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的一些卖书人
刚才读《最危险的书——为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而战》有这样一段话:
世间男男女女具有交替循环的特性:时而困惑糊涂,时而聪敏睿智,时而肮脏下流,时而心怀壮志,时而狰狞丑陋,时而美丽动人,时而满腔愤恨,时而饱含爱意……
回顾从2008年大学毕业后到扬州,至今已经13年了。
在扬州,我一点也不喜欢瘦西湖。每个人都不大喜欢自己熟视无睹的景致。总觉得那与现实生活无关,只是个“景致”而已,类似于我们到外地游览去的那些观光点。不知道有这种想法的人多不多。我宁愿去宋夹城逛逛走走,可以让孩子在里面游乐场玩玩,也不愿去瘦西湖,因为那里除了水里的鱼、鸟,孩子感兴趣的不多。
我有个朋友,在皮市街开书店,以前常去他那边淘书。后来他也发现仅仅卖书是决计不可能让自己生活变得更好的,于是他做文创。尤记得08年大学刚毕业,在大学南路上,京华大酒店对面那个店址,他最开始的店址,两间门面,纯粹卖书,我在那边买了不少好书。后来到柳湖南苑车库,最后到皮市街,再到三湾公园店,他在一路变得越来越好,生活也越来越好。只是卖书已经不是他的主业,主业是文创。这很好,我也觉得。
我之所以摘录文首那段话,是因为我发现,对于自己而言,一个人一直保持稳定的心态实在是不可能的事情。我知道有很多成功人士,他们性情稳定,自控力强,让自己始终保持一个向上的状态。而我,总是一段时间会激荡胸怀,一段时间就会灰心失意。
在扬州,我居住在一个有20年房龄的老小区,有时候觉得不太体面。小区地处闹市,方便是挺方便,无论是接孩子,还是买菜,但是小区没啥绿化,规模太小,物业一塌糊涂,沿街的门面房总是排放垃圾。我总觉得有那样的小区,物业严格,小区没有任何问题,后来在我买了个新小区后,发现,无论哪里都有问题,无论哪里都有一堆糟心事。幸福可望不可即。这是一句真话。但是,也许这“幸福”的定义要打个问号,“幸福”不存在一劳永逸吧,人永远都要解决问题,都要在解决问题中长大。
前几天偶然在微信号上看到城区地官第有个小书店“半饱书斋”。抽空兴奋地跑过去一看,原来是个5平方米的小店,外面卖烟酒。和老板聊了两句,我问:你还有别的副业吧?光靠这间店,你能活吗?其实我看到他外面卖烟酒,位置不错,估计也还行。他却讲:我为了文化。呵呵。
提到这个人,我想起有个另外卖书的朋友,他现在也在车库里面。每次看到他朋友圈里引经据典的那股劲,有点好笑。到现在都还在底层生活,却始终觉得自己活得很骄傲。也许我有点内心笑话他,但是也许是我错了。这也是一种值得尊重的生活方式吧。
相反,在486旧书市场,有个叫“小王”的。卖书就是为了挣钱。坦坦荡荡,没有遮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