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知识积累
终于将「微信读书 」网页版的字体也改成了与其iOS版一致的「方正悠宋」。因为不懂HTML与CSS,之前尝试几次都不得法,经人指点才成功。
现在回望这一问题的解决,实际上在每一个步骤上的知识储备都不多,也不难(关键词:Chrome、Tampermonkey、字体库,CSS)。这又让我想到了那张关于知识的图谱。解决一个问题,形成洞见或者智慧需要前期的知识储备,这些知识点状般的散落在这个问题周围。只要挨个「点亮」它们,形成一条通路,那么问题便得到了解决。
然而,关键的问题是,在碰到难题前我们无法知道需要点亮哪些散落在它周围的知识点。现实中也很少有万金油式的知识点可以让人一劳永逸。所以关键还是在于积累,而关于积累这些知识点我觉得可以有以下三种方式:
1. 基于问题学习,简称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遇到问题后通过检索,估计出所需知识点,再对这些知识点进行专攻。PBL 适合对时间紧迫性要求较高的难题。优点是能快速上手问题的解决,时间性价比高,解决后的成就感足。
2. 基于兴趣学习,简称 IBL(Interest-based Learning)。对于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遇到难题,配合发散思维建立过往兴趣知识点的连接来解决。IBL的知识点分布完全是个性化的,所以一个人的兴趣点如果很偏门的话,那么他的IBL对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可能会束手无策。但IBL的优点是门槛低,学习动力强,对特定领域往往能深耕。
3. 基于官方课程的学习,也就是我们的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内容、计划安排、辅导教材都是专业机构、专家进行多年研究制定,在通识教育上有着无可比拟的指导意义。但其缺点也同样明显,因为通用,所以无法做到因材施教,而每个人遇到的难题不尽相同,所需的知识点也不会一样。因此义务教育更适合一般常规问题却不一定适合难题。
以上是我目前想到的三种知识积累方式,也许还有其他,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我们不能,也无法只通过其中某一种或两种来进行我们的知识积累。知识的积累定是将不同方式混合而成的,关键在于以何种比例混合,还有除了知识的积累,关于知识的回顾、掌握、运用也是至关重要的课题。
#thou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