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的灯光
为什么蔡伦会发明造纸?他干嘛闲着没事去把树皮捣烂,然后划时代地晾成了一张纸?关于这个问题,《书店的灯光》是这么说的:
“据传说,在公元一世纪,一个名叫蔡伦的宦官看见池塘上漂浮着树皮的残渣碎片,于是用筛子过滤池水,筛子上留下一层浆状物,晒干后就成了一张纸。”
原来如此,这段话让我茅塞顿开,多么合情合理的解释。且慢,这不会是某个老外打扫游泳池时的突发奇想吧?把穿着沙滩裤拿着长柄网兜从游泳池里捞落叶的老外换成宦官打扮的蔡伦,传说就这么炮制出来了。
《书店的灯光》还提到另一些和图书有关的趣事,比如欧洲中世纪的图书总是做得很大很重,用沉重的木板做封面,有些木板上还覆盖了皮革。把书作得很大是为了防盗,防盗是因为书很贵很少,在印刷机发明前,全欧洲只有5万册书,那时的书都是抄写在羊皮纸上的,为了不被人偷走,主人要把书用链条锁在桌上或放在铁门紧锁的库房里。
虽然提到了不少有趣的事情,但《书店的灯光》并不是以奇闻轶事为卖点的书,恰恰相反,它是本挺严肃的随笔集,作者是美国人刘易斯·布兹比。如果你也喜欢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那你和布兹比应该很谈得来。他15岁时看了《愤怒的葡萄》后立志当作家,曾在书店里工作了17年,现在以写作和在大学里教写作课为生。
布兹比用2条主线串起这本书,一条是他的书店相关经历,包括他的阅读、书店工作、同事以及他喜欢的一些书店等等;另一条是出版业和书店业的发展简史。这2条主线交织在一起,读起来挺顺畅,相较而言简史部分比较有趣,而个人经历写得有点平淡。他的书店生涯似乎没什么让人惊喜和意外的地方,只有一段描述给我留下印象,那是布兹比写自己当图书销售员时的体验:
“经常奔波的销售代表还有很多传统的待遇。漂亮的汽车、舒适的旅馆、奢华的饭局,还有殷实的信用卡报销这些费用……你可以自由地开上一整天车,尤其是开长路,大声地放着收音机,开着窗。在我的业务领地北加州,从蒙多西诺到蒙特利之间的每个地方都有秀丽的小镇,友善的人们。”
布兹比回忆了书店的黄金时代,这让我想起90年代遍布大街小巷的书店和书报亭,它们的密度堪比现在的便利店。在本书的后半部分,你能听到作者对实体书店没落的叹息。《书店的灯光》英文版问世于2006年,那时网购对实体书店的影响已经让布兹比忧心忡忡。十几年过去了,他和他的同行们对实体书店的悲观预测已成现实,现在只有那些在业态上另辟蹊径的少量书店还捍卫着实体书店的存在感和尊严。
布兹比算了一笔账,如果一个人从5岁开始每周读一本书,一直读到80岁,最多可以读3900本书。这基本就是我们一辈子读书量的上限,为了不浪费宝贵的阅读时间,我们在挑书时真该打起精神。让我们看看世界上一共有多少本书吧,谷歌曾用一套复杂的算法做过统计,答案是1亿2千9百多万种。我们当然不用从那么大的基数里做选择,但不管你去哪家网络书店,都会面对无穷无尽的书。
一本书一旦出版就会一直存在,与现存及将来的书争夺3900里的一席之地。今天的作家们在与荷马、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和曹雪芹们竞争读者们的阅读时间,难怪他们活得那么辛苦。
-
豆友234502251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06 18:00:39
-
Stan暗涌行者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06 17:52:41
-
雨非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06 17:22:14
-
Mr.Fahrenheit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06 16:20:27
快乐饭盒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云云上了中学,我才意识到小学真不卷 (4人喜欢)
- 心碎之后-《巨浪下的小学》-帕里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