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onist lives matter: 美独的崛起
1、纳税的前提

华盛顿特区的车牌标语“no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无代表则不纳税),乍看是反映当下的一句话:这里是全美最蓝的地区,正在争取成为全美第51个州,从而为民主党多获得两个参议院席位以及更多的选举人票,提高话语权。
岁月轮回,这句话恰恰是两百多年前、美国独立的关键引爆点。
在18世纪中期,「美国人」并不存在,只是大英帝国「东十三省」的海外群众—当时所谓的colonists。

准·美国人/colonists对帝国是有归属感的。二十年后即将成为美独领头羊的国父华盛顿,年轻时就为英军效力,还创下骁勇善战的口碑。

好景不长。
一方面,英国在欧洲大陆战事连年、负债累累,另一方面为了在北美大陆维稳,没少花钱和印第安人打仗,便想通过对当时全球税率最低、生活水平最高的北美colonists加税,以补充国库。
于是乎,英国议会设计出糖税、印花税等名堂。没想到准·美国人反应超大、纷纷抗议觉得凭啥?我们在英国议会可没有代表替我们说话。
“No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他们喊道。

为什么总有刁民不怕朕呢?且不说山高皇帝远,「君主」对于北美人民而言,并没有皇帝那种高不可侵的震慑力。
光荣革命后,英国已经实行君主立宪制,国王乔治三世要和议会有商有量。议会分为上与下,上议院都是贵族,下议院都是买官的土豪。当时有20%的民众可以投票,但毫无疑问,没有给北美的二百多万人留出代表,埋下口实。

北美本土倒是延续了英国的制度。「东十三州」各有自己的州长和上下议院。这也是美国各州有自己的法律、高度自治的历史根源之一。

总之,加税风波让鞭长莫及的英国意识到那群人不好惹,所以暂时取消了两项,但转身又想出新的。这下,准·美国人怒了,直接发起抵制英货运动,逼得英国人只敢对茶叶征税。准·美国人却丝毫没有退让,干脆喝起荷兰茶,还把一大船茶叶给倒入波士顿港口抗议,只不过有点怂地假装成印第安人…

英国人也不愿意怂了,又是封城又是派兵。矛盾日益升级,撕裂在所难免(此处带有末日论时评专家式语重心长)。
税收,最终成为美独的关键推动力。
2、境外思想势力
与所有革命一样,一群美独笔杆子开始为独立找理由、使“颠覆”正当化。
Colonists life matters!
(毕竟被誉为「波士顿大屠杀」的转捩点事件,死了五个人...是的是五个不是五十个五百个,不知道英国人这段怎么写)。
法国人孟德斯鸠、英国人洛克等境外势力的理论,为这些年轻的公知,提供了思想武器。
例如,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孟德斯鸠认为,权力应予以分立、避免集中、互相制衡;洛克提倡宗教自由,政府应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作为回报,公民需要遵循法律。而如果政府没有履行其义务,公民有权推翻它。
这些思想深深影响了美独写手,后来,他们也将其融汇入影响至今的宪法。

另一方面,他们不忘洗脑带节奏、出版了名为《常识》的五十页小册子在人民中广泛传播,使北美大陆越来越多人觉得,不自由毋宁死。
轰轰烈烈的思潮下,一个原本在观望、希望英国能有所退让的决定性人物,也被动摇了。

他叫乔治·华盛顿。
1758年英法战争结束后,他回家从事他热爱的房地产投资和农耕业务,煞是开心,过了接近二十年岁月静好的生活。他想把生意做大、多买几块地,发现帝国的政策处处阻挠,各种“苛捐杂税”让人窒息。
1775年,莱克星顿的枪声响起了;同年,华盛顿接受了commander-in-chief的头衔。
在随后的8年抗战中,是什么促使势力相差甚远、散兵游勇的美独,战胜了大英帝国实力庞大的海军,和总是穿着红外套被誉为redcoats的训练有素的英军呢?

请留意下期节目。
Hint:敌人的敌人、法国人出现了😂
© 本文版权归 Helicopter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Helicopter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西西里环岛14日(1):从Magna Graecia到罗马帝国的面包篮 (25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