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罗素
利用假期读完了罗素的传记:《孤独的精神》和《疯狂的幽灵》。我在两年前读完的第一本,写过一篇关于他的文章,《Bertrand Russell :The crudity of disillusioned life》。第一本书给人带来的冲击让我几乎没有勇气看第二本。这两本书我几乎读了三年,一方面因为一共有1400多页,内容繁杂琐碎;另外一方面,整个过程非常的沉重,罗素的一生鲜有快乐,大部分时间处于崩溃和疯狂的边缘。三年前我的目的是通过他的一生来证明理性的力量,但实际的情况是,他破碎的生活让我前所未有的怀疑理性和哲学的价值。我与罗素性情相似,他的一生不由得让人陷入对悲剧幽灵的笼罩的恐惧之中。
基于对所有被教育概念的怀疑,和我们应该更多的从人的角度来看待一个人,而不只是一个被仰望的概念,我这几年陆陆续续读了一些人的传记和了解了一些人的人生,包括达芬奇,毛姆,爱因斯坦等。事实是,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历史人物,其真实的存在形态和内心的经历和大部分人所想象的大相径庭。我在《The other side of the moon》中试图从人的角度来看待这些人。对于罗素也是如此。只是,罗素留下了非常多的信件,可以把他几乎赤裸裸的被作者展现在我们面前,也是因为如此,读这两本厚厚的传记特别的不适。但这种特别的真实,一定程度上也是我们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

哲学是人生的慰藉或解救么?
在牛津通识读本罗素卷中,作者认为罗素"首先是个伟大的数学家,其次是哲学家,最后才是文学家"。
罗素的前半生把哲学和数学作为一种慰藉在追求。我们明显的看到各种力量在摆弄这个可怜而痛苦的人:永不满足的对女性的欲望,对变得疯狂的恐惧,和试图从哲学中得到的慰藉和对冲。这种对女性的渴望驱使他有着无数的情人,但它仿佛是一个无法填补的黑洞。他敏感,自我,身体欲望强烈。这种失落让他在绝望之中在森林里狂奔哭泣。哲学与理智仿佛是一种宗教,他的"沉思的宗教",驱使他像钟摆一样在女人和哲学之间摇摆,每一方的顶点都是绝望,推动他走向另一方。
数学和哲学像是风浪中的一艘孤舟,让他欣喜若狂。但他对哲学的信仰其实在50岁之前就破灭了。他的后半生已经不像年轻时一样投入到哲学的思考之中。他称之为"放弃毕达哥拉斯",一定程度上也是放弃了哲学能够带来的慰藉。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放弃了理智;这些执念只是给他周围的人带来了悲剧。
他最聪明的一个孙女曾经和他一起生活着一起,但一如他整个家族中的幽灵,他们都无法面对内心的各种冲突 -- 她也试图通过理智来解救,但后来,"她觉得数学与人的情感毫不相关",她试图通过诗歌和思考自我来面对内心的冲突,但可惜她永远无法从她爷爷造成的这种理智和情感的冲突之中解救出来,开始了自毁:蓄意使自己身处危险被人强奸,在煎熬之中精神失常最后自焚死去。罗素自己已经在这种疯狂的斗争之中变得皮糙肉厚,可惜他的孩子和孙女们都不能,纷纷在精神失常之中结束人生。罗素写过一本书叫《How to be free and happy》,她的女儿也试图通过阅读他的著作来得到解脱,可惜不能,最后只有皈依基督来获得平静。
理智的力量究竟在哪里呢?

如果哲学不是,爱情和婚姻是么?
罗素的一生有过四次婚姻。前三次都比较“专一”,在他50多岁或70多岁娶的都是20多或30出头的小姑娘,第四次婚姻已经是80岁了。但最后一次仿佛更幸福一些,在那个年龄,婚姻可能更简单一些了。
他的爱情有时候很热烈,但却始终比较苍白,以致让人怀疑他到底有没有爱一个人的能力。与其说是一份爱情能给他慰藉,不如说是在追求爱情本身的过程能给他带来存在感。他本身是一个诅咒,大部分和他一起的女性结局都不怎么好,或是孤独终老,或是疯掉,甚至死去。你并不确定他的感情是否真实;问题或许是,当他脑中充斥着各种思考和恐惧的时候,爱情和婚姻究竟有多大的空间在其中存活。他的每一段婚姻,第一段是因为欲望,第二段因为延续后代的热望,第三段或许是寻求解脱(和欲望),第四段是一个老人对陪伴的需要。
他和她的第一任妻子Alice离婚之后,40多年没有再联系过。但是当两个人都已经是80多岁的老人之后,罗素自己始终在政治和女人之中挣扎,但Alice用了半生来思念。在她死前,一个80多岁的老人,依然因为见到了罗素几面而陷入思念之中,她写到,"。。总是感到十分伤心,失声痛哭。我渴望见到他,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这或许是爱情的慰藉的一个证明?一个80多岁的即将死去的老人难以忍受的思念是否证明了爱情或许是可以永恒的。但事实是,罗素依然是冷漠的。永恒的爱情的慰藉本身是一种悖论:被思念的人因为冷漠并不会因为爱情得到慰藉,思念的人更多是被爱情所伤,亦是一种负担。
他的第二任妻子朵拉热心于社会变革,道德变革。她出现在罗素最需要一个后代的时候,给他生了两个孩子。但他们一起形成的畸形的家庭结构和各自独立的感情世界把他们两个人之间的感情摧毁殆尽,以至变成了苦涩的婚姻大战并且彻底的牺牲和摧毁了他们的孩子的精神世界,导致一个疯掉,一个皈依基督。
他的第三任妻子彼特是年轻美貌的牛津大学的一个学生,这个时候罗素已经是一个60岁的老人。她可以成为他工作的助手,罗素也试图和他分享人生的渴望。但事实是,这段婚姻最后也变得苦涩,彼特在社交场合不受欢迎,他们之间的关系最后变得礼貌而冷漠。她无法忍受罗素在感情上的多边关系,她经常陷入歇斯底里之中,他们复杂的家庭关系变得toxic。或许此刻的罗素已经看透了婚姻,也完全没有要当一个舔狗的想法,只是,冷漠,礼貌,让对方发狂,最后彼得带着他们的孩子走开终身不见。
纵观罗素的一生,他总是会走进婚姻但总是把他的婚姻变得异常苦涩。他始终没有把婚姻作为一种道德束缚的机制,但能够感觉到,在他的后半生,当他已经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老人之后,或许婚姻对他更像是一种 partnership,这种 partnership 最终是因为理念的不一致而变得苦涩,而传统意义上的爱情,或许在一个60岁的人眼里,已经不再是心跳的原因。
新道德观,和疯狂的幽灵
罗素在很多地方是试图突破人生的各种桎梏的,也会经常在政治,生活,哲学或感情领域提出一些非常不一样的观点,并且会在生活上应用。这也导致这他在活着的时候就一直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人。其中他和第二任妻子朵拉试图推行的"新道德观",一定程度上反应出了这种努力,和随之而来的代价。
这种"新道德观"即使在现在看来依然是非常前卫。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开放式的婚姻,认为婚姻不应该是爱情的束缚,爱情应该被尊重。罗素这一生情人没有断过,他一定程度上也认为这才是新世界里面正常的关系。所以最后形成了一个奇怪的家庭:他和他妻子和他们的两个孩子,还有他的妻子的情人,还有他的妻子和情人的孩子,还有他自己的情人,一个二十来岁的牛津大学的学生,生活在一起。他的妻子和妻子的情人又有一个共同的情人(双性恋)。。。这种复杂的关系实在有时候让人捋不过来。
与之相应的还有新的教育观。他和他的妻子建了一个学校,招了一些小孩和他们自己的孩子一起在这个学校里面读书。但现实是,一个哲学家的理想主义往往会被现实和人性击的粉碎。或许朵拉是新道德观更积极的推崇和实践者,罗素一定程度上背叛了他们共同的道德实验。他最后无法接受一个和他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继承他罗素勋爵的爵位,他无法接受这种婚姻状态,最后这一切都变成了婚姻的破碎和他对朵拉浓烈的排斥。
这种新道德观一定程度上把所有的人都摧毁了。他的儿子约翰在他们苦涩的离婚拉锯战中变得迷失,内向,内心破碎。约翰让父亲知道自己的同性恋倾向,后来娶了一个喜欢乱交的,同样因为父亲在眼前自杀而内心破碎的女生。罗素的哲学和理智完全没有带来拯救,反而更像是哲学的后遗症 -- 冷漠 --把一切摧枯拉朽。他曾经认为这个儿子聪明,可爱,给了他人生的意义;但最终他儿子疯掉之后,他冷漠的无视他儿子的祈求甚至不愿意再见。约翰自己破碎的婚姻最终也把他们两个人都推向了疯狂--最后他们夫妻两个都变成了疯子而死去。
这种疯狂最后也延续到了他的孙女之中。敏感,聪明,试图寻求人生的方向,但,排斥理智。她的孙女最后也是精神失常,自焚死去。在经历完这一切之后,80岁的罗素,眼中是否还有新道德观?从这个角度看,一定程度上是数学,哲学和理智给他带来了解救,让他并没有一如他的其他众多的家庭成员一样疯掉。
政治的虚无
罗素一生热衷政治,也在他漫长的人生跨度中发表过各种看法,表达过各种激进的政治理念。年轻时因为反战被关进监狱;即使到了80多岁也因为政治被判入狱,只是因为实在太老了免于执行。
他有如鲁迅一样积极的发表自己的声音,一定程度上也发挥了不少的影响力。但他的政治观点经常变化,有时在不同的阶段互相矛盾,并不是非常的成熟。在老年时,因为他的知名度和一片美好的意愿,被别人当枪使以他的名义试图进行政治投机。
他的热情有时候让人想起爱情和政治的关联性:他们仿佛都是他一生中重要的驱动因素,也同样驱使他在其中跌跌撞撞。他曾经在中国当过一年的访问学者,也曾经写过一本关于中国的书;但他并不能认识到当时中国历史进程后面的重负和驱动因素。他晚年甚至强烈拥护格瓦拉主义,让其他人利用他的名义试图去改变世界。但事实是,一个哲学家的政治热情是历史中的一部分,但他对于历史进程的影响也只是一个哲学家。在政治的不同的游戏规则之下,哲学家及其观点只会是政治工具,不会是政治变革和演进的驱动因素。
活得久的重要性
在读他的传记的下半本的时候,有一个很容易让人注意到的疑惑:前半本书中那些他圈子中那些重要的人都哪去了?其实答案很明确:都老了,都不再成为罗素生活中的一部分了。下半本书中从他的50多岁到90多岁,对他而言依然充满着爱情,婚姻,哲学,政治,他依然是各种潮流的中心;但对大部分其他的人而言,都已经是一些主流社会之外的老人,或者已经死去了。
或者他总是娶20多岁的妻子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他的每一段婚姻,仿佛都把他从他周围的那些老人之中抽出来,放到一个新的情境之下。他那永不停歇的精力和欲望,让他的一生仿佛活的像别人的几个人生。曾经那些争吵和斗争在几十年之后都像是前世;他也能够在这样的不断进化中演变成了最后的那个罗素。
他犯过太多的错误,也被太多的人性的弱点所束缚。但,他朝着他的理想跌跌撞撞的攀登了90多年;那些比他更聪明,战斗力更强的,或是那些反对他,给他无尽痛苦的人,都因为老去而退出了。他的家人,那些他爱的人,或是走开,疯掉,死掉,但他依然在往前爬。虽然一直寒风凛冽,人生越来越凄凉,但也是习惯了痛苦,看破了数学,哲学,爱情,家庭,政治的各种虚幻,几步一跌倒的往前爬,最后成为了那个到了很少有人到过的山顶的,背负各种人性弱点的不完美的罗素。
-
诸葛格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9-10 16:35:30
-
E~de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6-23 19:00:31
-
豆友101590336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5-01 22:56:01
-
栗子栗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08 18:10:15
诸葛格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杭州 (3人喜欢)
- 也门记忆 (1人喜欢)
- A sense of spring (3人喜欢)
- 外面的世界 (3人喜欢)
- 存在即感知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