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小云」|丹青追梦 水墨本色-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个人云展览


【个人简介】
廖小云,重庆丰都人,生于1962年,1980年入伍,曾任沈阳军区工程兵某部美术创作员兼电影放映员,军旅画家。2011年进修于中国美术家协会培训中心中国画高研班。作品散见于《中国书画报》、《国画家》、《湖社》月刊、《中国收藏》、《世界知识画报》等主流报刊。出版有《中国当代艺术名家一廖小云国画作品集》等画集。其代表作西部组画《大凉山回响》列入重庆市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规划(2020-2021)项目。
现为中国当代书画研究院艺委会副主任、中国军人书画学会会员、中国写生会会员、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名家评论】
用画笔描绘大凉山中的人们
廖晓荣人物画赏析
文、王泉
四川省彝族自治州的大凉山是一幅无始也无终的时间图案那片孕育着彝族文化的土地逐渐受到了国内外人们的凝视注目。同时那里也逐渐成为了中外画家和摄影家们采风和写生的地方。画家廖晓荣正是被那片贫瘠而神秘的土地所吸引,先后两次去大凉山采风写生。
廖晓荣,艺名廖小云,是一个勤奋而有天赋的画家。“亲近孤独亲近寂寞亲近自然”是他一直恪守的信条。廖晓荣曾从军多年,秉持着军人注重实践不骄不躁的传统。几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他用中国画的笔墨创作出了独具地域特色和富有表现张力的中国西部人物画系列“印象大凉山”。
话说那是廖晓荣第二次上大凉山写生,当天到达时已是黄昏。次日上午8点廖晓荣背着画板提着摄影机向着一个村落走去他看见不远处有一位大娘正坐在门口的一根枯木上给一-群小鸡喂食。于是廖晓荣加快了步伐,走到大娘跟前坐下来和她拉起了家常。廖晓荣借机观察大娘,看到她头上布满了银发抬头纹和眼角的皱纹都很重,而慈祥的眼睛却总是笑眯眯的,带着山里人的淳朴。聊天中大娘得知廖晓荣是画家,想要给她画幅肖像画时,有些半推半就,不过最后还是同意了。廖晓荣的笔下逐渐画出了大娘头部的轮廓。画家抓住大娘的脸部特征先用笔墨画出了她较小且下陷的眼窝和一双深褐色的眼眸,接着又用国画被擦的方法画出她古铜色脸上那一道道的深深的皱纹。之后用淡墨在宣纸上运笔,画面上出现了大娘的银发半遮半掩若隐若现。之后廖晓荣又用了将尽50分钟对人物进行了细致的刻画国画《鼻族老人》就算基本完成了。
第三天的中午,在路边摆摊的人群中,廖晓荣发现了一位手指夹着不到2厘米烟头的老汉,此时老汉也在无意地打量着他。廖晓荣递给了老汉一支“龙凤呈祥”香烟和他聊了起来。廖晓荣在聊天中了解到这位老汉的年龄只比他大十几岁廖晓荣清楚大山中的人是显得苍老的。于是他拿出100元作为误工费补贴给老汉,又送了老汉两包香烟,之后完成了作品《大山之子》(见右图)的创作。在这幅作品中,廖晓荣运用了中国人物画的技法刻画出老汉脸上的皱纹。老汉古铜色的脸上爬满了一条条曲折不匀的皱裙.留下的是岁月的痕迹:两只小蒲扇似的大手,长满了老茧--这才是地地道道的大凉山老汉,才是真正的大山之子。
接下来的两天,廖晓荣便把自己关在宾馆的房间里对这次创作的两幅作品进行再整理。他反复地远看近阅时而拿起毛笔蘸上淡墨在作品的阴影部分描上几下时而用干笔蘸浓墨再添加几笔使作品更具沧桑感。几经补充最后用赭石加上少许花青调出中国人物画常用的脸部颜色,给这两幅人物写生添上了色彩。
生活是一个画家最珍贵的灵感源泉,也是回家不倦求索执着创作的动力之源。它需要画家用心去捕捉去感悟去挖掘。这个过程既艰苦又快乐。近年来,廖晓荣抓住各种场合和机会,用速写、摄影记忆画等方式不断获取创作的素材,用手中的画笔不断描绘着大凉山和生活在大凉山中的人们。
(文章来源:中国书画报)
【作品鉴赏】

战友 125cmx102cm

雄关漫道 140cm×70cm

逆行者 140cm×70cm

众志成城 140cm×70cm

雪域高原 180x97cm

环球同此凉热 146cmx140cm

筑路人 148cmx143cm

印象大凉山 148cmx143cm

庚子记忆 148cmx143cm

医者仁心 140cm×70cm

高原之舟 100cmx96cm

老姆苏 140cm×70cm

彞族老人 70cmx70cm

大山之子 70cmx70cm

冬日暖阳 70cmx70cm

大凉山记忆 70cmx70cm

梳妆 70cmx70cm

大山的主人 70cmx70cm

坵上行 140cm×70cm
写生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