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萧旷与织绡娘子的对话”(旧文)
《裴铏传奇》里的萧旷跟甄后聊过之后,又跟织绡娘子聊了起来。因为织绡娘子是洛浦龙君之女,萧旷找的话题也就和龙相关。其中有两则似乎值得一谈。
旷曰:“或谓龙畏铁,有之乎?”
女(织绡娘子)曰:“龙之神化,虽铁石金玉,尽可透达,何独畏铁乎?畏者蛟螭辈也。”
旷又曰:"雷氏子佩丰城剑,至延平津,跃入水,化为龙。有之乎?"
女曰:"妄也。龙,木类,剑乃金。金既克木,而不相生,焉能变化,岂同雀入水为蛤,野鸡入水为蜃哉!但宝剑灵物,金水相生,而入水雷生,自不能沉于泉。信其下搜剑不获,乃妄言为龙。且雷焕只言化去,张司空但言终合,俱不说为龙。任剑之灵异,且人之鼓铸锻炼,非自然之物。是知终不为龙,明矣。"
织绡娘子先说”龙可透达铁石金玉“,“不畏铁”。接着又说“龙,木类,剑乃金。金既克木……” 这就是说"金克木,剑克龙",龙就畏惧剑。如果剑是铁的,龙就畏惧铁剑,畏铁”。织绡娘子的逻辑在哪里呢?
也许后世之人看出了其中的逻辑矛盾,于是仍然相信“龙畏铁”。
先时江中有一蛟,舟行者多为所害。公以铁为鼓及船,使役人乘之,一日夜来往五羊,得蛟斩之,至今蛟骨二段存祠中。盖以铁物治蛟,乃金克木之道,龙性畏铁,蛟亦然,是皆属木,故以金制之。伏波铸铁船沉于合浦,其亦以镇压毒龙而已。(《广东新语》)
海滨多高楼,楼角兽头,每为龙气所掣,置兵器其上亦止。以龙性畏铁,铁辛,为目害故也。 (《广东新语》)
织绡娘子说得明白:畏铁者,”蛟螭辈也“。后世之人编故事也就没什么顾忌了。
“狸猫换太子”的主角“刘娥”用生铁建“长芦寺临江门”,其逻辑依据就是“蛟畏铁”。
章献明肃太后,成都华阳人。少随父下峡至玉泉寺,有长老者善相人,谓其父曰:“君,贵人也。”及见后,则大惊曰:“君之贵以此女也。”又曰:“远方不足留,盍游京师乎?”父以贫为辞,长老者赠以中金百两。后之家至京师,真宗判南衙,因张耆纳后宫中。帝即位,为才人,进宸妃,至正位宫闱,声势动天下。仁宗即位,以太皇太后垂帘听政。玉泉长老者,已居长芦矣。后屡召不至,遣使就问所须,则曰:“道人无所须也。玉泉寺无僧堂,长芦寺无山门,后其念之。”后以本阁服用物下两寺为钱,以建长芦寺临江门,起水中。既成,辄为蛟所坏。后必欲起之,用生铁数万斤叠其下,门乃成。盖蛟畏铁也。(《邵氏闻见录》P13)
梁武帝以铁器筑浮山堰,其依据同样是“蛟畏铁”。
梁筑浮山堰,成而复溃。或言蛟龙能乘风雨破堰。其性恶铁。乃运铁器釜、镬之属数千万斤沉之。(《涌幢小品》P80)
乍一看,织绡娘子说得对,蛟确实畏铁。然而,《涌幢小品》引的是《梁书》。铁沉于堰之后,浮山堰并没有合龙。这就说明蛟不畏铁。
于钟离南起浮山,北抵巉石,依岸以筑土,合脊于中流。十四年,堰将合,淮水漂疾,辄复决溃,众患之。或谓江、淮多有蛟,能乘风雨决坏崖岸,其性恶铁,因是引东西二冶铁器,大则釜鬵,小则鋘锄,数千万斤,沉于堰所。犹不能合,乃伐树为井干,填以巨石,加土其上。
既然龙畏铁、蛟不畏铁,《裴铏传奇》和《涌幢小品》的作者为啥不说出来呢?这就是讲故事不注重逻辑的表现。
《 谈“萧旷与织绡娘子”的对话》理清了织绡娘子的逻辑矛盾,却没提及她语焉不详之处。所以,我想在这篇文章里谈一下。
旷又曰:“龙之嗜燕血,有之乎?”
女曰:“龙之清虚,食饮沆瀣。若食燕血,岂能行藏。盖嗜者乃蛟蜃辈。无信造作,皆梁朝四公诞妄之词尔。”
织绡娘子说食燕的不是龙,而是蛟蜃之类。所谓“蛟蜃食燕”指的是《博物志》的记录,比较常见。
人食燕肉,不可入水,为蛟龙所吞。
她说“梁朝四公诞妄之词”,指的是《梁四公记》的记录。这个记录同样比较常见,钱钟书在《容安馆札记》里引用过,《汉语大词典》也有记录。
杰公曰:‘龙畏蜡,爱美玉及空青,而嗜燕,若遣使通信,可得宝珠。’帝闻大喜……以蜡涂子春等身及衣佩,乃齎烧燕五百枚,入洞穴,至龙宫。守门小蛟闻蜡气,俯伏不敢动。乃以烧燕百事赂之,令其通问,以其上上者献龙女,龙女食之,大嘉。」
然而,织绡娘子和钱钟书都没解释“蛟/龙食燕”的原因,可惜。如果我们把燕解释成凤,说龙与凤斗,以报“凤食龙脑/金翅鸟食龙之仇”,这也说不通,因为我们没法解释“燕为啥是凤”。因此,我们得另辟蹊径。这个蹊径就比较曲折,而且不能直达目的地。也就是说,逻辑与脑补得一起用。
古代的变形故事多种多样,其中就有"雀入水为蛤,雉入水为蜃"。在明朝之前,没人说得清变化的原因。到了明朝,《五杂组》解释了“雉入水为蜃”的原因:
雉入水为蜃。雉本蛇所化,晋武库中雉飞而得蛇蜕是也,则其入水为蜃,亦从其类耳。
也就是说,雉本身就是蛇变的,而蛇和蜃(蛟龙)是同类,那么雉入水变蜃就是复归本形,很正常。《五杂组》的思路不算新颖,却很实用:不局限于某种记录本身,而是寻找相关的材料,以故事解释故事。按这种思路往下走,我们也可以引用相关材料,来解释“蛟/龙食燕”的原因。
既然雀入水为蛤,而蛤是蚌的同类,龙又喜欢斗蚌取珠,龙也可能斗蛤取珠。人要是吃了雀,或者带着雀肉入水,雀大概同样会变成蛤。龙就可能闻到蛤的气味,人也就会和蛤一起,成为龙的食物。如果燕入水也能变成蛤,那“龙食燕肉”就顺理成章了。巧合的是,《淮南子•地形训》没说“雀入水为蛤”,而说的是“燕雀入海化为蛤”。如果后世之人仅仅截取“燕雀”之“燕”,结果就成了”燕入海化为蛤“。这样一来,整个逻辑就通了。龙食燕肉,为蛤珠耳。那蛟为什么喜欢燕肉呢?蛟与龙相类,习相近耳。
问题在于:古人有可能截取“燕雀”之“燕”来编故事吗?请博闻君子教我。
饿死鬼
榛莽中
2020年3月11日~2020年3月13日
dotchin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唾沫杂说 (2人喜欢)
- 印雪轩随笔 (3人喜欢)
- 九眼桥巨龟 (16人喜欢)
- 死不去,活不好,物是人的写照。
- 流注遍身浮肿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