定的置身局外Draußensein、向世界存在(梅洛庞蒂)的部分取消。……这种“置身局外”就是形式各异的青春型精神分裂情感的特点。当病人被描述为是平淡的、无聊的、可笑的、乏味的,且没有调整、没有共振、没有共鸣的时候,与之相关的不仅是这样的情感或心境,而且是被掩盖的、更普通的、更基本的东西。精神分裂性错乱与抑郁的异化体验完全不同,前者不以情感领域为基础,精神分裂性错乱先于情感改变。
P186
现身情态不只是由情感和心境组成的上级概念,而且是自我关系和世界关系决定的东西。现身情态不仅影响到了情感和心境的如何,而且影响到了情感和心境的如此Daß,即作为这些情感和心境的境况Gestimmtsein。……
因此,青春型精神分裂病人所发生的变异,不是情感生活或心境领域,而是体验的先验框架(自我关联和世界关联类型的框架)。
P192
自明性的自然性涉及主体间建构的、生活世界的锚定方式。不过,“自明性”和“自然性”有不同的着重点,前者更多强调此在的超越主观建构,后者更多强调此在的超越客观建构。因此,自然性的概念更为基本,它指示了自然先验、人类栖居的自然处所,并同时开辟了通向与它相似的规范性概念的超越客观决定的道路。
P194
人们必须在他们的主体间建构中去认识各自的生活世界,以便判断行为的精神病理学相关性。例如,向肿瘤病人的女儿赠送一口棺材,这在我们文化圈中属于乖戾者的“穿越”世界;相反,在古中国的生活世界中,这是一件自明的事情,是社会许可的行为方式。
P196
我们在这里致力于:在此在时间化的框架内,从自明性与自立的主体间建构中,去看自然自明性的自然性(健康习惯性的健康性)。我们需要对这种复杂结构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很多问题依然存在,其中最重要的是:自然自明性的失落在什么样的独立状态和程度上具有病理的意义。我们所强调的不是自然自明性作为此在整体中的非疾病部分,而是它作为此在整体中的不可分部分。对于病理性、正常性或异常性来说,具有决定作用的是:自明性——自立——主体间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三个要素以最紧密的方式相互交织和揭示。
第十章 结语
P198
自然自明性的缺乏对应于自立的缺乏(自我虚弱)。
P199
在精神分裂中,长时间以来为人所知的在人际间领域中的紊乱,不能被简单地分类为或从属于自然自明性失落。相反,自然自明性失落是在主体间建构的。精神分裂疏远的本质,在根本上是共同根植于生活世界的主体间建构的不足。
病人的陈述既不能作为特定理论的证明,也不能作为它的应用对象。现象学阐释学的特殊意义其实是提供对于经验和理论的交互渗透,即透过理论来看经验、透过经验来促进对理论的必要具体化和辨析。
【读后感:如果说心理动力理论提供的是探查内心世界及自我结构的各种视角,家庭动力理论提供的是关联内在世界与外在环境的多种框架,那么现象学精神病学则提供了理解个体先验自我、经验自我、主体间性三者在此在体验层面相互交织关系的背景性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