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林-在福州路天蟾京剧中心看昆剧《绣襦记》
迷上了话剧,也迷上了戏曲,很有点沪上文人小资的感觉。
很惊异有几百人的场子爆满,每一出戏常常能得到经久不息的掌声,而且年轻的观众很多。
戏曲这个国粹真是老年生活中非常需要的娱乐,它的慢节奏,它的怀旧、它唯美的声色之娱,的确很适合老年人,过去退休的官僚和退位的皇帝,多买歌儿舞女,颐养天年,真是很会享受人生。
总体感觉是几个折子戏的拼接而成。
每个折子都相对完整,但作为整本戏却有多冗赘。铺垫太多,情节不够紧凑。
全剧由“卖仆”、“责子”、“教歌”、“遇郎”、“剔目”五幕组成,欠缺一个中状元完婚的结局的一幕。其中教歌几乎变成了一个精彩的小品,但放到整部戏中两个叫花子的戏份虽然很精彩,但显然过于多余和过度,有点喧宾夺主的味道。
非常俗套,但是非常经典的一个故事:少年轻狂,在勾栏瓦肆中依红偎翠,散尽金银,沦为歌郎,老夫震怒,打杀抛尸,叫花子仗义教歌,名妓有情收留,佳人刺目励志,才子发奋苦读,功成名就后结成良缘。
【内容简介】 书生郑元和,奉父命上京应试。在京城结识了妓女李亚仙,双方爱上了。后来郑元和床头金尽,鸨母设计甩开了他。郑元和贫病交迫,幸被东肆主所收容,教他学唱挽歌。一日,东西两凶肆比赛挽歌,郑元和登台歌唱,恰被他上京任职的父亲认出。郑父憎恨元和的堕落,把他打至气绝,抛尸郊外,被路过的乞儿救活,于是沦为乞丐。在偶然的机会里,李亚仙认出了郑元和,十分悲恸。她不顾鸨母的阻挠,把郑元和迎回家里,尽心调养,又激励他发奋读书,结果考上状元。郑父知道了李亚仙对郑元和的态度,也很感动,不以妓女为嫌,娶她为媳。 这一作品是在唐白行简传奇小说《李娃传》、宋元南戏《李亚仙》、元杂剧《郑元和风雪打瓦罐》、《李亚仙花酒曲江池》及朱有?杂剧《曲江池》的基础上改编而成,描写得最为细致完整。围绕李、郑的遭遇,批判了封建婚姻制度中的门阀观念,揭露了封建伦理道德的冷酷和虚伪。李亚仙的心地善良和忍辱负重、胸怀大志的性格,刻画得也较成功。结构精练,较少枝蔓,是同类题材创作中较为完美的一部剧作。明万历年间,又据此改编为小说,广为流传,近世许多地方戏据此改编为传统剧目。
薛近兖,武进(今属江苏)人,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曾任浙江布政使,作有《绣襦记》传奇。一说《绣襦记》为徐霖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