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策划编辑如何驾驭经典书?
研究生毕业刚踏入编辑行时,当时的领导对我说:“当图书编辑要耐得住寂寞,三年学徒,五年入门。”当时的我内心毫无波澜,只当是领导有意考验我。
一晃五年过去,我才从责任编辑走上策划编辑岗位,恍然觉得,我的编辑生涯才刚刚开始,当年的那番话如谶语般应验。
幸运的是,转策划的第一年,我就遇到了我的第一本重点书。作为策划小白,这本书是我的起点,其中的经验教训在这里记录下来,想着或许有一天再看到的时候,我还能嘲笑自己的幼稚,发现自己的成长。

01从文本到产品
2019年,彼时我还是文字编辑,接到主编任务,要为经典作品《欧洲史》做责编,我与社里的几位资深编辑合作。我资历尚浅,对于新任务,内心颇为忐忑,不过,等到看到小山一样的书稿堆到眼前时,内心已经不能只用“忐忑”来形容了。文字加工工作进行了大半年,书稿难度很大,我们花了很长时间。原以为,我与这本书的缘分,也就止步于此了。
时间推进到2021年,我的工作岗位调整,由责编转策划,脱离文字编辑的岗位,开始接触更全面的编辑工作。由于我经手过《欧洲史》的内容编辑,领导便让我跟着主编完成这部《欧洲史》的策划工作。
主编说:“这是经典书,得好好做。”
我一头雾水:什么是经典书?经典书和一般书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万事开头难。
我需要先确定《欧洲史》到底是一部怎样的作品,诺曼·戴维斯到底是一位怎样的学者。市面上已经有了太多的欧洲史著作,我需要问自己:我有什么理由让读者去读这部《欧洲史》呢?
因为参与过责任编辑工作,我对文本较为熟悉。就其内容而言,它的确是一部与众不同的欧洲史著作。
首先,作者在《导言》中非常直接批评了当今欧洲历史研究领域的各种弊端,不仅痛陈时弊,而且“指名道姓”,这一点跟一团和气的学术界似乎有些格格不入。作者的“敢言”,对于读者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事,即便是说的过了头,也能让人有所反思和提醒,下次再看到类似的内容的时候就会多留一双眼睛。
诺曼·戴维斯的“敢言”,让我对这本书顿生好感。
查了戴维斯的经历之后,他的这种“敢言”又多了几分说服力。
戴维斯1939年出生于英格兰博尔顿,从历史悠久的博尔顿学校毕业,又去牛津师从史学名家A.J.P.泰勒,之后又去了欧洲大陆的几所大学求学。他年轻时爱冒险,19岁和几位好友租来一辆军用吉普,沿着古代十字军东征的路线一路东行,一直开到伊斯坦布尔。
后来,他为了去苏联,还参加了俄语培训,最后苏联人没敢放他进去,“滞留”波兰的戴维,索性就地生根,在雅盖隆大学读了个博士,他对东欧史的造诣,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打下了基础。
硬核老哥的形象,已在我的脑海中冉冉升起!
后来,他回英国从事学术研究,同牛津以及“西方学术传统”作斗争,为东欧发声,在西方学术界竖起东欧研究的大旗。也正是他在这方面的成绩,让他与其他西方历史学家区别开来,使其在1988年被牛津大学出版社“选中”作为一部打破东西区隔的《欧洲史》的写作者。
其次,戴维斯用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书写历史。
他用了摄影镜头的焦点来打比方,主体和大部分历史著作一样采用历史时间线,这一点倒不稀奇。
奇特的是,他大胆地突破史实与历史想象的界限,在每一章的结尾设置一幅“快照”。它类似于用无人机在天空中俯拍,但是又有近景镜头的切换,更像是一部史诗电影,有点像《人类群星闪耀时》。
全书穿插了近300个“知识窗”。每个知识窗都是一篇主题独立的精美小文,内容严谨、考证详实。夸张的是,这几百篇小文的主题涵盖范围实在太广,小到一个威尔士村镇的名字,大到阿尔卑斯山这样的名山大川,还有音乐的起源考据、吸血鬼的传说、对黑圣母像的渊源的讨论、葡萄酒的诞生和产地介绍、对女教皇的真假的探讨……甚至还有吐痰的礼节!
戴维斯的博学实在是让人五体投地,不过也让我们这些小编辑“叫苦不迭”,文中的许多名词作者都有意采用了其原始名字而非英文通用名,查资料,核译名,稍有不慎就会闹笑话。
单将这三层书写方式分开来看,每一种似乎都很“正常”,但将这三种书写方式恰到好处地融合到一本书中,这本《欧洲史》绝对是开创性的。
再次,诺曼·戴维斯的文笔充满了机锋,有着历史学家少见的激情。
他的历史叙述方式,颇有点类似《史记》,寥寥数百字,就将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和性格勾勒得丰富而生动,对于历史人物的臧否常常藏于字里行间,比如他写罗马帝国的暴君皇帝卡利古拉“在生前就宣布自己为神,并把自己的一匹坐骑任命为执政官”,暴君形象呼之欲出,让人联想到中国古代“指鹿为马”的典故。在描述西罗马帝国崩溃前夕的境况时,戴维斯拿当时的罗马帝国皇帝霍诺留当例子:“据说,除了对饲养的宠物鸡的名字有所了解外,他对罗马一无所知。”皇帝如此,罗马焉能不失?
文本虽有许多优点,但它是否能承担起“经典书”三个字,我还需要一些证据。
为了确定它的读者认可度,我查找了它在国内外读者和专家中的评价。它于1996年出版,goodreads上的读者打了4分+的高分,这让我对它有了不少信心。

以下是一些读者的评价:




这部书出版至今,每年都有许多读者给出相当高的评价。国内在2007年引进了该书的中文版,中文读者得以一窥大师风采。此后,《欧洲史》不时见于相关推荐书单,可见其影响力和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可以称得上是经典作品了,甚至某站up主认为“相比于众多通史或断代史或国别史而言”,这部书 “属于Top 10%”那一类难得的好书。
确定了它是经典书,是时候考虑如何让它“重出江湖”了。
02好内容也需要好包装
做策划与做责编的最大不同是:考虑读者的阅读需求。
这一次,为了将《欧洲史》重新整理推出,我搜集了关于它的各种评价和讨论,确定了三个主攻方向:文本质量、内文设计、装帧方案
▶ 文本
在评估了专家和读者的各项意见之后,译者老师及编辑老师们夜以继日地对译稿进行了仔细的通读,校订,修正讹误,润色语句,并且(内心激动地一批)纠正了原书存在的个别错误。当然,在体量如此庞大、内容如此广博的著作面前,我们也不敢高估自己的能力,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我们将书稿内容尽可能完善,以契合当下的出版要求和读者的需要。
▶ 内文设计
在把文字内容编辑到位的同时,我们还要思考如何把它变成一本“书”,这是策划编辑最重要的职责。这部书的内文结构较其他书都要复杂,因为正文分成了三个板块,如何在尊重原书的基础上,提升阅读的流畅性,我们做了许多尝试(排版哭晕在厕所),最终形成了现在的版式:三个板块用不同的字体区分,正文用常规的书宋,“知识窗”选用更优雅的楷体,“快照”则使用了文艺的博雅宋,让字体与内容互动起来。不同部位加上了小装饰,烘托阅读氛围。



▶装帧方案
欧洲史的书市面上已经太多,如何能让这部《欧洲史》脱颖而出呢?
原书是厚厚的一大本,很多读者反映,太不方便了!但是,分册会不会显得太生硬,将整部书割裂开来?

经过了一轮轮的讨论,我们决定将书分册,同时照顾到每册内容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对每一册进行单独定位,让读者不管拿起哪一册,都可以无障碍地阅读。
一变多,工作量和难度瞬间加大。
首先是书名。
分册之后,如何给每一册取名,才能不违背作者的初衷,又能将一册的核心表达出来?
眼瞅着发量越来越让人捉急,我急中生智,还是从我最擅长的内文入手。一顿操作之后,我自认为掌握了取名密码,兴冲冲拿给主编。
主编:你觉得读者能看懂吗?
我:……
再改吧,冷静下来之后,我给每册书选取了一个关键词,第一册内容主要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用“古典”合适,第二册是中世纪历史,作者已经在内文中用了“帝国”来概括,那就用“帝国”吧,再合适不过了,第三册从文艺复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正是欧洲向现代文明转型,最终成长为“人类文明领导者”的时期,用“转型”不正合适吗?这一次,我小心翼翼地拿给主编看,主编露出了神秘的微笑:看嘛,其实也没那么难。
接下来是封面的设计。
在前期跟设计师的沟通上,我仍然过于小看“沟通的艺术”了,在微信里,我键盘打得飞起,长篇大论地描述我的理想 “封面”,结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几次“卡壳”后,设计师无奈回上一句:
深刻反省后发现,问题还是出在自己身上:没有把需求讲清楚。
跟主编和领导多次闲聊讨论,又推翻了无数个方案之后,我们决定还是选择采用经典封面结构,让经典书呈现出它该有的样子,而不是刻意求新。每一册封面选择能够代表每册主题的图案。
第一册《欧洲史:古典时代( 史前-公元337)》采用了希腊陶瓶上的欧罗巴骑牛图案和设计师手绘的符号化的罗马柱造型搭配,欧罗巴穿过罗马柱,象征欧洲文化登堂入室;
第二册《欧洲史:帝国时代 (约330-1493)》想表达欧洲帝国的主题和促使欧洲形成的外部因素的作用,最终选择了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帝国攻破,外族进入君士坦丁堡城门的场景,人物从代表欧洲基督教的镂空十字军徽章盾牌走出,暗示两者的碰撞与文明的互动;
第三册《欧洲史:转型时代(约1450-1914) 》则用了19世纪发生在美国的一场特别比赛:蒸汽火车与马拉车的一次“较量”,然后用代表工业革命的齿轮组合,表示欧洲的工业革命带来全球的转型,而马车与蒸汽火车则代表了新与旧的交锋,旧“马车”虽然暂时可以领先,世界终将被新事物取代。
与设计师斗智斗勇敲定最终方案后,坐不下来等设计师出最终效果图:


03执行力才是硬实力
内文装帧都有了,接下来,是不是把书印出来就行了?
作为一本书的产品经理,后面的好戏才刚开始。今后的每一关都务必小心。
内文通读、核红结束,排版发来清样:咦,这张图怎么给我换了?截图给排版发过去。
排版:哦,可能是误操作。
我:……。
熬到7改的清样出来,接下来就要面对质检老师的“死亡凝视”了。
哈哈,此处略有夸张,宣传用语的斟酌、外方审核、法务审核、用纸、工艺、下厂……每个环节,都是为了一本书能尽可能完善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策划编辑要做好各个环节的对接,处理遇到的问题,将流程一点点往前推进,也离不开各个环节老师的把关和配合,在此也对在背后默默付出的各位老师道声感谢。
在戴维斯的《欧洲史》付梓之际,内心既激动又忐忑,相信任何编辑对此都深有体会。
写到这里的时候,刚好看到做書公众号一篇文章的标题:“出书这么慢,编辑的时间都去哪了?”是啊,时间都去哪了?
刚接手策划工作之时,这本书已即将完成三审,可以说策划的前半部分工作已经完成了,可即便如此,在马不停蹄的催排版、催设计、催责编、催版权、催流程的日子里,时间已经从年初来到了年底。
正应了那篇文章里说的:编辑的嘴,骗人的鬼。
《欧洲史》的编校工作即将结束,但策划编辑的工作还谈不上完成。经历了两年多时间,这套《欧洲史》才与大家见面,过程的艰辛,怕是只有经历过的才能明白。路遥方知马力,编辑诸君继续加油吧!
04营销配合
任何一本书,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将书推向市场后,决定权便不再在编辑自己手里了。1996年,《欧洲史》刚出版之时,获得了许多赞誉,也得到了一些批评,这是所有著作都会面临的境况,毕竟,一部作品,没有任何评价,才是真正让作者和编辑伤心的事。
《欧洲史》出版次年,另一位欧洲史大家、《战后欧洲史》作者托尼·朱特便发文抨击戴维斯的这部作品。作为一个“口无遮拦”的历史学家,戴维斯在面对其他作家的“口无遮拦”时相信也不一定真能心如止水。时过境迁,两位当事者若是还有机会再谈此事(托尼·朱特已去世),怕是不会像年轻时那么剑拔弩张了,当然,两人当时其实都已不年轻(一个57岁,一个49岁)。
这是所有编辑在营销中都要遇到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外部评价?
我想,客观地看待这部著作,让它呈现自己应有的社会价值,才是我们再度推出它的初衷,任何外部的评价,最终都应该让位于读者的阅读体验。
仔细翻看读者留下的评价,加上我们自己对这部著作的文本分析,我们认为,这部《欧洲史》是一部对大众读者而言非常有价值的经典通史著作。它当然不是一部完美的著作,但也并非如托尼·朱特所言“不是一本好的历史著作”,尤其是考虑到托尼·朱特本人并非这部著作最直接的受众。作为与戴维斯同辈的知名学者,朱特显然不需要再去读这样一本入门级的通史当作消遣。而朱特的犹太人身份也使其无法真正站在读者的立场上去看待戴维斯的这部作品。(戴维斯作为波兰史专家,在波兰犹太人的立场上对波兰有一定偏向和美化,且戴维斯作为非犹太人可能也无法对犹太人的经历感同身受。)
当然,我们不难发现,三十多年前的戴维斯在写作的时候有着自己想象的读者群体:欧美读者。对于这些读者而言,许多史实已然知晓,便不再赘述,戴维斯想要做的,是打破这些读者的成见。
这里正好接上开头的时候提到的问题:我们已经读了那么多的欧洲史,为何还要重复阅读已经知晓的事实?或许,这就是我们的答案,二十多年之后,我们也到了需要打破成见的时候。
这里,我想借用一位读者的评价作结:“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专家和非专业读者一……它是一部伟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