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悟:世界和生命】少有人走的路:爱是解药 by 斯科特·派克
作者是心理学家,所以本文针对的是心理疾病 。
苦的现象: 神经官能症,心理失调
苦的原因:懒惰!!!
苦的解脱:
- 自律(戒律):先苦后甜;承担责任;面对真相;拿得起放得下
- 爱:学会真正爱自己和爱别人
- 找到/更新真正的自我版图 确立世界观/宗教观 (上帝和科学都行,但要具有怀疑和批评精神) 理解和应用潜意识的神秘力量 整合人性(好的坏的)和神性,达到人神合一的境界
支持依据:各种案例;荣格、佛洛依德和其他心理学理论;熵;生物进化论;上帝
归根结底,皈依爱,爱来自宇宙神秘力量,来自上帝(上帝即我),来自潜意识,来自”我“内心。

人生的苦
- 人生是一连串的难题。
- 生活中遇到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痛苦,解决它们,就会带来新的痛苦。
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荣格: “神经官能症,是人生痛苦常见的替代品。” 替代品带来的痛苦,甚至比逃避的痛苦更为强烈。不及时治疗,心灵就会萎缩和退化,心智就永远难以成熟。
- 拖延时间
- 与麻醉药和毒品为伴
- 视而不见, 躲藏在头脑营造的虚幻世界里
苦的因,及少有人走的路
懒惰是原罪。
懒惰是爱的对立面。 懒惰,是人生的一种可怕而消极的力量。 (假如亚当和夏娃去问上帝,使上帝和蛇辩论,犹如展开人类心灵的善恶之争。回避内心的善恶论辩,就产生了许多构成原罪的邪恶行为。)
假如我们聆听内心上帝的声音,就会得到这样的指令:我们需要选择相对艰难的道路。如果要走完这样的道路,我们就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经受更多的痛苦。这当然使我们产生恐惧,从而逃避痛苦—就像亚当和夏娃以及其他祖先一样。就这一方面而言,从古到今,我们人类莫不是懒惰者。
恐惧确与懒惰有关。 抵抗现实的动机,固然源于恐惧,但恐惧的基础却是懒惰。将自我延伸到新的领域,意味着接受新的责任,做出新的承诺,发展新的关系,达到新的层次,经受更大的风险。
人人都有两个自我,一个是病态的,一个是健康的;一个走向生存,一个走向死亡。在每一个人的身体中,都拥有向往神性的本能,都有达到完美境界的欲望;而在每一个人的身体中,同样都有懒惰的原罪。无所不在的熵的力量,试图把我们推回到人类进化的初期—那里有我们的幼年,有母亲的子宫,还有荒凉的原始沼泽。
邪恶,就是为所欲为、横行霸道式的懒惰。
熵的进化与爱的进化,是两种对立的力量。
熵是一种庞大的力量,是人性极恶的体现。 然而在人类进化的巨大框架中,邪恶永远处于弱势地位,它每每伤害一个心灵,就会有更多的正义感被唤醒,更多的心灵获得解放。
苦的解决
爱是自律的动力,自律是爱的行动。
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的重要手段。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它们背后的原动力—爱。
推迟满足感
父母的作用
- 父母懂得自律、自制和自尊,生活井然有序,孩子就会心领神会,并奉之为最高准则。父母的生活混乱不堪、任意妄为,孩子们同样照单全收,并视为不二法门。
- 父母的爱心至关重要,即便家庭生活混乱,倘若有爱存在,照样可以培养出懂得自律的孩子。
- ” 自尊自爱 “直接来源于父母的爱。“我是个有价值的人”,有了这样宝贵的认知,便构成了健全心理的基本前提,也是自律的根基。
- 孩子童年时能得到父母的爱和照顾,长大后内心就会拥有安全感。
直面问题,抓住时机尽早行动
承担责任
责任者Vs受害者心态
尊重事实
更新旧的地图
- 观察世界本身,也要对观察世界的主体(我们自身)进行反省。
- 敢于接受其他制图者———外界的质疑和挑战,由此确定地图是否与事实符合
有选择表达意见和想法
- 永远不要说假话,避免黑色谎言。
- 一般说来,不说出全部真相,基本上就等于说谎;非得保留部分真相,那一定是情非得已,且是出于重大道德因素的考虑
- 不可因个人自私自利的欲望,例如满足权力欲、刻意争取上司的欢心、逃避修订心灵地图的挑战等等,将部分真相隐瞒下来
- 只有在对对方确有好处的情况下,才可有选择地隐瞒部分真相。
- 尽可能忠实地评估对方的需要。这是一种极为复杂的规则,只有以爱为出发点,才能做出恰当的评判和选择。
- 评估他人对事实的需要,在于对方能否借助我们提供的事实,使心灵获得成长。还要记住,在评估别人运用事实使心灵获得成长的能力上,我们通常都是低估而非高估了这种能力。
保持平衡
自律本身仍需要特殊的“约束” 。心智成熟,就须在彼此冲突的需要、目标、责任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要求我们
- 利用机遇,不断自我调整。
- 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就是“放弃”。 ( 人类只有适当放弃自我,才能领略到人生的喜悦。 西方文化 Vs东方智慧) 放下”小我”,放下恐惧 儿童:对父母的依赖感。 少年:觉得自己潜力无限的错觉,以为自己可以拥有绝对的自由的错觉。 中年:觉得自己依然拥有青春的错觉,对异性的吸引力。 老年:舍弃对长生不老的空想,对子女的权威。 生命的最后:放下自己和生命本身。
- 为了放弃,首先必须拥有某种事物。 (联想到《悉达多》)
(联想到史铁生,《我与地坛》,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
关于爱
- 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
- 爱与不爱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在于当事人的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的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爱。
- 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爱,可以使自我和他人感觉到进步。不爱自己的人,绝不可能去爱他人。
- 爱是自我完善,也是帮助他人完善。它意味着持续努力,超越自我界限。
“欲望”未必能够转化成行动,而“意愿”则可成为导致实际行动的强烈欲望。二者的差别,类似于说“今晚我愿意去游泳”和“今晚我要去游泳”的差别。
坠入情网不是真正的爱
其本质与人的“里比多”(性的需求和原动力)有关,或与受基因支配的生物交配本能有关。坠入情网,是人类内在性的需求和外在性的刺激,产生的典型生理和心理的反应,意义在于增加人类生殖机会,促进物种繁衍和生存。或者说,坠入情网是人类基因对于人类理性的征服,使我们心甘情愿地落入婚姻“陷阱”。(《自私的基因》和《进化心理学》又来了)
对婴儿的爱,对宠物的爱,以及对唯命是从的伴侣的爱,多是出自父性或母性本能,这和坠入情网的情形极为类似,无需付出过多的努力。这样的爱,不是意志选择的行为,对于心智的成熟也无助益,所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
依赖不是爱
自我牺牲不是爱 真正的爱,能使自我更为完善。爱,在某种意义上是自私的,最终的追求则是自我完善。当然,自私与否,不是判定爱的标准,惟一的判断标准是:爱———永远追求心智的成熟,除此以外,都不是真正的爱。
“精神贯注”:陶醉在爱的情感里,我们感觉灵魂无限延伸,奔向心爱的对象。我们渴望给对方滋养,我们希望对方成长。被自我界限之外的对象吸引,迫使我们产生冲动,想把激情乃至生命献给对方,心理学家把这样的激情状态,称为“精神贯注”。
真正的爱使我们和宇宙融为一体
对于某种事物长期的爱,使我们生活在精神贯注的境界里,自我界限开始延伸。延伸到一定程度就会归于消失,而我们的心智就会成熟,爱不断释放,自我与世界的区别也越来越模煳,我们与外在世界融为一体。随着坠入情网的彻底终结,我们一次又一次产生狂喜,我们与所爱的对象真正结合。也许它不比坠入情网的激情更加狂热,但它更加稳定和持久,也使我们更为满足和惬意。
真正的爱带来的狂喜延续的时间更为长久,可使我们和宇宙融为一体,这种情形称为“人性和神性的结合”。在神秘主义者看来,宇宙原本浑然一体,我们通常说的恒星、行星、房屋、树、鸟、自我,其实不是独立个体,而是宇宙有机的组成部分。认为眼前事物是孤立个体,这只是一种幻觉,印度教徒和佛教徒将此现象称为“幻化”。和其他神秘主义者一样,他们相信放弃自我界限,才能认知真正的现实。把自己孤立起来,感觉自己是宇宙中独立的个体,就不可能体验到宇宙的和谐统一。
- 恋爱本身不是爱,坠入情网不是爱,但它却是爱伟大而神奇的布局的一部分。
- 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有效的敦促。
- 真正的爱,须以全部身心投入和奉献,需要付出全部的智慧和力量。使爱的对象得到成长,就必须付出足够多的努力(甚至是自我牺牲),不然爱的愿望就会落空。惟有真正投入和奉献,才是实现爱的最有效的方式。
- 真正的爱不是忘乎所以,而是深思熟虑,是奉献全部身心的重大决定。 (喜欢是放肆,而爱是克制!)
- 真正的爱出自自我意愿,只能依靠实际行动来证明。 爱是行动,不是空想,爱是一种客观存在,不是头脑的主观意象。
- 真正的倾听,意味着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它是爱的具体表现形式。
- 从“爱的行动”转向“爱的勇气” 。 心智的成熟(也即爱的实质)需要勇气,也需要冒险。
- 做出承诺,是真正的爱的基石之一。
- 冲突或者批评,是人际关系中特殊的控制权,如果恰当地运用,就可以改进人际关系进程,继而改变所爱的人的一生。假如它遭到滥用,就会产生消极的结果。适当地提出建议,恰当地运用赏罚,适时地提出质疑,果断地予以拒绝,这些都可以有效地中和冲突或批评的副作用。
在“死亡”的指引下,我们会清醒地意识到:人生短暂,爱的时间有限,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和把握。不敢正视死亡,就无法获得人生的真谛,无法理解什么是爱,什么是生活。万物永远处在变化中,死亡是一种正常现象,不肯接受这一事实,我们就永远无法体味生命宏大的意义。
心智的成熟是”意识的进化"
以邪恶为目标的人,总是拒绝观察本相;心智成熟的人,却能深刻地意识到懒惰的存在。自律最重要的意义之一,就是认清我们的责任和决策的能力,我们将这一部分心智称为“意识’。所以,心智的成熟,也可界定为”意识的成长“,或是”意识的进化"。
心理治疗的过程,就是使潜意识层次浮现到意识层次的过程。
最令人满意的假设是:我们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极为亲密的上帝,亲密到他甚至是属于我们自身的部分。要获得神的恩典,我们就必须见到上帝。最接近上帝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心灵。想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就应经常自我反思。上帝与我们的界面,相当于潜意识与意识的界面,简而言之,我们的潜意识就是上帝,我们内心的上帝。我们是上帝的一部分,上帝一直与我们同在,包括现在和未来。
在永不停歇的变化之中,总有一种东西存活在我们脚下,我们只看到花开花落,而生命的树根却岿然不动,万古长青。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暗示出:我们的智慧来自于继承。最近的科学实验,把基因物质同记忆现象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结论证明:我们的基因很可能继承了知识,并在细胞里以核酸遗传密码的形式储存。信息以化学的形式储存,这一观点使人们意识到,人类思维所获取的信息很可能储存在几立方英寸的大脑物质里。换言之,这种极为复杂的模式,能够使人类经验的知识储存在小小的空间里,并且遗传给下一代。
心智成熟的终极目标是人神合一,即个人与上帝应当具有共同的认识和了解。既然潜意识就是上帝,我们不妨这样界定心智成熟的目标:使意识达到上帝的境界,使我们整个人完全成为上帝。 意识的自我与上帝的心智合而为一,意味着我们达到了至高境界,甚至具有与上帝相同的认知。
进化过程与熵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