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它们如此美丽

我知道我总会想起那个夜晚
那个我们在漆黑的山野中向下爬行
在空无一人的大山中寻路的夜晚
那时候,世界孤独的什么都消失了
无论是月亮、星星、风
还是经常出现在人们头顶的蓝色夜空
那是那样一个绵长、缜密又诡谲的黑夜
我从未见过的
可是,那又是那样一个“平静”之夜
巨大的惊异和崇敬占领了我
我的眼睛里,也满是光芒
在那夜所有的黑暗中
我看到了一块块、一片片
大大小小的白与黑、明亮与黑暗的对比
那是大自然在夜间的调色盘
辨认出了一些微微发白发亮的路
那是部分归属于人类、部分归属于鸟兽的路
我也抚摸到了许多块巨大岩石的坚硬和温度
碰触到了脚下每一块泥土和碎石的狡猾和温柔
我的眼睛渐渐地和黑暗长在一起
我的身体也渐渐地和所有经过的树、土粒、石块、落叶长在一起
而当林子中有一阵细细碎碎脚步声响起时
我的心里头则都是鸟儿们的小心翼翼、兔子、松鼠蹦蹦跳跳的隐藏
以及野猪从山坡上冲下时泥沙狂卷一般的豪放
可是那时候,无论如何我都没想过山上可能有豹子🐆
那时候,我也根本不敢设想
自己和山野中的豹子
会有置身于同一个现实世界的可能
直到今天
我知道了这一出乎意料的事实
于是那个夜晚
便拥有了一种
巨大的美丽
(写给豹子,尽管它们并不一定在那里)

上网的时候,猛然看到猫盟(中国猫科动物保护联盟CFCA)用红外摄像机在山西境内的太行山中拍到的华北豹视频,再一搜新闻,发现在河南境内(比如济源)的太行山区也有野生豹子分布了,于是就感到一种特别的惊喜。豹子这种除了老虎之外,位居食物链顶端的大型猫科猛兽,原来也可以在除了动物园之外的地方存在,而且离我们这么近。而一片森林里只要有了豹子的存在,也就意味着这里有着完整的食物链和生态系统,其生物多样性处在一个健康发展的环境之中。
看着视频中的豹子一身闪光的棕黄色皮毛,皮毛上一个个颜色更深的棕褐色小圈圈,我不禁想起了以前在纪录片里看到的非洲花豹,那是一种懂得如何艰难求生的美丽大猫,而看起来它们和我们这里拍摄到的豹子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应该说它们都属于花豹或金钱豹(金钱豹是一种俗称),只是分布的地理区域不同。非洲花豹生活在非洲,而我们的华北豹则零散分布在这些我们有些熟悉的山林里。它们在油松、栎树遍布的针阔叶混合林中悠然地行走、奔跑、觅食、标记领地,同时也在一年又一年地扩大族群,发情、交配,生下一窝窝小豹子。
想想这就是一件充满魔力的事,因为很有可能,偶然一次,你去山里,走过的道路和它们的道路就有了重叠之处,尽管它们的数量还那么少,真正能遇见它们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可是仅仅知道了它们的存在,知道了你并不是作为人类一族孤单地存在于这里,还有许多你未曾见过的美丽生灵与你同在时,(有了华北豹、也会有雕鸮、赤狐、西伯利亚狍、野猪、狗獾、兔这些处于其食物链下游的生物),一切都会变得不一样起来。

而面对豹子我们该做些什么呢?对于猫盟 —— 这个以科学保护中国野生猫科动物为目的的公益环保组织的工作者来说,这种工作可能就是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地持续守护。比如年复一年在山林中寻找豹子的食物残迹、脚印、粪便等痕迹。豹子的踪迹难觅,而这些痕迹却是最传统也是最“亲切”的寻豹法宝。想想那样的场景,当他们步入山林,兴冲冲地又一次发现一堆动物的粪便时,他们便急忙蹲下去,急不可耐地去观察这粪便是什么模样,包含什么东西,比如如果是植食性动物的则可能包含有未消化充分的果皮等;如果是肉食性动物的,则有可能里面夹杂着被捕食者的毛等。这些就是他们的解谜“魔盒”。他们也会把手掌伸到旁边,用自己身体的大小来比感知这粪便的大小,甚至于有些时候,拿起来闻一嗅一嗅,或者干脆用手掰开来,仔细检查。而最主要的还有,把它们带回去,做进一步的生物学方面的高科技分析。
与此同时,他们也通过自己安装在林中小道上的红外摄像机拍摄到的镜头来找豹、看豹,并且通过视频上豹子身上的花纹来辨别出每一只不同的豹子个体。就像他们说的,每一只豹子身上都要不同的花纹,这些花纹就像是它们生成的唯一二维码,而他们这些寻豹者的眼睛,就像是专用的扫码仪。最后,他们再根据这些观察所得到的结果,作规范化的记录、分析,形成一个长期的调查报告,从而推测出豹子的活动范围、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
这些都是他们的日常工作。除此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面对现实,比如尽可能地在人豹产生冲突的时候去处理。最容易遇见的情形就是豹子将山里村民们的放牧的牛群咬伤。有时候,村民们喜欢夜里将牛散养到山里,让它们彻夜不归,而这就很有可能导致这些家牛最终成了豹子的食物。这里面包含着一个并不太复杂的生态学问题。当牛群吃了山里的草时,山里相应地留给兔子、狍子等野生动物的食物就会减少,这就间接影响了处于食物链顶端的豹子的食物来源,于是不可避免地,当散养的牛群又撞入豹子的领地时,就很容易成为豹子的食物。而从人类这一方面来说,牛作为村民特别重要的经济来源,损失一头可能就会对生活造成不小的影响,于是,不可避免的,受损的人们就会比较容易对豹子产生仇恨,甚至于做出对豹子不好的举动。为了尽量避免这一“两害无一利”的事情发生,或者说尽量减少这些悲剧的产生,猫盟的工作者们就一方面去补贴受损的村民,另一方面不断向村民们宣传这种不将牛散养到围栏之外的意识,同时也力求引起当地政府的关注,让政府来主导,自己负责勘察。
这些都是很实际也很用的举措,除此之外,还有种种,比如做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宣传和科普等。而他们做的所有这些,都有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引起公众的关注。至少是让大家知道,曾经广泛存在于自己周围的山野之中,后来几近灭绝,而现依虽然依旧极度濒危、但依靠着自身奇迹般的力量让种群不断扩大延续的华北豹们,并不是那么危险。相反,它们就像它们在神话传说、童话、歌谣、故事里留给我们的印象那样,是集神秘、优雅与野性于一身的美丽动物。而只要我们不害怕它们,不害怕让它们回归到它们本来的世界中去,愿意给它们以时间和空间,它们就会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而在未来的某一天,当我们在某一天与它们偶遇之时,也不用那么恐慌,只需把这当作一次美妙的奇遇。就像那些一辈子居住在大山里,在这一生中很幸运地见过一回豹子的老乡们说的那样:“豹子就像个谦谦君子。你不动它,它就会敬你三分。”而当他们诉说起这次奇遇时,就像是在讲述着一个想一次又一次重回的梦境。

不过,从更理性的层面来说,这种奇幻梦境,无论是现在还是以后都将是仅仅属于极少数人。对猫盟的工作者来说,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就有一个这样吊诡的事实:他们五年、十年地这样守护豹子,不知道摸过、闻过多少豹子的粪便,从镜头里看过多少次豹子的生活场景,走过多少豹子走过的路,甚至是像陪伴一个真正好友一般,十几年“陪伴”了某只豹子一生,直到它消失再也不见。可是他们却从未真正和自己心爱的豹子见过一次面。所以,有什么可怕的呢?豹子,毕竟永远是我们带着“高傲”光环的“隐形”朋友。
这会不会听起来有点悲壮呢,我想也不会的。至少对于人类来说,这是一种极其美丽的期待与守护,并不包含任何渴望占有的私欲,而这或许也就是的对自然的真正之爱。
我想起另一些同样做野生动物保护,在西藏白马雪山上守护滇金丝猴的保护区工作者们,他们是怎样面对滇金丝猴这一同样神奇的精灵物种的。同样,在他们十年的山野调查中,也是一直没有见到滇金丝猴的踪影。后来,即使是在把“家”完全搬到山里、把自己完全置身于山野、像野人一般在山里“苦熬”了三年的专业滇金丝猴调查中,他们也至少有有足足四个月时间,只见猴粪、不见猴踪。而后来,他们终于有幸第一次见到猴子时,却因为太过激动忍不住想追过去,吓得猴子旋风一般倏地就从眼前消失了。
而后来他们发现,要想真正观察猴子,(那时候红外摄像机观测野生动物还没有在国内普及,他们只能完全靠着自己的身体和眼睛),得需要多大的耐心和毅力。

看看其中的一位工作者 —— 肖林,在记录他亲身经历的《守山》一书里所写: “也许老天爷觉得我们可怜,终于给了我们一次连续十二天观测猴子的经历。野外十五天,能紧紧跟着猴群足足看够十二天,这样的机会,三年来仅此一次!
从营地翻过人字垭口,宿营后又走了一整天,就在一个不常见到猴子的地区和猴群狭路相逢了。当然,“狭路相逢”只是个比喻。先听到的是它们的声音,嬉戏玩耍和折断树枝的声音从很深的山谷传来。刚一听到猴群的声音时就要俯身贴地,小心移动,慢慢接近。如此挪动了半个多小时,黑白点出现在视野中了。离猴群还有100米,这个时候,如果和猴群之间没有鸿沟悬崖阻隔,就不敢再往前一步了。我们卸下大包,拿出笔记本,剩下的观测工作全靠望远镜。
幸运的是,这十二天里猴群移动距离不大,猴子也没有在一连串人类可望不可及的悬崖峭壁间移动。我和钟泰每个白天小心翼翼地观察,随它们移动;晚上等它们睡去,才敢做些简单饭食。第二天早上四五点钟就不敢睡了,只要出现一丝光线,滇金丝猴就动起来,我和钟泰也要开始一天的工作。”
而这三年野外追踪观察的日子,更是过着普通城市生活的平常人所无法想象的: “滇金丝猴野外考察,每天最痛恨的不是变化无常的天气和陡峭的悬崖峭壁,而是背上永远死沉的大包。野外寻猴十五天,就要把家背在背上十五天。巨大的体力消耗可以咬牙顶住,但是人的脊柱却不由人的意志做主。我和钟泰经常疼得晚上直不起腰,到了白天依然要背起大包上路。因此,减重就成了第一关注点,我们一笔笔“斤斤计较”着:锅碗瓢盆,再轻也要算5斤;粮食省着点吃,只算10斤;照相机、望远镜和脚架,至少15斤;再加上我俩的换洗衣服,还有手电、本子、笔、洗漱用品、盐巴、茶叶、酥油……这些都是不能去掉的,还有睡袋,任何时候都得背上。如此算下来,我们每人身上都至少四五十斤才能上路。看来看去,能减去的就是帐篷和防潮垫,毕竟这两样东西只关乎舒适,而不像大米和盐巴一样关乎生存,也不像本子和望远镜一样关乎工作。帐篷大约8斤,防潮袋要2斤,10斤的东西,背与不背,就分出了“地狱”和“天堂”。
在野外,我们住的最多的地方是参天大树的下面。只要不远处有水源,就在树下直接铺上塑料布,钻进单薄的睡袋,头枕大地,眼望星空,闭上眼睛就是一夜。半夜,被寒冷冻醒过,被急雨浇醒过,被大风吹醒过。当然,也有美好得难以言说的夜晚。夜里偶尔醒来,疲惫渐去,心神清明,星光下的天与树,甚至空气的味道,都有了另般模样。这样的夜,将人安静抚慰,很快就再次睡去。 夜晚的睡眠质量完全仰赖环境,依靠的是所选的那棵参天大树是否足够茂密,否则就会“夜半惊魂”,被一阵忽来的大雨浇醒,淋成落汤鸡……”

而正是有了这些无可替代的“身体”经验,有了这些把自己完全交付出去和自然融为一体的生命体验,他们才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对大自然不加占有的真正的爱。于是,也有了书中后来记述的对野生动物驯养化这一想法的极力反对: 那个时候,我曾经拍摄到几张很有代表性的照片。其中一张照片取名为“猴鸟”:初春的一棵才长出嫩芽的树上,几十只滇金丝猴像鸟一样扎堆觅食,完全没有了各自家域的概念。在野外,只有同一个家庭的成员才有可能同时出现在同一棵树上,不同的家庭都要栖息在不同的树上。迁徙、觅食、喝水都会全程警惕,家庭之间保持着安全距离。即便是同一家庭,喝水也要按照一定的次序,大公猴优先,然后轮到母猴和小猴,最后才是单身个体。我在野外只看到过一个特例:曾经有一只断臂的大公猴离一个小家庭很近,或许是残疾才让这个小家庭的大公猴对独臂公猴放松了警惕。而眼前这些不同家庭的猴子却挤得紧凑如麻雀,生活空间被人类压缩到毫无规则可言。
护林员喂食的时候要把猴子集中到一起,护林员举着棍子赶,上百只猴子全不在树林中“飞腾”,而是在平地上顺从地用四爪爬行。我拍到了这个场景,给这张照片取名为“牧猴”,心里难过极了:当年让我们几个甘心在丛林中受尽辛劳、付出健康的代价苦苦追寻的高原精灵,什么时候变成了绵羊一般。
这张照片也带给我一个问题:人人歌颂生命,可生命的力量到底来自何处?从滇金丝猴的境遇可以看到,野生动物对外界最主要的需求就是食物,除此之外还有安全、繁殖的需求。而人类因为要满足把它们展示给同类的欲求,强行干预了猴子的生活。对猴群施加的影响,正如一个硬币的两面:没有了生存的压力,也就丧失了生命的力量和魅力。
最让我啼笑皆非的是,一些人看了这张《牧猴》,不仅没有反思,反倒喜悦地惊呼:“这才是生态平衡!这才是人猴和谐共处!”可见,我们人类中的绝大多数都太缺乏野生动物的常识了。如果有一天,人和野生动物“零距离”了,这绝不是生态平衡到了什么了不起的程度,而是动物已经丧失了对外部的天然警觉。无论是对人类还是动物,危险或许不会立即致命,但对危险的麻木却是无可救药的。而不客气地说,动物的这种麻木大多是人类首先挑起的祸端。在那些猴子拦路抢劫做了“土匪”的旅游区,哪个不是人类先投食勾引才造成的?动物后来生出的祸事,正是始于人类的错误引导。”

这些都是最珍贵的经历和经验。即使在日后读起,也会在心中引起震颤。而回归到豹子本身,在野生豹子连种群数量都还十分岌岌可危的今天,想发生如上所述的《牧猴》事件当然不可能。而无论科技如何进步,我们观察、接近豹子的方式会如何多样化,大自然的本身的法则还是不会改变。它所需要我们理解、关爱豹子、关爱野生动物的心也永远不会改变。所以我想起猫盟的创始人说起的他和一只叫做M2的公豹的情谊。他和这只豹子素未谋面、却通过红外摄像机的镜头观察了它十一年,直到它消失不见。在心里,他已经把它当作极熟识、极亲近的老朋友了,虽然对M2来说,并不如此。他说,当M2后来不见时,他心里是挺失落的,那些它经常去的地方,他都不敢再去了。
或许,这就是对为什么要守护它们最好的解答。就像并不需要特别为了什么一样,只因它们是如此美丽。
关于猫盟CFCA,我只是在网上看了一些信息,感到非常感动。需要的可在百度搜索他们。同时推荐《守山 ——我与白马雪山的三十五年》一书。豆瓣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4895737/

(文中图片都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