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边缘型人格障碍
查看话题 >分裂与交织
昨天躺在床上没事情做,刷了刷自己的片单,又标记了几部想看的电影。标记到《魅惑》的时候,瞅到第一条短评里写:“一眼就认出这是自杀房间的小哥。”听着耳熟的很,摸过去搜索了一下,嚯我居然还真的看过。刷了下剧照之后才想起来,原来是这部“知名电影”。
说知名是因为在那个年代,男主那几张动图几乎席卷了贴吧。恰好我那个时候的同桌非常痴迷BL文化,强烈推荐我要观摩一下。是那时为了给她交个差,我随意地找了一版连字幕都没配的360P枪版快进着刷完的。除了小哥确实长得帅,其他什么印象都没留下。
但我这个人吧,就是有个毛病,跟强迫症一样,我不允许我自己有看过了又没记住情节的电影,所以深夜反正闲来无事,找了一版配了字幕的360P盗版,又看了一遍。当然我完全没有想到,这部被标记为“同性”、“同志”、“青春”、“成长”的看着就不怎么入流的电影讲的居然是这样一个故事。
看完之后,我端着手机呆滞了很长时间,内心的情绪久久没有办法平复,我已经很久没有看一部电影能看得这么emo了。我印象里上一部让我这么emo的电影是《蓝宇》,我五年前第一次看完的时候也是迟迟没办法回神,有许许多多我搞不明白的思绪在脑子里翻涌,我理不清。所以我坐在电脑面前连着刷了十一遍,终于在第十一遍放完的时候,我拿出日记本开始奋笔疾书,终于把郁结在胸快要喷薄而出的情绪全部都呕了出来。
但这次不一样,这次我很清楚我是怎么了。
在电影开始没多久,看到Dominik去到妈妈的办公楼下对前台小姐脱口而出地说出:“你跟我很熟吗?请叫我‘先生’,谢谢。”的时候,我感觉到我心上的指针突然猛烈地跳了跳,一种熟悉的情绪渐渐从脚底下蔓延开来,到Dominik因为专职司机没有直接来接他而突然歇斯底里地爆发那一刻,我惊觉我已经被完全拖回了那段被我故意忘记的黑暗失重的回忆当中。
我不能明确导演的用意,但我很明确我自己在Dominik身上,在这短短的两个小时里,看到了我过去经历过的所有绝望,煎熬,无措和无援的感受全都排山倒海一样重新席卷而来。以至于在影片结束良久,我还没有脱离出那些情绪,还一直习惯性地像过去一样因为对痛苦太过于恐惧而一直保持着一种僵直的状态。
如果有人对BPD稍许有些了解的话,应该会知道我是什么意思。
我在五年前首次误诊为抑郁症,后多次复诊确诊为边缘性人格障碍并发双相情感障碍与焦虑症。但是其他三种疾病声名在外无需我过多赘述,今天我只浅谈一下BPD。
这一节为一大段掉书袋。
BPD——边缘型人格障碍,一种介于神经官能症和精神病之间模糊地带的疾病,即保有精神病缺乏的现实检验能力,但又有神经官能症中不常见的自我意识解离。严重个体会产生人格解体的症状,失去了对自身行为的现实体验。
也就是说,你很清醒,但你依然感到自己是空虚的、不属于自己的、不真实的甚至是不存在的。
BPD的成因较为主流的说法是:童年成长过程中父母的不当对待——家庭暴力,冷暴力,性侵,长期分离/缺位(多为父亲),两极态度(多为母亲)。
但现在也有更多研究表明,BPD形成是一系列复杂混合因素的最终产品,除了成长过程中的创伤以外,也有可能是先天情绪管理能力缺失,或因生理遗传——基因本身易患此病,或因家庭系统中情绪协同调节失灵使得他们从未拥有过习得情绪管理技巧的机会。
BPD的主要表现根据DSM-5中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分别为:
- 极力回避真实的或想象中被抛弃感
- 不稳定的人际关系
- 不稳定的自我意识与自我形象
- 冲动性行为——消费,滥性,药物滥用,冲动驾驶等
- 重复出现的自伤自杀行为
- 情绪反应造成的不稳定情感表现
- 持续的空虚感
- 不合理的愤怒
- 因压力而出现的偏执,甚至严重的解离症状
上述症状表现到个体通常是由于BPD患者在早年经受过一系列来自家庭的创伤,收到虐待(包含暴力,言语暴力,精神暴力,分离创伤等)之后产生的极端感受,一方面确实能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关爱(比如稳定的物质付出,稳定的生活环境等),可另一方面又在遭受到伤害,处于这种极端情况下的儿童没有能力将二者整合在一起,而是分化出两个意向,继而将这种分裂内化从此形成两个“我”,在后续的成长中这种分裂更会泛化到周围的环境中,将世界两极化。
至此就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个名称的由来——边缘型——一切感受皆在两极的边缘。
所以他们不能够在认知上将“自我”的意识进行整合,在童年成长经历中如果没有得到父母双方的基础互动,那就有可能会出现:我不知道我究竟是谁,我是否是被接纳的,我是否被爱,是否被包容,是否处于安全中,我是否会被抛弃等一系列问题。此外形象的不稳定更为直观,患者通常会有五颜六色的头发或者不同风格的装扮。通常来说,成年后的人会渐渐有一个让自己比较舒服的且能够接受的一个状态,但BPD往往做不到这一点,他们的自我形象和自我价值一样非常容易摇摆。
此外,他们也不能够在认知上将“他人”的行为进行整合,BPD会在关系中反复经历一个:理想化——贬低化的循环。这在本质上是对他人认知上的分裂型防御,因为BPD无法将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看作一个整体。当BPD对他人生气或他人对他们时,他们很难认识到“一个人即使是生气但依然是爱对方的”,BPD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好人或者爱自己的人会做伤害自己的感受的事。因为“理想化的世界”和“贬低化”的世界在他们眼中是完全割裂的,这种分裂过程不仅会改变BPD对某个人的记忆、看法,甚至会继续内化这种“分裂”使一切看上去合理化,即使现实显然与此不符。
最后,表现在情绪上,BPD的感受也是非常极端的。上一秒或许还在天堂上,下一秒就在地狱中。对于BPD来说觉知情绪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情绪太激烈,发生地太快,他们甚至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感受情绪就已经表达出来。所以当BPD喜欢上某一个人时(无论友情或是爱情),他都会强烈地表达出自己所有的感情,而下一秒如果他摆荡到了另一个极端中,由于极端的认知他或许会将所有的“不好的感受”完全归咎于自己或对方。但是由于BPD的究极恐惧——被抛弃,他们有时会迫使自己将现实扭曲,分别表现为:1.彻底将对方贬低化,他们为保护自己免遭这种强烈恐惧的侵蚀,会突然对对方失去任何好感,仇恨对方,忘掉之前一切美好回忆 ,所以可以在对方实施(包括想象中的)抛下自己前先行离开。2.强行将“不好”的面归于“好”的面,即使是在所有人看来都是不能容忍行为都能在这种另类现实中被合理化,以避免分离。
所以回到电影中的Dominik,我几乎每一刻都在与他“感同身受”,因为我也曾和他一样。只是有一点敏感,有一点害羞,只是因为“被保护得太好”,不那么会与人相处。会在感受到微乎其微的“冒犯”(前台小姐姐)的时候跳脚反击,会稀里糊涂做自己本不欲为之(亲吻另一个男生)的事,会因为周围人的评价瞬间迷失自我(相信自己是Gay),会在感到被抛弃时瞬间崩溃(迟到的司机),会有不理智的愤怒(在公交车上打架 ),会突然打扮地完全不想自己,会认为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是不值得的,会不顾常理像突然变了一个人失了智一样全心相信一个人等等等等……
可这些不是作为一个BPD最痛苦的地方。
上述的那么多BPD的看似非常不可理喻的症状都是因为我们永远在两极世界中激荡,可大多数人都会忽略,除了那个被分裂出来的坏的世界,我们的心里永远都还保留着那个好的世界。
所以在Dominik第一次见到Sylvia自伤的时候,他会想办法安抚她逗她开心。
所以他第一次进入自杀房间的时候是那么不设防备,将自己完全打开,带着满怀善意,全心信任着对方,一次次告诉她你不能那么做,你需要生存下去。
所以当Sylvia他们回馈给他满是对世界无能的愤慨和略显卑鄙的恶意的时候他不能分辨,因为在那个善意的世界里他只留下了鲜花和糖果。
所以即使Sylvia以抛弃他为手段威胁他去拿自杀的药,即使是顶着内心最深处的恐惧,他依然告诉Sylvia,你不能放弃你最珍贵的东西。

甚至在他已经完全被拖进了深渊后,只因为听见父亲在房门外动手推了他的母亲,他第一次主动打开房门走了出来,痛苦着跪下请求他们的原谅。
因为即使自我意识混乱,即使世界上的现实都早已扭曲,我们依然不可能完全放弃掉那个“好的世界”。这才是所的痛苦的根源。
有很多人说,Dominik从来都没有想过要自杀,他当然从来都没有真的想过要自杀。我们所有人都没有想过,即使不是BPD,抑郁症患者,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还有那么多饱受精神疾病折磨的患者,我们大部分人都从未想过真的想放弃。即使我们疯狂地尖叫着,歇斯底里着,甚至自我伤害着,那都是因为我们想要摆脱掉那种看似永无止境的痛苦。
而Dominik他不是没有挣扎过,他也怀疑过动摇过,可是在网络和现实地拉扯中,一次次阴差阳错中,被一步步蚕食着,最终引导着走到了他最终的结局。
在Sylvia以“如果你不在约定时间出现,你就再也见不到我”威胁他之后,父亲又终于忍无可忍拔了他的网线,他没有任何解释的机会,只能拿着无良心理医生随随便便开给他的药,抱着满心的不安前往了和Sylvia约定好的地点。可她没有出现。
至此他的自我意识彻底解体。
我本以为导演至少还给我们留下了最后一点仁慈,我以为他给我们看到的最后一段美好的幻象就是电影的结尾。如果是这样的话,这部电影不过是勾起了我从前经历过的压抑和煎熬,我会由衷地认为拍得不错,然后马上去刷两部恐怖片或者科幻片去给自己换换脑子。可是万万没有想到,导演竟然如此残忍,影片的最后2分钟,直接绷断了我脑子里的最后一根神经。
我们都很清楚,外界对于精神疾病患者有许许多多的误解,毕竟我们看上去无病无痛,四肢健全,甚至部分人还思维缜密,逻辑清晰。所以我们得的其实是“中二病”,是“矫情”,是“闲的蛋疼”,是“自己想不通爱钻牛角尖”,是“自己太过懦弱”。即使我们发疯,发怒,发狂,在这些人看来都不过跟猴把戏一样,没有人知道,其实那是我们泣血地呐喊,没有人知道,那其实是我们在声嘶力竭地求救。可这部电影的结尾如此残忍地把我们从未展现过的那一面赤裸裸地揭示出来,一丝不挂地暴露在所有人面前,得到的反馈依然是嗤之以鼻和不屑一顾。好像在跟我说,即使你真的求救了,你以为真的有人会帮你吗?
讽刺的是什么呢?我在看完电影之后想刷刷影评看看,而在这样一部电影下讥笑之声依然不绝于耳。当然,一千个观众嘛。我的感受也只是我答卷上的阅读理解,或许和作者的本意相去甚远。即便如此吧,电影中的许多情节依然有发人深省的意义。
在我漫长的治疗过程中,我很幸运。我的咨询师在面对我的每一刻都是专业的理智的敬业的。我的朋友牺牲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几乎一刻不离地陪伴在我身边,即使她明白她无法真正做到与我“感同身受”,她依然阅读了许多相关文献和指南。我的父母即使终究不理解我,但是在他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依然给予了我他们能给的所有帮助和宽容。
而在我们这群人的生存环境中,有多少人能够有足够的物质支撑与精神支撑能够帮助他们走出疾病的阴霾,迎来痊愈的天光呢?答案显然是非常不乐观的。


他们是否知道有许多疾病的症状是不受我们控制的?
他们是否知道我们无意造成伤害时,我们感受到的痛不欲生更甚于他们百倍?
他们是否知道有许多疾病是没有能力靠自我调节的?我们没有办法“振作起来”不是因为我们不想。
他们是否知道其实他们永远不可能真正地“懂”我们?
他们是否知道我们会痛苦到甚至开始害怕痛苦?
他们是否知道我们能够坚持到今天是因为我们远比他们要坚强?
其实他们当然可以不知道。
我只是希望,在我们努力战胜疾病的时刻,不会再遭受到除了疾病本身带来的痛苦以外的恶意。
最后,是想对所有还在不屈挣扎的朋友们说,请相信自己,请一定要战胜自己,永远不要放弃。
-
ageha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5-04 11:49:35
-
Artemis ay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0-17 11:28:33
-
豆友hVJEstdzZ4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1-26 03:10:08
-
Queenie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05 02:4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