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少功“化用”过的古代故事
第一则:儿子比母亲老。
说到老子做孙子的事,工作组还是没有听明白。调查了好几天,才摸出一个事情的大致轮廓:有一段时间,一个惊人的消息在马桥暗暗流传,说姓希的其实已经活了一百多岁,吃了西洋长生药丹,所以至今身强体壮满面红光。跟着他来的那个老人,根本不是他爹,而是他的孙子,不服家教,顽劣成性,不肯服食西洋宝丹,才成了现在这一条老丝瓜。有些人听说这事,惊讶之余对姓希的刮目相看,怯怯地上门去打听。希家老头一口乡气更重,没有一句话让人听得清楚。希大杆子也不愿意多谈,碰到追问不舍的人,对方恭维够了,纠缠够了,才勉勉强强地含糊一下,说他也记不得自己到底活过有多久,反正朝中皇帝换了几个,他是见多不怪了。说着,他要老人去睡觉。旁人听得真真切切,他没对老人叫爹,而是叫“狗崽”,完全是差遣晚辈的口气。 (《马桥词典》第22页)
晚辈不吃仙药,结果长得比长辈还老。这样的故事是韩少功读书所得?还是纯粹在知青时期听别人讲的?我猜不到。我能想到的是,这两种可能都指向一个源头:伯山甫的外侄女和她儿子的故事。
雍州有个伯山甫,入华山修炼,潜心修道,服食仙药,却不与世隔绝,经常回乡探亲。来来回回就是两百年,而面色不老。他到同乡家里,每次都忍不住摆谈过去的事情,说人家祖先的善恶功过,好像他亲自见过一样。他还能预知未来之吉凶,每次预测都很准。他见着外侄女年老多病,就给了她点仙药。外侄女当时都八十岁了,服了仙药居然变成了年轻人,面如桃花。后来,汉武帝派人到河东办事。那人忽见城西有一个女子举棍打人。挨打的是个老头,跪在地上不反抗。那人上前探问究竟。女子答道:“这个老头是我的儿子。我舅舅以前给了我一点神药。我就服了下去,还给儿子留了一点。儿子却不听话,硬是不吃。现在倒好,我二百三十岁了,儿子也八十了。你看他老得那个样子,走路还走不赢我。气得我哟,只好打他几棍出气。”(编译自《太平广记》2020版第42页至43页所引《神仙传•伯山甫》)
第二则:悟前生。
很多年以后,据说马桥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认出了自己前世的亲人。我在马桥时就听说过这样一些传闻,回到城市以后说湖南其它地方也有类似的奇事。我不大相信。我的一位民俗学家朋友专门研究过这个题目,还把我拉到他调查过的地方,把他的人证一一指示给我,让他们述说各自的前生我还是觉得没法理解。 当然。这样的故事落在我的熟人身上,更让我惊讶。已经是八十年代了,马桥的一位后生在长乐街的豆腐店里打工,打牌赌钱,差点把短裤都输出去了,日子很艰难,他到熟人家里去,人家一见他就赶紧关门,连连挥手要他走。他饿得两眼冒花,幸好还有好心人——金福酒店的一个女子,才十三岁,叫黑丹子。她乘老板不在的时候,偷偷塞给这个后生几个包子,还有两块钱。这个后生事后向他称兄道弟的一帮人吹嘘:“什么叫魅力?这就是胜哥的魁力!”他叫胜求,是马桥村前支部书记本义的儿子。
在后文的叙述里,黑丹子的身份明确了:她就是本义的妻子铁香转世,也是三婆婆秀芹的妯娌。
这个故事虽然长,其核心还是“悟前生”这个主题,恰好是《太平广记》第387卷和第388卷的主题。其中很多大家都比较熟悉。比如顾非熊的故事。他前世也是顾况的儿子,才17岁就死了,转世投胎又变成了顾况的儿子。他再生七岁的时候,遇到兄长开玩笑打他耳光,就突然说道:我前世是你的兄长,你现在为啥打我耳光?他的话把全家人都吓着了。他这才叙说前生之事,一样都没错。而且,弟弟妹妹的小名他都知道。这样的故事就让人想到羊祜。他三岁的时候,由乳母抱着在外面散步,突然让她去东邻树洞里找金环。乳母照做,果然找到了金环。这件事奇之又奇,不久传到了东邻的耳朵里。东邻一时感概:这是我的儿子啊。我的儿子七岁就堕井而死,生前喜欢摆弄金环,后来不知所踪。你家的小孩知道金环所在,那就是我的儿子转世嘛。
第三则:蛇喜妇人。
山里人还相信,蛇好色。因此捕蛇者总是在木头上描出妇人形象,抹上胭脂,最好还让妇人在上面吐一口唾沫,然后将其插在路边或岭上,过了一夜去看,很可能有蛇缠在木头上一动不动,醉死了一般,捕蛇者就可以从容地把猎物捕人蛇篓。 (《马桥词典》第140页)
“蛇喜妇人”的特点也反映在各类笔记小说里面。
蚺蛇……或以妇人衣投之,则蟠而不起。(《酉阳杂俎》第105页有此记录,而《酉阳杂俎》本身可能引用了《水经注》的记录)
广西左州模邨有岩淋。入岩二十步。即幽暗。中有野龙潜伏。邨妇欲见龙者。则盛饰入岩。唱土歌以动之。龙乃出。蟠邨妇怀中。良久乃去。士人游观。则龙伏不出。(《涌幢小品》第626页)
蚺蛇大能吞鹿,惟喜花草妇人。山中有藤名蚺蛇藤,捕者簪花衣红衣,手藤以往,蛇见辄凝立不动,即以妇人衣蒙其首,以藤缚之。(《五杂组》第172页)
蚺蛇大者,能吞鹿食人。性极淫,取妇人敝袴掷地,以首戴之,俯仰顿撼甚乐。(《岭南杂记》)
琼、雷两州,蚺蛇大如车轮,所过处,腥毒异常,遇者辄死。性淫而畏藤,土人多以妇人裤并藤条置腰间,闻腥气知蛇至,先以妇裤掷去,蛇举头入裤吮嗅不已;然后以藤抛击,蛇便缩伏,凭人捆缚。(《子不语》第326页)
第四则:蛇怕红娘子。
如果在路上遇到毒蛇来袭,山里人还有一十办法,就是大呼“红娘子”三个字。
据说这样一喊,蛇就发呆,人们有足够的时间夺路逃跑。至于为什么要城这三个字而不是别的字,三有何来历?他们语焉不详。 (《马桥词典》第140页)
蛇为什么会怕红娘子?因为红娘子在蛇语里表示同类恐吓的声音?因为红娘子是蛇的某种敌人发出的声音?因为红娘子杀过蛇的祖先?古人也没有答案,只是照实记录而已。
广西人喜食巨蟒,每见之,即诵「红娘子」三字,蟒辄不动,且行且诵,以藤蔓系其首于木,刺杀之。(《邵氏闻见后录》第262页)
蚺蛇大者如柱,常出逐鹿食之。寨兵善捕之,数辈满头插花,趋近蛇,蛇喜花,必注视,渐近俯其首。大呼“红娘子”,蛇益俯其首不动。壮士大刀断其首,众悉奔散,远伺之。有顷,蛇奋迅腾掷,道旁小木尽拔,力竭乃毙,一村饱其肉。其法更奇。然石湖所志,率经亲历,必非无据。(《埋忧集》引《桂海虞衡志》)
第五则:枫人。
种下这两棵树的人已不可考,老班子都语焉不详。称之为枫鬼,据说是很多年前一场山火,坡上的树都烧死了,唯这两棵树安然无恙,连枝叶都不损分毫,让人越看越有目光虚虚的敬畏。关于它们的传说从此就多起来了。有人说,那些树瘤多是人形,一遇狂风大雨,便暗长数尺,见人来了才收缩如旧。马鸣说得更神,说有一次他不经意睡在树下,把斗笠挂在小枫鬼的一枝断杠上,半夜被雷声惊醒,借着电光一看,斗笠已经挂在树头上,咄咄怪事。 (《马桥词典》第63页)
”那些树瘤多是人形,一遇狂风大雨,便暗长数尺“。这些文字出自《岭表录异》:
岭中诸山多枫树。树老多有瘤瘿。忽一夜遇暴雷骤雨,其树赘则暗长三数尺。南人谓之枫人。越巫云,取之雕刻神鬼,异致灵验。
“见人来了才收缩如旧。马鸣说得更神,说有一次他不经意睡在树下,把斗笠挂在小枫鬼的一枝断杠上,半夜被雷声惊醒,借着电光一看,斗笠已经挂在树头上”。这几句也不是韩少功自己编的,而是出自《朝野佥载》:
江东江西山中,多有枫木人,于枫树下生,似人形,长三四尺。夜雷雨,即长与树齐,见人即缩依旧。曾有人合笠于首,明日看,笠子挂在树头上。
第六则:为树画像而臂肿。
马鸣吹嘘他年少时习过丹青。他说他画过这两棵树,但是画过之后,右臂剧痛三日红肿发烧,再也不敢造次。 (《马桥词典》第63页)
大家要是熟悉笔记小说,一看就能看出这个故事的源头,因为画枫树而臂肿的情节过于奇特,让人不禁想起“海神竖柱”的故事。这个故事里的海神自觉貌丑,不想别人给他画像。秦始皇的工人却不管那么多,偷偷用脚画。这样的小动作逃不过海神的眼睛。海神震怒,让石桥沉没,工人就掉进海里淹死了。
始皇于海中作石桥,海神为之竖柱。始皇求与相见,神曰:我形丑,莫图我形,当与帝相见。乃入海四十里,见海神,左右莫动手,工人潜以脚画其状。神怒曰:帝负约,速去。始皇转马还,前脚犹立,后脚随崩,仅得登岸,画者溺死于海,众山之石皆倾注,今犹岌岌东趣。 (《中国神话大词典》转引《水经注》所引《三齐略记》)
至于“貌丑而不能图形”的故事本身,古人另有记录,就是“”鲁班以脚画忖留“的故事。
(渭桥) 旧有忖留神像。此神尝与鲁班语,班令其人出。忖留曰:我貌很丑,卿善图物容,我不能出。班于是拱手与言曰:出头见我。忖留乃出首,班于是以脚画地,忖留觉之,便还没水,故置其像于水,惟背以上立水上。 (《中国神话大词典》引《水经注》)
第七则:舍利也要经过“轮回”。
九袋爷不仅有丐德,还有丐才。河边有一个五莲禅寺,有一颗从普陀山请来的舍利子,香火很旺,几个和尚眼看越长越肥了。但从来没有人从那里讨回过一碗米,怕得罪菩萨,也不敢去那里强取。戴九袋爷不信邪,偏要刷刷这只“碗”。他独身前往,求见住持法师,说是疑心寺里所藏舍利子的真假,想亲眼看一看。和尚没有提防,小心翼翼的从玻璃瓶里取出舍利,放到他手中。他二话不说,一口就将那颗舍利吞下了肚去,气得对方浑身发抖,揪住他的衣襟就打。
“一到你们这儿就特别饿,不吃不行的。”他说。
“打死你这个泼皮!”和尚们急着操棍棒 。
“你们打,你们打,闹得满街的人都来看,看你们几个秃卵丢了舍利子是不是 ?”他及时威胁。
和尚们果然不敢真下手,只是团团围住他,欲哭无泪。
“这样吧,你们给我三十块光洋,我就还舍利子。”
“你怎么还?”
“那你们就不要管了。”
对方不大相信他的话,但也没有别的办法,急急忙忙取来光洋给他。戴世清一一清点,笑纳于怀,然后取出随身带着的巴豆——一种大泻药。
他吃下巴豆,片刻之后鼓着眼睛佛堂后面泻了一大摊,臭气冲天。法师和几个手下人总算从泻物里找到舍利,用清水洗干净,谢天谢地重新置于玻璃瓶。
这个故事精彩无限,我不认为韩少功自己写得出来。稍微一想,我就想起了《坟山坝坝撒花椒》引用过的故事:
洛阳有个僧人得了几粒舍利,贮存在一个琉璃器皿里,白天晚上都点灯焚香于舍利周围。各种檀越前来施舍财物,没有哪天没人施舍。附近有个读书人饥寒交迫,就打起了舍利的主意。他请僧人把舍利倒出来,放到他手里,让他观赏一番。僧人不智,老老实实地照做。舍利刚到他手上,他一下就吞进了肚子里。僧人简直吓得发狂,同时担心这个事让外人知道了。那个读书人见到僧人的样子,就主动说道:“给我点钱,我就吃点药,把舍利弄出来。” 僧人觉得这样挺划算,就给了二十万钱,让后给他吃了一颗万病丸。读书人不久腹泻,秽物全部进入实现准备好的盆和盎里面。僧人也不嫌恶心,就这么把舍利全部捞了出来,洗干净,收藏了起来(《尚书故实》P135)。
韩少功的功劳,不过是把饥寒交迫的读书人变成了乞丐,把万病丸变成了巴豆,把二十万钱变成了三十块光洋。
第八则:水中石。
天子岭的一层层折皱里,藏着一个小村寨,叫岔子弓。去那里要经过一条小溪。水不深,上面有一些岩头可以让人落脚,三步两跳就过去了。岩头通常披挂青苔,卧在水草丛签没有什么特别。我好几次经过那里,去岔子弓刷写毛主席语录或者挑禾种。有一次,同行的人问我,上次过水溪的时候发现什么不同的情况没有。我想了想,说没有。他说,你再想想。我再想了想,还是说没有。他说你记不记得水里面有一块长长的大岩头?我记不起来了,在他的一再提醒下,才依稀有一点印象。上一次过溪,大概在水流中部靠水柳丛那边,好像是有一块长形的岩,我在上面落过脚,还为在上面汲了两口水。也许。同行人笑了。他说那根本不是岩头。上次发大水,几个放牛娃崽在岭上看见,那块长形岩头突然打了一个挺,在溪里搅起一团混水,顺着大水游到下面去了——原来是一个活物。豺猛子。豺猛子就是豺鱼,也叫豺聋子。马桥人说,这种鱼吃鱼,不吃草,性子最凶,有时候也最憨实,让人踩了个把月动也不动。(第174页)
豺鱼漂在水上,让人误作一块石头。这种故事国内外都有。
国内的:
昔人有游东海者,既而风恶,船漂不能制,船随风浪,莫知所之。一日一夜,得至一孤洲,共侣欢然。下石植缆,登洲煮食。食未熟而洲没,在船者斫断其缆,船复漂荡。向者孤洲乃大鱼,怒掉扬鬣,吸波吐浪而去,疾如风云。在洲死者十馀人。 (《西京杂记》)
巨龟在沙屿间,背上生树木如渊岛,尝有商人依其采薪,及作食,龟被灼,热便还海,于是死者数十人。 (《中古汉译佛经叙事研究》第295页提到的《金楼子》)
昔者有一鳖王,游行大海,周旋往来,以为娱乐,时出海边水际而卧。其身广长,边各六十里。而在其上,积时历日,寐息陆地,而不转移。时有贾客,从远方来,遥视见之,谓是可依水边好处高陆之地。五百贾客,车马六畜,有数千头,皆止顿上,炊作饮食,破薪燃火,饲诸牛马骡驴骆驼,行来卧起。 于时鳖王,身遭火烧,欻作扰动,因即移身,驰入大海,游走东西,火害不息。贾人见之,谓地为移,海水流溢。悲哀呼嗟:“今定死矣,当奈之何?” 鳖身苦痛,不能复忍,因没其身,入大水中,溺杀众人,牛马六畜,皆共并命。(《中古汉译佛经叙事研究》第295页提到的西晋竺法护所译《生经》卷四“佛说鳖鱼经第三十五”)
国外的:
舟行海上,一小岛现于眼前,众人抛锚下船。岛上并无系缆桩,众人径以巨桩楔入地下为之。之后,众人开始生火做饭,饭未熟而小岛震动,舟、人、岛俱沉海中。其时盖有渊客行船过,目睹始末,不然何以记其事?此事与海鱼吞舟之事正同,非有外人而不得传其事。其中所谓小岛震动,不过巨鲸不耐火热,抖动身体耳。http://bestiary.ca/beasts/beast282.htm

第九则:大锅。
另一件可疑的旧物,是一口大铁锅,已经有了缺口和长长的裂纹,丢在公家的谷仓后面的林子里没人理会,锅底积满了腐叶和雨水。锅大得骇人,一锅足足可以煮上两箩筐饭,搅饭的勺子至少也要大如把头。没有人说得清:这口锅以前是谁的?为什么需要这么大的锅?锅的主人后来又为什么丢弃了它?如果用这口锅给长工做饭,主人一定是大庄主。如果用这口锅给兵丁做饭,主人一定是不小的将军。这些猜想都足以使我心惊。 (第30页)
作者这回似乎在记实,而非化用笔记小说里的故事。如果他放着笔记小说不用,那就挺遗憾了,因为笔记小说里的故事更吸引人。
周朝时有尹氏一家,为当地豪族,且五代人都不分家,都在一起住,每次吃饭的人有几千之多。即便到了饥馑的年份,他们家吃饭的场面仍然空前绝后。那时候自然不能吃干饭了,米不够,他们就煮稀饭吃。怎么煮呢?摆一排一排的鼎和镬。几千人的稀饭就那里面诞生。饭好之后,大家窸窸窣窣地,啜个不停,声音聚集,响彻数十里。有时候吃完了饭,还会有几十个人消失不见。开始的时候,大家着急得四下搜寻。发生过几次后,大家就不管了,因为那些人总是爬上镬沿,爬进锅底,找锅底的糊饭吃。镬又太深,大家自然找不到他们,他们也听不到大家的呼唤。(《录异传》《杂鬼神志怪》》)
第十则:蚁穴边做梦。
他又说人生就是一梦,人生最要紧的就是梦。睡在蚁穴边可做帝王梦,睡在花丛里可做风流梦,睡在流沙前可做黄金梦,睡在坟墓上可做鬼神梦。他一辈子什么都可少得,就是梦少不得。他一辈子什么都可以不讲究,就是睡的地方不可不讲究。他最可怜世人只活了个醒,没有活个觉,觉醒觉醒么,觉还在前。不会做梦的人等于只活了一半,实在是冤天枉地。(第34页)
在蚂蚁窝旁边做梦,这肯定说的是《南柯太守传》里的故事,别无其他。
第十一则: 草变虫子。
大滂冲的田犯性冷,以前不大生虫子的。照当地人的说法,虫子都是柴油机用出来的,机子一闹,岭上的茅草花就都变成虫子了。 (第135页)
“茅草花变虫子”一出,我们自然会想到腐草为萤、蔬菜化蝶、百合花化蝶。
第十二则:双石磨斗石臼。
他们一到现场无不惊得呆若木鸡,完全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本义的两扇新磨子,正在同茂公家门口的一个石臼大战……
一个石臼敌两扇磨子,上下跳跃,左冲右突,碰撞得一把把金星四泻声震如雷,很快把地上砸出一个又一个深坑,密密麻麻像夯地。在那一刻,似乎远近所有的乌鸦也全飞到这里来了。黑压压地挂满了一棵棵树,哇哇哇地叫。
有两三个力气大一点的汉子上前去制止,找来杠棒隔开恶战的双方,累得满头大汗,还是隔不开。咔哒一声,压着石臼的一条杠棒居然拗断了,石臼愤愤地再次跳起来,疯了一般朝石磨滚去,碾得闲人往两边闪。它们你退我进,我扑你挡,白花花地斗成一团,最后离开了地坪,打到沟边,打过了桥,扭到岭上去了,闹腾得一片茅草哗哗响。人们更为惊讶的是,这几个石头居然都流出一种黄黄的血,留在地上和草叶上。它们在岭上都尸分数块的时候,只有一两块碎石有气无力偶尔勃动挣扎一下,所有石块的断面血涌如泉,汇集成流,从岭上汩汩往下曲折延绵足有半里路,最后黄了整整一个藕塘。
我问了一圈人,没人知道这个故事的出处,也不知道哪个笔记小说提过了,遗憾之至。可喜的是,我发现了一个相关的故事。
唐朝有个人读书人在京城过世,撇下了渭南家中的妻子柳氏和孩子。那个孩子有十一二岁的样子,夏天的晚上突然害怕起来,睡不着觉。挨到三更的时候,突然见着一个白衣老头儿。老头儿牙齿长,都从嘴角冒了出来。他紧紧地盯着那个孩子,而且一步步靠近,十分吓人。过了好一会儿,他来到了床前,看着熟睡的奴婢,然后掐住她的喉咙,也不管她的挣扎声,就撕碎了她的衣服,抓起她就啃,啃得骨头都露了出来。这时候,他又把奴婢举过头顶,开始吸食她五脏六腑里的汁液。那个孩子早已吓得魂飞魄散,这时候又看见老人的嘴,跟簸箕一样大。他再也忍不住了,放声大叫,老人闻声而逝,奴婢变成了白骨。事情过了几个月,也没出过其他怪事。那时候恰好是他父亲的周年祭,母亲柳氏在院子里纳凉。有只胡峰嗡嗡地,绕着柳氏的脑袋转。柳氏不耐烦,拿把扇子扇到了地上,一看,原来是是个核桃。柳氏心中欢喜,捡起来就盘,盘着盘着就出了怪事。核桃越来越大,开头还跟个拳头似的,一会儿变成碗那么大。柳氏惊惧非常,核桃的大小又变得和盘子不相上下,突然爆裂,一分为二,升空而旋转不停,声如蜂鸣。转瞬之间,两半核桃飞向柳氏的头两边,继而相合,把头夹在当中。柳氏之头立刻破碎,核桃飞去无踪。院子里的树上留下了柳氏的牙齿。(《酉阳杂俎》)
这个故事跟“石磨斗石臼”有什么关系?关系不大。硬要说有关系,那就是两个石磨可以变成两半核桃,一个石臼可以看成柳氏的脑袋。
第十三则:丑妇才能过河。
我最初听到这个词是在罗江过渡的时候,碰上发大水,江面比平时宽了几倍。同船有两个面生的女子,大约是远道而来的,一上船就用斗笠遮住了自己的脸,只露出两只眼睛。船家对她们打量了一下,扬扬手要她们下去。两个女子没有办法,下船各自用河泥在脸上抹了两下,抹出一个花脸,相互对视笑得直不起腰,才捂住肚子咯咯咯地上了船。
我对这件事十分惊异:为什么要画出一张鬼脸?
船家说:“十个毛主席也管不了龙六爹发大水。一船人的命,出了事我担待不起呵。”
船上立即有人附和,是的是的,水火无情,还是小心点好。他们说起以前的某月某日,某位女子也是好不和气,害得船翻了,人落到水里,怎么游也到不了岸,硬是碰了鬼。
我后来才知道,“不和气”就是漂亮。这个渡有个特别的规矩,碰到风大水急的时候,不丑的婆娘不可过渡。传说很久以前这里有个丑女,怎么也嫁不出去,最后就在这个渡口投江而亡。从那以后,丑婆娘阴魂不散,只要见到船上有标致女人就要妒忌,就要兴风作浪,屡屡造成船毁人亡的事故。过渡的女人稍有姿色的,只有污了面,才可使一船人免遭灾祸。
可能有人觉得当地真有“丑女才能过河”的传说。我却以为韩少功只是改编了《酉阳杂俎》前集卷十四的记载:
妒妇津。相传言晋泰始中,刘伯玉妻段氏,字光明,性妒忌。伯玉常于妻前诵《洛神赋》,语其妻曰:“娶妇得如此,吾无憾焉。” 明光曰:“君何得以水神善而欲轻我?吾死,何愁不为水神。” 其夜乃自沉而死。死后七日,托梦语伯玉曰:“君本愿神,吾今得为神也。” 伯玉寤而觉之,遂终身不复渡水。有妇人渡此津者,皆坏衣枉妆,然后敢济,不尔风波暴发。丑妇虽妆饬而渡,其神亦不妒也。妇人渡河无风浪者,以为己丑,不致水神怒。丑妇讳之,无不皆自毁形容,以塞嗤笑也。故齐人语曰:“欲求好妇,立在津口。妇立水旁,好丑自彰。”
当然,韩少功可能也看过《朝野佥载》卷六的记载:
并州石艾、寿阳二界有妒女泉,有神庙,泉水沉洁澈千丈。祭者投钱及羊骨,蛟然皆见。俗传妒女者,介之推妹,与兄竞,去泉百里,寒食不许举火,至今犹然。女锦衣红鲜,装束盛服,及有人取山丹、百合经过者,必雷电风雹以震之。
饿死鬼
榛莽中
2020年7月11日~2021年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