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对同一题材的处理(一)
鲁本斯和伦勃朗都曾处理过“被解下的人”这一题材。

鲁本斯《被解下的人》 注意画面中无处不在的平衡,以及人物与人物之间的连续性线条。这是一种典型的巴洛克风格
可以观察到,鲁本斯画面中几乎任意两个人都能形成一组对称关系。并且,没有任何一个人物被割裂开,都以流畅的线条被纳入到一种相互关系之中。这使得画面呈现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动态平衡。我们可以对比一幅十四世纪初的《被解下的人》,就能够明显体会到,画面极为强调人物之间由连续性的曲线所构成的相互关系。鲁本斯的画中,构成人物的线条永远没有结束,而是朝着画中的其他人物延续,直至消失于对角线外。

博尼塞尼亚《被解下的人》 1308
不过,我们可能会觉得,就连这幅十四世纪初的作品,好像也比鲁本斯的画更悲伤。显然鲁本斯更关心画面的连续性与平衡感,而不那么在乎殉难的悲伤与庄重。虽然我们可以在左下角的这个女人脸上看到大颗大颗的泪珠,但画家并不着力表现她的悲伤。并且,殉难场面中也不可能出现两名体态丰腴的金发女子。甚至,画面中最闪耀处是那一头金发,以金发来捕捉光影,是鲁本斯从拉斐尔那里继承来的绝技。

与女子脸上大颗的泪珠相比,更引人注目的是她的红润与丰腴,以及另一位女子闪耀的金发
伦勃朗的这幅画显然受到了鲁本斯的启发,虽然此画的构图也注重动态平衡,画中所有人物都被连续性线条联系在一起。但伦勃朗放弃了鲁本斯孜孜以求的感官性,着力以明暗对比来突出殉难的凝重与悲伤。除了彼得与玛丽亚,其他的人物均处于暗影之中,但他们悲伤的强度却并未因此减弱,反而因为暧昧不明的阴暗而加深。

伦勃朗《被解下的人》
伦勃朗并没有在每个人物脸上打光,除了被烛光映亮的尸体和彼得,约翰外,我们发现画面左下角的玛丽亚也被光线照亮,但这一光线从画面的叙事中无法找到来历。尸体与玛丽亚并没有被线条连接在一起,但这种对光线的处理形成了更深层意义上的关联,构成了叙事,而非线条意义中的对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