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届中国科幻银河奖,专访最佳长篇奖得主谢云宁
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
2021年11月19日晚,“阅文杯”第32届中国科幻银河奖颁奖典礼完美落幕,继上一届银河奖最佳长篇小说空缺后,本届银河奖最佳长篇小说奖终于迎来得主——由川籍作家谢云宁所著的《穿越土星环》摘得。
颁奖典礼结束后,谢云宁应邀接受了媒体采访,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记者的视角,一起来了解下身为电子工程师的谢云宁,是如何一步步踏上科幻写作之路的吧。 1
四川观察:创作《穿越土星环》的契机是?
谢:《穿越土星环》是一部古典风格的太空探险题材的小说,也是我一直想要尝试的浪漫又硬核的科幻题材,因为我也是被这种风格的小说所吸引而走上科幻创作道路的。
《穿越土星环》的灵感来源于一则我在2015年偶然听说的新闻——土星探测器卡西尼号最后一次飞掠过土卫二的北极,北极喷泉里有丰富的矿物质,这些矿物质有孕育生命的可能,这触发了我创作《穿越土星环》的想法。
谢:我在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就开始阅读大量科幻文学作品,初中时开始尝试科幻文学写作,但我真正的科幻创作是我在进入川大后,当时我加入了“科幻协会”,创建了《临界点》校刊。
2004年我的处女作《回溯》终于刊发在《科幻世界》2004年第七期,这也鼓励着我毕业后一直坚持科幻创作。我有灵感的时候,早上六点起床开始写小说,早上八点去上班,大概一年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这样创作。(看来早上五点起来写作的坊间传闻是真的啊喂!)
四川观察:电子工程师的身份对创作有何帮助?
谢:仔细想想,我的小说里似乎并没有直接出现与电子行业相关的内容,但小说中出现了我这样一个底层半导体工程师的视角中的宇宙。比如我的上一个长篇《宇宙涟漪中的孩子》里就畅想了宇宙蓝图,形态各异的宇宙天体只是一个个计算机处理器,外星人栖身于更高维的互联网中。
四川观察:如何看待克隆人、人造物种的设想?
谢:我们科幻小说最大的目的是让读者更早的去进行一种思想试验,也就是希望读者去想象当克隆人、人造物种真正出现的时候,我们会有什么样的处境,这是我们科幻小说需要去做的。
四川观察:如何看待科幻与现实的关系?
谢:我认为科幻文学最重要的作用是代替读者提前体验未来的科技冲击。其实我们科幻文学界有一种观点是“未来已经到来,只是尚未普及。”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在文学中看到的很多黑科技也许已经存在了,只是大部分人没有机会去体验真正的未来——即使它实际上也存在着。所以也希望读者通过我的作品能展望到更新奇刺激的未来。
银河奖颁奖词这样评价这本书:
“当我们站在人类的时间线上一次次回望,会发现我们不仅仅跨越了高山、星系和未知之物,更是在突破人类存在本身,而这正是该获奖作品所展现的宏大视野。它用写实的视角贴近想象的边界,用丰富扎实的科技理论和天文知识丰满着故事,反思人生意义,叩问宇宙生命形态,更重要的是也帮助创作者完成对自我的超越。”
本届银河奖最佳长篇小说奖授予《穿越土星环》,也是实至名归。
著名科幻作家王晋康这样评价这部小说:“《穿越土星环》是一部古典风格的太空探索题材科幻小说,作者以奇绝的想象力和饱满的感情谱写了一曲生命之歌。”
著名科幻作家何夕也认为,《穿越土星环》是科幻爱好者非常喜欢的那类作品,里面有天马行空的太空画卷和百转千回的星际梦想,还有最先进的科技手段和最硬核的求生秘笈,是一部精彩至极的太空科幻。
科幻世界副总编辑姚海军认为,《穿越土星环》展现出了科幻小说最为本质的美感以及震撼人心的力量。通过这部新作,谢云宁完成了一次至关重要的自我超越。
目前,《穿越土星环》已成功签约融幻影业,进入影视化开发立项阶段,融创文化将对其进行IP长链运营开发,根据作品特点,选择包括网络剧集以及院线电影等形式的开发方向,同时对IP、内容进行多维度衍生拓展,让这部小说拥有更长久的生命力。
《穿越土星环》内容简介
花花公子路渐离有一个疯狂的星际梦想,他要追赶一颗彗星。没想到他乘坐的宇宙飞船发生意外,他被弹射出舱,在土星环里漫无目的地飘荡。人生的意外接踵而至,众叛亲离、无人救援、生存物资告罄……他成了一颗被人类遗忘的人体小行星。
出乎意料的是,在土星探测器主控A.I.多丽丝的帮助下,原本必死无疑的路渐离以极低的概率活了下来。
为求一线生机,路渐离登陆土卫二,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造基因片段,制成新型鱼苗,在拥有广袤海洋的土卫二上养殖鱼类,勉强生存。与此同时,多丽丝和航天公司正在制订营救方案。路渐离孤军奋战良久,几近生存极限,他能否等到救援飞船的到来?
本文来自: 科幻世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