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书单总结
吃罢饭,站在阳台上朝下望去,橘色的路灯映照着稀疏的车辆,因为摄影的关系,脑海里便有了一些构图,暗夜的衬托与橘色的光交织在一起,笼统来说仍是给人萧条的冷调感,十二月的风于杭州来说并不算冷,微凉夹杂着一些柔和。
当火车经过时,呼啸而来,呼啸而去,一切都很匆忙。我在想人世,想未来,也想爱情,然而只是想,匆匆忙忙的想,又匆匆忙忙地泯灭,这大抵就是现状了。
去年年初,因为疫情的关系,制定了读100本书的计划,然而到了今天为止,两年加起来的数量也不过二十本,这其中的缘由多半是工作挤压的时间,而工作所带来的变化是使一个人越来越世俗,心中梦想的火种越来越微渺。回过头来,我只能说,啊,我不过是个普通的人,接受吧,你将一事无成。越来越习惯,越来越习惯。
曾经想做的事,所怀揣的梦想,最后都败给了生存。大多数人,一生都在为了解决温饱而浪费生命。
1
且说读书吧,第一个大块头是刘慈欣的《三体》,因为图书馆借不到纸质的书,我只能看电子书,它们统共有多少字,我一点也不清楚。这一套书大概花了我半年的时间,其阅读的时间集中在坐班摸鱼时读的,一小部分时间是在晚上睡觉前所看,至于什么内容,从初看到结束,看一路忘一路,现在只是零星地记住一些震撼的场面,而那些记忆如同我的过去一样,零零散散如同一个又一个的画面一样。
网上有很多关于《三体》的解析,但是我一个也没看,我的读书观大抵和老舍相似,不求甚解,喜欢就看,不喜欢就仍,佛系。但《三体》仍是我看的第一部中国科幻巨制,它像一座山峰一样,使后人再难以攀登,从内容上来说,核心仍是外星文明,从思想上来说,便较为复杂,我无法在不做功课的情况的下把它说的明白,与其说不好不如不说。
如论如何,这本书将毫无疑问地成为经典。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创造的背景,它让我想起了同样的一篇科幻巨制《沙丘》,它是由美国作家弗兰克·赫伯特所写,据我所了解,这本书的出现得益于作者在治沙时的思考,而它的完成是其女友的照顾下,他才有了大量的时间。而刘慈欣的创作也是在烧锅炉的空闲时间中完成。所以,大块头的写作,必须要有大块头的时间,缺少这一条件,是不可能有好作品出现的。
2
这本书是由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所写,全书共有20.6字。我是在一次出差因为飞机晚点十多个小时,而手机又没电的情况下买的,大概花了我60快大洋,也不算怎么心疼吧。当时萧山机场细雨绵绵,我饥肠辘辘,又不想买那六七十一碗的纯面条,就买了煌上煌的鸭架,一边啃骨头一边读的。可能也是机缘的问题,这本书从一开始到最后一页都是在飞机上读完的。
它讲了什么内容呢?抱歉,还是不知道,哈哈哈哈,越来越不像话了。
我记得大致的印象是未来的世界,因为环境的污染,女人没有了生育能力,人口越来越短缺,在男权对女权的强力统治下,女性的唯一价值就是子宫,她们不允许交流,不允许阅读。本书的主人公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经历了一系列有违常理的事情。
至于这本书的价值何在,我想,它为我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那就是科幻的关注点不一定科幻知识,未来仍旧是要讨论人文的东西,讨论人性的东西。玛格丽特的思想来源是《圣经》,故事的素材仍是现实发生的事情,其整个故事的氛围和《1984》相似,这便是我想创作出来的东西。
3
这是我第一次阅读调查类的书籍,因为知识性的内容阅读起来就比较快,其他废话就不多说了。事情发生的背景是在1941年11月初,侵华日军731部队对常德实施细菌战,空投了大量的带有鼠菌棉花,破布等,至使常德爆发鼠疫,患鼠疫死亡人数达7643人之多,如今尚有许多没有统计。鼠疫所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死亡那么简单,它对整个常德人民内心所造成的创伤和阴影,甚至是民俗和生态环境都是巨大的。
来看看日本鬼子的恶劣行经吧。
4
和日本鬼子一样,美国鬼子在越南干的也不是人事。
5
这本书记录了最近几年所发生的一些事,让我们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社会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知,如果你是一个关注社会的人,一定会为之上瘾。其他内容我不想再多谈,附上两段对某公有价值的话。
凯文·凯利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所有的公司都难逃一死,所有的城市都近乎不朽。原因是企业总想成为帝国,而城市是一个开放的生命体。靠原来那种圈定接班人的做法,想让企业保持持续发展、基业长青几乎是不可能的。我希望我们不是把企业变成一个帝国,而是把它变成一个生生不息的生态系统。”
一个企业终极的目标是什么?传统的经济学告诉我们,企业的目标是让股东利益最大化。这是一个谎言。张瑞敏始终认为,公司把股东放在第一位是不对的,股东不会为公司创造价值,他们只会分享公司的价值,只有员工和客户是为公司创造价值的。
某公啊,毁灭吧!
6
这是一个大块头,我目前只借到了上卷,其内容是从希特勒的崛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主要讲述了希特勒是如何通过政治手段获得德国元首地位的,其内容很复杂,对于其中的细节,我还没有读的很明白,还需进一步研究。
累了,不想写了,就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