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1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白天搬砖 夜里读诗丨我的2021年阅读十佳

人生啊,总是由漫长的难以忍受的磨难和微不足道的欢愉组成的,不过幸好有书。
——我本人
这是第三年沿用了之前我年度阅读总结标题——白天搬砖 夜里读诗。不过今年的读书报告有点不一样,往年都是按照书籍类目划分再推选几本我喜欢的书籍,这次直接选10本,刚好也避免篇幅过过过过过长的问题。
不过择选心得正如本人前几日广播所述「 挑出十本我今年的阅读最佳简直比约会前站在衣柜门口选衣服还难。」 笑死。
阅读十佳
(排名绝不分先后)
《看不见的城市》

读卡尔维诺的文字,就是在经历一场热病。
一流作家和普通作家写城市主题的区别大约就是能不能构造出“某种形而上的美”,当然这并不是在否认那些“形而下的世俗的快乐”。卡尔维诺的形式化是让人不得不惊诧于他博大又绮丽的脑内活动,把现实与虚妄之城的界限在人类可视化的想象区间中变得模糊,成为漂浮在遥远现时里破碎的流动形态。
在书里,卡尔维诺虚构了55座城市,写就关于这些城市寓言,以各种变奏不断重复它们的各种主题——这些城市代表着记忆、欲望、符号、眼睛;轻盈的城市、贸易的城市、隐蔽的城市;城市与死者;连绵的城市。以马可波罗和忽必烈汗的对话,用看不见的城市串联成了一个想象中的旅途,一个“与时间无关的城市概念”。五条人乐队也拿过这部作品类比“没有电影的电影原声”的专辑灵感,由此可以窥到的是一种充满真实感又趋于无形的在城市中汲取记忆又颠覆思维的灵性。卡尔维诺给55座城市分别都取了女性的名字,复归它们柔软的骨骼和灵动的气血,风情各异。他太擅长在诗性的表达里掺杂思辨的比重了,简直是神一般的才华。让我又在肉身扎根的都市以及无暇回顾的时间线内恢复了造梦的能力,就想一直赖在书里和想象的地图上。
许多段落甚至是跪着读完的(不是)。
因为我读的是kindle版,稍微有一丢丢影响阅读体验,于是在孔网冲了译林绿封皮的版本,值得的。
《夜里的老鼠要睡觉》

这位德语文学的天才作家,他想象力的狂野恣睢真是令我叹为观止。
博歇尔特通篇都在写废墟文学,而这种文学总是让若无其事的生活在战争过后仍旧带着致命的耻痛。看似跳跃不定天马行空却是那么的恰到好处严丝合缝。用了千百万种修辞手法,尤其是通感,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全部挪移、转换,使得叙事主体和背景画面都充涌了极其浓郁的气味和不同场景下的特定色彩,无一不闪烁着紫罗兰色光亮和那些历经灾难后的普通人即将隐没入他们记忆的黑暗里无意识的悲痛:
01丨每一声响动都是一个动物。每个影子都是一个黑色的男人。永远摆脱不掉对黑色男人们的恐惧。
02丨炮弹会把所有小水萝卜都炸碎的,嘴唇青紫的人冷笑着说。他们紧紧贴着可恨的枪。他们笑着。嘲笑着黑暗、黑暗的山谷。
要数次直面这样的残酷和幻灭感,博歇尔特又以千百万种绝望的书写和骇人的想象把这种“幻肢痛”般的阅读体验一步一步推向高潮。他甚至不需要用“心碎”这两个字来装点,就足以让我浑身起鸡皮疙瘩。故事当中有许多重复的、奇异的意向:夜莺、腐朽的甜味、城市堆满的方块房子的窗户就像眼睛。情节的发生是一种流动,一种隐匿,黑夜背后尽是惶然的心和人们发出的无声的嘶哑的喊叫,就算夜里的老鼠也有它们厌恶的东西。
短短一篇写雷雨,从头至尾,就连标点符号都毫无丁点瑕疵,好像上了发条一样。而且他的文字“临场感”太强了,就算再怪诞的意向或指代仍能让读者觉得精准绝妙,拍大腿的那种好。
最后分享书里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当一切都不复存在,眼泪、饥饿、马达和音乐,还有风。它经受住了一切,石头和街道,和永不消亡的爱。」通篇都是天才般的书写,属于很特别的战争题材的超短篇。夸不动了,只能劝你们读。
《半岛》

朱利安•格拉克无指向性和瞬间变幻的迷离飘忽的现代艺术风格,文辞之间溢满了诗意,随手一截就可以是独立成章的散文诗。
这本《半岛》亦是如此,我爱这样的形式化,爱这血管里都涌起潮汐的情热,爱铺陈直叙的诸多细节和瞬间。有一种与现实保持距离的近乎意识流的“波光粼粼的意识”,微光灼烁的诱引在字里行间。
书里的一个男人等待着一个女人,也是仅此一位的主人公,他在车站等待一名叫伊尔姆嘉的女子。“如何才能与她相会呢?”是故事的唯一命题,格拉克以大量的风景描写同主人公西蒙内心的回忆与臆想重叠交合,随着他的旅程反复出现的海岸、沼泽地、破旧别墅……扑朔迷离的光影,伊尔姆嘉的形象渐趋淡化,叙述时间和读者思绪却被赋予无限弹性,折叠、分岔、再折叠,格拉克摆弄着针孔里的花朵,而只向读者投去淡然一瞥。
薄薄小书,118页,我见到了布列塔尼半岛飞溅的浪花,我永远爱格拉克。
顺便推一下《阴郁的美男子》。这两本简直是难分伯仲的好看小说。
《鳗鱼的旅行》

首先抛去它作为现象级畅销书的所有头衔,虽然是科普类书籍,但充满了作者的诗性,又温柔又有不确定的那种哲学性迷思,是我这个普通读者爱的“宿命论”,还有丝毫不做作的对大自然和人事更迭的一切消逝事物的怅惘与慨叹。
这本书很难被定义,但主角当然是鳗鱼,关于鳗鱼,更关于生命本身:从鳗鱼笨拙又浪漫的生命之旅,去抵达深刻又感动的生命之谜。
鳗鱼的出生,便是第一趟旅行的开始,书中的欧洲鳗鱼出生在遥远的叫做马尾藻海的地方——一片难以确定边界的海洋,随后会去往欧洲海岸,再游入江河溪流栖居。平静地生活几十年之后,被某种神秘的生物钟敲醒,便再次义无反顾地踏上返回出生地,完成它们最后一次蜕变,在那里繁殖直到死去。如果无法启程,鳗鱼们仿佛就会等到永恒,生命的意义之于它们除了这两趟被牢牢刻在身体或是基因里的大迁徙,也许会出现于等待的间隙,或者抽象的未来,剩下的则是等待、无尽的等待,除了忍耐,别无其他实现之途。
鳗鱼几乎所有的一切,直到科学高度发达的现代,也仍旧无法用具体的科学认知或者逻辑去解释它们神秘的生命周期和游向马尾藻海的漫长旅行,也许人们可能会愿意把这些理解为信仰或爱吧。书中讲到,每个鳗鱼个体不仅能力不同,抵达目的地的手段和方法也不同。也许它们回归自己出生地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没有一条鳗鱼的归途跟其他鳗鱼是完全一样的(完全有shock到我)。《鳗鱼的旅行》为我打开了囊括诗意的庇护空间,寄于这神秘的洄游生物的是假设一切真正的溯源只是发生在想象中,在心底翻涌无声的巨浪,一次又一次。
亚里士多德坚信它没有性别,弗洛伊德试图寻找它的生殖器官却屡屡受挫等等,连这些点都是那种不由得嘎嘎嘎笑出声的可爱。除了这些,书中还有一条主线,是作者帕特里克与父亲、家人因鳗鱼共聚、分离,尤其是童年时和父亲一起捉捕鳗鱼的时光,难解的还有父子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读来都让人特别动容。
与此同时,所有的生命都是会发生改变的,我们所有人有朝一日都会变。可能在曾经的某个时候,至少对一些人来说,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渡渡鸟或者斯特拉海牛的世界。就像我曾经无法想象一个没有祖母和爸爸的世界一样。 而现在他们都不在了。世界却仍然存在着。
《洗牌年代》

原本想今年再重读《繁花》,没想到还是一拖再拖(大概要到墨镜王的大电影上映的程度
官方对这本随笔集的定义是「繁花的素材簿」,因为里面不少篇幅及其中人物都与《繁花》相关,阿宝、蓓蒂、小毛……总之我越读越起劲,到了最后还读出恋恋不舍的味道#号称吴语区の狂喜
上海作家的笔力多是冷静克制,甚至比旁人多了几分刻薄,钝刀割肉,力道完美。《洗牌年代》当中的年代已然不是我们的年代,同小说《繁花》共扎根于上海这座城市,繁花照眼,仍是不响。但《繁花》中见到的是市井里的市井众世相,毫发毕现的是「有荤有素,其实是悲的」。《洗牌年代》将城市特有的气质和令人全神贯注的东西统一,是时代风物的再现,是对某些生存困境、诸如热切或忧郁的情思的往复,金宇澄一股子倾倒这些鼎兴与嘈杂进苏州河,最后隐入黄昏。
大概是我很吃这种老派文风吧?旧物在这个老男人的笔下最有光辉,几篇写动物的也是真的妙啊,连手绘都好得很。
《阿拉·古勒的伊斯坦布尔》

奥尔罕•帕慕克在他的个人回忆录《伊斯坦布尔》中写道,「我出生的城市在她两千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如此贫穷、破败、孤立。她对我而言一直是个废墟之城,充满帝国斜阳的忧伤。我一生不是对抗这种忧伤,就是(于每个伊斯坦布尔人一样)让她成为自己的忧伤。」而古勒正是启迪奥尔罕•帕慕克书写伊斯坦布尔的摄影师,一个用最直观的影像记录,另一个则是以文字的形式把这座他们心中的废旧之城唤回往昔。
这里要提到一个很重要的词汇点,就是「呼愁」。帕慕克把伊斯坦布尔遗民在帝国文化、宗教艺术和新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备受冲击的内心的怅憾、失落和忧伤的复杂情绪,称之为“huzn”,中文则译为“呼愁”。
沾满泥巴的老旧卡车、贫民区里被人遗忘的清真寺、每个看起来都形色匆匆和街灯一样暗淡的行人、往来于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渡船以及船烟囱冒出的烟,被雪覆盖的城市……
在阿拉•古勒的153张铅黑色相片之下有许多伊斯坦布尔的呼愁也有尖锐的痛苦,对真相、苦难、快乐的幻灭以及和真正的道路的观察,也正是他的相片让帕慕克有产生一种奔回书桌去书写这座城市的冲动。我想,相比颂扬美丽和伟大,世人应该更会想要看到城市的边缘和它在变迁之中瞬息万变的魅力,那种即使一夜化为灰烬也仍留存瞬息永恒的天真,读者甚至可以在不可逾越的距离感中滋生出莫名的认同。
他嬉戏唱游在伊斯坦布尔,用镜头记录了上百万人的城市记忆,为衰落一百多年的城市的某种哀悼,本身也是一种磅礴纷杂的诗意的明证。
当然帕慕克的序言也非常精彩!
《美丽黑暗》

怎么来形容这本书呢,大概就是缤纷绚丽的糖纸里裹着长满了蛆的费列罗吧。
这本书的画风并不是你眼前所见,葳蕤而明媚的绿意,实则是一本大人们读着读着都会不禁打寒颤的图像小说。如果你感兴趣,见过太多的歌颂美好,也欢迎跟我一起来到这个令人不安却又异常绚丽的反乌托邦式的童话世界吧。
创作者玛丽和塞巴斯蒂安夫妇在一次采访中说道:“只有承受住对其中角色的厌恶,才能翻看完《美丽黑暗》。”没想到,开头几页,在来到女主人公奥罗拉和朋友们生活的地方之后,就会发现,她们所谓的庇护所,原来是一个小女孩的身体。眼前暗色又充满阴邪气氛的画面,一时之间竟无法分清这到底是昏倒的女孩,还是一具无人知悉的人类尸体,够刺激吧?用四个字来形容我的阅读感受那绝对是——细思极恐。
在这个幻想的世界,一动不动的腐坏之物被精心安排得如此抽象与诡异,所有的荒唐又似乎充满现实的合理性,展现生活最隐秘之处。除了视觉过瘾的全彩画面,不同小人儿的风格也十分反童话,他们寄居在逐渐腐败的女孩尸体的鼻腔中且性格迥异,但可爱天真的外表下却总有贪婪和自私的内心。也许一个人她可以在温柔的同时又保有贪婪和颓废的暗黑面,再热情开朗的人也会有孤独无助的人生至暗时刻呢,而在故事安排中,这些不同人格的角色会互相疯狂内卷和互撕,最可怕的是,用一种极为平淡的叙述方式把黑暗可憎的人性面目坍塌给我们看,看似荒诞不经却有迹可循。
我想,想象的艺术所能给予读者的最高享受,恐怕不是对于那些世间真善美的反复歌咏和黄金时代的意淫,而是我们人类意识深处共通的情感和人体内无序、混沌与黑暗等等所有良好心智的反面。
如日本漫画家大友克洋所言:「圣洁与黑暗,幻想与恶意,从微缩森林的底部开始慢慢腐朽。」
总之,《美丽黑暗》是个人今年份的漫画top3之一没跑了。我真的真的非常喜欢且赞同创作者“构建一个向下流淌的世界”的这个idea,不管是画风还是情节,以及需要你自己去安静思考或是让你背后阵阵恶寒的部分,我都太爱了,常读常新。
《风的女儿》

这也是我第一次阅读这样的双人传记,太刺激了仿佛爽文。
人们都认为,女孩子就该远离危险活动,只需为勇敢的男人摇旗呐喊,对他们不惜以生命换取飞行的刺激和荣光的行为表达崇敬之情。但是梅利塔对飞行充满了兴趣,全然不顾社会惯例和风俗。
好的,开篇没多久看到这一段就给我整热血了。(这样的优秀题材真是不多见)
梅利塔和汉娜在战争中成长为首屈一指的试飞员,并且凭借自己对第三帝国的卓越贡献获得铁十字勋章。两人在柏林奥运会上轰动性表演为她们带来了更多的荣誉和关注度,但却将她们送上了截然不同的两条路,同样都是德国最出色的飞行女英雄,虽然两人都怀有深深的荣誉感和爱国主义情怀,但因不能苟同对方的抉择而选择在新德国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当然也拥有了轰烈悲壮却紧密交织的人生。
两位无法被世俗定义的女性,汉娜整个人都非常狂热,疯狂地准备为元首和他的理想而死,却至死也并未成为纳粹党的一员,可以说是理想主义的殉道者。而梅利塔恰恰在她的对立面,看到的是整个国家的困境,是绝望而残暴政权的见证者,是纳粹的敌人,但她最想做的,是悄悄地专注于保护自己的家庭,是一个传统的守护者。
这一部传记,可以说既有历史战争类题材中的风云变幻,又为女权主义的纪实题材平添不少色彩。平民视角、英式幽默、从平民故事到国家意志,让读者去洞悉战争下的德国及其女性、阶级和种族的态度。而在书中战争越发显得危险,人性以及战争中的人性,爱国主义的表达形式不止一种,就连战争的一场轰炸机空袭能这么美而残忍又充满希望:
门被撕开,碎玻璃到处飞,划开黑夜的寂静……他后来回忆说,这个场景让我目瞪口呆,邪恶之外竟也带着惊人的美丽,透过一层层玫瑰色的纱帘般薄薄的棉花云……白色的细沙覆盖着眼前的一切,很多设施都已身陷火海。
此间的阅读高潮是被不断拉伸的,内心因真实存在的感知而激荡不已,还有种莫名的紧绷感,整本书饱满,有力,严密冷硬又不失活泼,仿佛不小心闯入了一部电影,大概都尽在不言中了吧。
硬核装帧+丝滑翻译+良心定价,天空蓝配银卡,504页共花了5个晚上读完,真是带感。
《星辰时刻》

难以去概括或是描述李斯的写作。
故事的女主角19岁女孩玛卡贝娅过着卑微而惨淡的不幸人生,就像“一杯冷掉的咖啡”。她温和且顺从。她从没收到过礼物。她从来没有在餐馆里吃过饭,甚至连意大利面都没吃过。她唯一希望的仅仅只是活着,用极少的活去抵御着死。
作为女性作家以这种元叙述(meta-narration)的手法进行反身叙述,故事中男作家关于写作所产生的喋喋不休(痛苦、纠结和信心不足等等写作困境)其实是李斯故意让其展露非常多的“马脚”,导致玛卡贝娅的故事并不是那么的流畅和易读。这种虚构的诗学并无足够的落脚点,元叙述的成功运用之处在于不管是故事中的男作家还是总被他拉回他塑造的玛卡贝娅种种不幸遭遇外的现实中,不断被打破代入又真情实感地对这个女孩产生悲悯和怜爱,这也算是冲破两个叙事层之外,反向与男作家产生强烈共情。可靠与不可靠的叙事者层层缠绕交织。
纸的背后有无数来自相异个体的呓语,拉美文学的语言张力永远是那样艳光四射、挥洒自如。语意模糊却让庞杂无形之物直抵感官上的一切认同和不适,对于男作家和女主角玛卡贝娅的心理刻画都堪称一流。酸涩、冷漠得就像书中反复出现的“冷咖啡”这个意向,负面形态也恰恰是他们经历的多余的、边缘的、毫无价值的残酷人生。如此精妙而又富有美感的语言当然也要归功于译者。
总之很难不被这本书、不被李斯佩克朵打动。
《暗蚀》

第一次接触到策兰的诗可以惊诧于他隐秘下的灵动和哀伤,冷峻诡谲的美感多有异变。区别于用磅礴宏大的语句造势,他忧郁的转调更多的是苦涩的甜味,阴性的词汇和浓郁的色彩实在深得我心。超现实主义意象也会让人摸不着头脑,它可以代表很多,也可以完全没有任何意义。
我们互相看着,我们交换黑暗的词语,我们相爱像罂粟和回忆,我们睡去像海螺中的酒,血色月光中的海。我要呷饮你眼睛里的那口深蓝,痛饮我们的孤寂和破碎。让我们一起挥霍热情,一起到卖花姑娘那儿买心。
在子午线的晨昏中相爱,在沉默如谜的赋格里消亡。 而一别《罂粟与记忆》中的策兰,这卷诗集则是在巴黎圣安娜精神病院治疗期间完成,语言仿佛更加的癫狂肆虐。对于概念的多重和互叠的解读可用乔治·斯坦纳的论断来概括:“策兰自己的全部诗歌都是被译‘入’德语的。”新奇、古怪、遥远的词语,零乱的语法、省略、再无人能训诂的用典,看他一次又一次陷落在狭窄的牛角尖里,吞吐着胸腔里质地不明的心,献给死亡。
他的命运并非如诗中所言,是「滚动着海水般泛绿的幸运骰子」。
暗蚀之下,大梦燃烧。万物在场,空无标记。
来年也要阅读愉快!
毒妇脸少女心。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小札丨2025年的三月 我读了什么 (32人喜欢)
- 小札丨2025年的二月 我读了什么 (31人喜欢)
- 好物丨没更新的日子也有歹毒地消费啦。 (76人喜欢)
- 小札丨2025年的一月 我读了什么 (61人喜欢)
- 白天搬砖 夜里读诗丨我的2024年阅读 (9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