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练笔(二)光与印象
. 当光源发出的射线进入眼球,被人感知,我们就对光有了感觉。光是色的本质。人们用红、黄、蓝、绿等名词来命名不同波长的光线,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表达,但这并不能改变色彩的本质——光。
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光源是太阳,人类世界最常见的光源是火和电。光源通过燃烧或发热等形式,将有形的物质,如煤炭、钨丝等,转化成无形的光线。当这些射线照射在不同物质的表面时,由于反射率不同,使得白光由各种频率混杂在一起的状态变为某一特定频率的射线被反射,就出现了人眼看到的相对单一的颜色。
所以,色彩只是人对一些特定评率的射线的命名。
然而有趣的是,人类在观察色彩时,总会将颜色与温暖、激情、平和等一些感觉联系起来,并且会把较“亮”的颜色赋予相对积极的意涵,而将较“暗”的颜色赋予相对消极的意涵,且全世界均是如此。这或许是人类处理颜色相关信息的本能行为,我将其称之为对颜色的印象管理。
今天的话题,光与印象,就是试图再现人在观察、感受光线时,其印象形成的过程。
先看两张图。


一些人反应,两者给人某种相似的感觉。
须知,前者是印象派绘画大师莫奈的绘画作品——《印象·日出》,后者则是一位摄影师捕捉到的巴塞罗那的港口日出的景象——是一张照片。形式、景物差异极大的两幅作品,给人的感受却有相似的部分,为什么?
两者对于港口日出的再现,至少有以下几个类似。手法,是形成这种印象的原因之一。
两者对于港口日出的再现,至少有以下几个类似。
一是,太阳及海水反光所呈现出的橙色。当然,其中也有微小的差异。比如,画中的太阳更偏红色而让人觉得时间更早;照片中的太阳偏黄色而显得时间稍晚。画中太阳倒影呈现出的光道更集中,而显得太阳离地球尚远;照片中水面一片黄光显得太阳离港口更近了。尽管颜色上有所差异,但因为两者的主色调均是清晨日出时的那种橙色,因而给了人两幅作品的时间类似的错觉(都是早晨)。
二是,船只背影处反射出的蓝灰色。不同的是前者因为更加偏蓝色,而显得更有清晨微凉的薄雾朦胧,给人一种不真实感。而后者更偏灰色,这种颜色让人觉得似乎船体的轮廓更加清晰和真实、倒影更加明显,以至于产生了此时的太阳升得更高、光线更加强烈的印象。这些色彩与人在过往经验中对清晨景物上的光线变化的感受相统一,因而再次强化了两幅作品表现清晨日出的感受。
最后,尽管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感受到了这些色彩、图形上的差异,但因为两者对太阳、光线、阴影等的再现与观众的过往经验相一致,因而在感受中,人们下意识地认为两幅作品表现的时间都是清晨。这就是印象的形成。
另外,人还会将对颜色的感受与未来的行为、反应联结。
一个积极的例子是:一些人在疲劳的时候,喜欢看日出主题的绘画。因为看完画后,总会觉得身体充满了力量、精神也更加有活力了。这可能是因为,观众将对于光的感受与清晨时自身的身体状态(过往经验)进行联结。以至于看到日出时,好像身体也回到了刚刚睡醒的状态。
当然,也有一些反面的案例。比如,一些人偶遇车祸后,开始晕血,甚至看到红色就瑟瑟发抖。这可能因为是他们看到红色或血色时,将自身感受与遇到车祸时的身体状态进行了联结。以至于看到血色,身体就开始再现遇到车祸时的反应——恐惧、紧张、甚至是筋肉痉挛与昏厥。一些人嘲笑他们“胆小”,其实只是源于其过往对某一颜色的强烈印象。
光与色有时候可以让人更加便利,比如看到蓝色会变得冷静,在欢庆的日子使用橙色、红色等让人更加愉悦。但也会造成刻板印象,比如人们觉得男性穿粉色会显得“娘”,重要的日子穿黑色不吉利等。
无论如何,时代在变,人的印象在变,但颜色始终未变。当我们更了解光与印象的关系,也就能少一些偏见,多一些理解。让光更加地造福人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