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晋:益州疲弊(一)流民入蜀
益州叛乱是由关中叛乱引起的。
当年关中的少数民族不堪贵族的压迫,起兵反抗,从元康四年(公元294年)闹到元康九年(公元299年),当时贾南风掌权,张华主政,朝廷协调有力,连换两任统帅,先是司马伦后是司马肜,就连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周处都战死在这场叛乱里,终于在孟观的指挥平定了。
虽然是平定了,但也为下一次叛乱埋下了一颗种子:赵廞。

当时为了配合孟观对叛乱的围攻,元康六年(公元296年)贾南风安排了一个亲戚赵廞担任益州刺史,要求益州和梁州作全力征调粮草和军队配合平叛。赵廞也是个野心家,看到四川地势险要,他肯定也想到了曾经的刘禅,在此割据,必然成一方霸业。于是他平常就十分注重收买人心,遇见灾祸还要开仓放粮。
当时天灾人祸产生大量流民,特别是关中地区连年战争,流民更多。这些流民可不是一盘散沙,不像咱们想像的如同一群要饭的,完全一盘散沙,而是有组织的迁徙,他们也有自己的头目。流民到了汉中,听说了赵廞那里有仁政,就想到他那里去,他们申请到益州(晋代的益州相当于现在四川中南部及贵州一部分)去。
朝廷经过讨论,认为不可以,还专门派了个御史李苾调查情况,流民向李苾行贿,成功收买了他。李苾就向上报告说流民太多,汉中根本就容不下,如果到荆州去,水路湍急,且没有船只,但是蜀地有粮食,可以让他们去益州,朝廷允许了。
于是蜀地大门打开,赵廞说:“益州欢迎你们。”

流民源源不断流入益州,为赵廞的野心奠定了基础。
就在太康八年(公元298年)李特兄弟带领一批流民来到了四川,走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阁,中间休息的时候,李特箕坐在地,发出一声感叹:“刘禅有如此之地而面缚于人,岂非庸才邪!”——历史上专门记下这句感叹,注定他要在这里做出一番事业。
李特家族祖籍巴西郡(四川阆中)和赵廞是同乡,凭借这层关系,李特到了益州就和赵廞接上头,两人一拍即合。
李特兄弟成了赵廞豢养的强盗,他们集结流民,四处抢劫原住民。
就在两年后,司马伦发动政变,诛杀贾后一党,对赵廞的举动有所耳闻,就以升官的名义调他到洛阳担任大长秋(就是皇后宫总管,这个职务多为太监担任,不知道为什么选了赵廞),赵廞自然也听说了洛阳城中贾后一党被诛杀的事,再说了自己的后台皇后贾南风都没了,让我回去为新皇后担任后宫总管,怎么可能有好果子吃。
干脆,赵廞杀了接任他的官员耿滕,依靠他聚拢的难民组成军队,又击败了前来救援的军队,赵廞宣布自己是大都督、大将军领益州牧。风头一时无两,俨然要成为下一个刘备,李特和兄弟李骧、李庠等人则是他关羽、张飞、赵云……

但赵廞可没有刘备的度量,李家兄弟的本领稍稍显露,他就看不下去了。
李家兄弟一开始立功最大的是老三李庠,治军有方,出征连战连捷,被赵廞任命为威寇将军。
然而功劳越大,赵廞越看他不顺眼,在他眼里这个人本领大得已经让他忌讳了,他的事业刚刚迈出去第一步,他就想着屠戮功臣了。
杀功臣得有理由,赵廞理由都找得很牵强。恰巧李庠劝他登基称帝,赵廞当时就翻脸了:“你这是大逆不道。”——你要是忠臣孝子,现在就该回去担任大长秋了,佣兵抗命的是你,现在却指责手下大逆不道。但是赵廞不去考虑自己这个理由逻辑上的问题,他直接杀了李庠,还诛杀了他的所有家人。
但是他当初笼络的是李家兄弟带领的流民,李庠只是他们家老三,他二哥李特、四弟李流、五弟李骧都是底层出来的豪杰,现在都统兵在外。
赵廞觉得自己斩杀人家兄弟不是什么大事,把尸体送给李特,还安抚说:“他犯了错,我不会牵连到你们的。”似乎给了他们兄弟多大恩情一样,李家兄弟带兵回了绵竹,整顿军队,和他对抗。
赵廞也乐见这场面,在他眼里或许感到自己大势已成,不需要这些人了。

就在他旁边的梁州,刺史罗尚当年在平定关中叛乱时认识赵廞,知道他的为人,上书朝廷(当时司马伦主政)预言了他的命运:“赵廞成不了事,很快就会覆灭。”
朝廷任命罗尚去平定益州叛乱,罗尚还没有走到,赵廞就被人杀了,益州被李家兄弟占领了。
赵廞杀了李庠,他在内部也无法服众,内部又起火并,手下因为抢官在他面前大打出手,互相砍杀,被杀的手下又替主子出头,又去报仇,最后赵廞手下得力干将,一天之内全部死光。
李特乘机进攻,完全势如破竹,很快占领成都,赵廞仓皇出逃,半路被手下诛杀,拿着他的人头去领赏了。
李特也直接拿平定赵廞的功劳向朝廷纳了投名状,迎接罗尚军队到达成都,罗尚手下的广汉太守辛冉和李特是老乡,但跟李特没有什么交情,建议罗尚杀了这兄弟二人,消除后患。罗尚考虑到刚立功劳就被诛杀难以服众,也担心激发新一轮的叛乱,不但拒绝了这个建议,还为李家兄弟向朝廷表功。
这会朝廷上的当家人还是司马伦,他最擅长的武器就是大家都升官。

朝廷对罗尚的答复果然如此,一是罗尚兼任益州刺史,封李特为宣威将军,李流为奋武将军,均列侯爵。同时要求其他难民军中有功劳的人员也要上报,朝廷也将会有赏赐。除了赏赐,朝廷还有一个附加条件,所有流民都要回到原籍——他们简单地以为只要四川没有流民,四川就会平静下来。
但是流民如果能在原籍活下去,安土重迁的人怎么会舍得背井离乡?但朝廷是下定了决心要他们回去,还派了御史前来督导。就在这时,李特的大哥李辅也来到四川,告诉李特,不能回去,外面在打仗,回去了只会更糟——外面司马冏已经号召天下讨伐司马伦。
李特已经退回绵竹,就派手下阎式向罗尚行贿并求情,以谷子没有成熟为理由,请求延期到秋天,把种下的庄稼收割了带上口粮回去。罗尚同意了,但是辛冉却将难民平叛的功劳全算在他一个人身上,不再上报,难民无奈,敢怒不敢言。

转眼到了七月,这时候朝廷已经司马冏执政了,但督促难民离开蜀地的命令没有变,罗尚就催促难民动身,偏巧这一年由于雨水多,稻子还没有成熟,李特再次派阎式向罗尚求情,希望延期到冬天。罗尚手下有两派意见,一派以强硬的辛冉为代表,认为这事没有什么可商议的,流民必须离开。另一派以秀才杜弢为代表,认为不可逼迫流民太甚,不但要宽限到冬天,还要宽限到明年。
很不幸,罗尚选择了听取辛冉的,杜弢当即辞职回家,十年后,他成为流民的领袖。
李特的屡次求情让他赢得了难民的普遍尊敬,大量的流民到绵竹投奔他,李特建立营寨收留难民。辛冉大怒,四处张贴告示,宣称李特兄弟是罪人要将他们捉拿归案,李特兄弟把布告撕下,改成要斩杀所有难民的头领,凡是斩杀一个,赏赐一百匹。这一下子就把辛冉推到了难民的对立面,也让难民彻底团结起来,更多的人来投靠李特。

辛冉才不在乎这些,他不但要赶走流民,还要抢走流民的钱财,理由就是当初李特灭了赵廞之后,流民们大肆抢劫肯定得到不少的钱,在辛冉的眼里,这些流民一个个都是小富豪,所以他设立关卡,严格搜查难民的行李,留下一切财物——完全是作死了。
李特在成都的代表阎式看到事情已经不可挽回,就向罗尚告辞。
罗尚这时候竟然悄悄对他说:“你回去告诉李特,我同意延期。”但阎式已经完全看透了他,就像罗尚当年看透赵廞一样,阎式回去告诉李特:“罗尚的话不可相信,他做人没个主意,还被部下所要挟,你做好战斗准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