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笔记「中华货币四千年」
北京市古代钱币展览馆座落在德胜门箭楼下的真武庙里,常设展览有《中华货币四千年》、《流连方寸间——中国古代民俗钱币展》和《德胜门军事城防文化展》。


《中华货币四千年》是这里的核心展览,全面展示了中国货币的发展历史,虽然展品有限,但是整体脉络清晰,对于我这种首次接触钱币知识的小白来说,相当于建立了一个钱币学知识的树干,未来可以在其基础上丰富相关知识。
▶ 【夏、商、西周】中国最早的货币是海贝。 海贝的特点: 1)坚硬耐磨,2)便于携带,3)容易计数。 最早的海贝来自南海,是天然海贝。 天然海贝以“朋”为单位。

当商品交换中天然海贝不够了,聪明的劳动人民想出了很多代用物,这个时候就出现了用兽骨、软石、陶土、玉髓等材料仿制的人工贝(人造货币的雏形)。
【春秋】1963年,山西侯马上马村,出土海贝8枚,骨贝100枚。铜贝1600枚,包金铜贝32枚。
注:陶贝,相当于冥币,一般用于墓葬。
随着青铜铸造业的发展,用金属材料铸造货币出现了。 中国的金属货币产生于商代晚期,最早的金属币是青铜铸造的铜币,它没有文字,背面凸起,铸有一道贝齿,称为“无文铜贝”。这也是人类最早的金属铸币。

铜仿贝-商代晚期和西周时期。 商代铜贝以“寽[lüè]”为单位。 【商】1953年,河南安阳大司空村,出土3枚铜铸贝。 【商代晚期】1971年,山西保德县林遮峪村,出土铜贝109枚(保德铜贝)。
注:中国不是最早使用金银币的国家,但却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金属铸币的国家。
贝币的存在周期——从上古开始到秦朝统一(贝币虽然是在秦朝统一后才被正式废除,但实际上在春秋战国时期基本绝迹)。
▶ 【春秋战国时期】纪地货币四大体系
替代贝币的是青铜铸币。基于地域文化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铸币形态。 中原地区以农耕文化为主,产生了由农具演变出来的空首布(后发展为平首布)。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大城市开始出现,金属铸币得到大量使用,这一时期钱币上出现了文字,因为钱币上铭文主流是纪地性质,故统称为纪地钱币。


燕、齐、赵等地以游猎文化为主,产生了以工具刀演变出来的刀币。



战国中期以后,北方的魏、秦、燕国出现由纺轮演变出的圜币(圆形有孔),最早的半两出自战国.秦。 注:战国秦半两和秦半两是两个概念。

南方的楚国因承袭殷商旧制,使用铜贝,俗称“鬼脸钱”,又叫“蚁鼻钱”。

注:楚国,印子金。切金使用。
这一时期钱币的种类进一步增多,最后形成以南方楚国的楚币、中原地区的布币、东方地区的刀币和西北地区的圜钱四大钱币体系并存的局面,这四大钱币体系堪称先秦钱币的“四大金刚”。
▶ 【秦-隋】计重货币阶段
秦半两钱:统一的钱币形制为圆形方孔,象征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面铸“半两”,既是计重,也是单位。从此,圆形方孔钱成为中国古代钱币的基本形制。
两甾钱:甾同锱,一锱为六铢,二十四铢为一两,两甾即十二铢,也是半两的重量。(铢、甾、两都是计重单位)
Q:秦统一六国的时间很短,怎么做到全国统一的。 A:其实秦统一货币并不是在秦统一六国之后开始的,而是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逐步改制的,每征服一个地方即使用秦制。
Q:为什么统一之后的“秦半两”大小不一? A:(在位时间不长)当时只是统一了货币的形制和单位,但钱币的铸造权和发行权并没有统一,于是各地会根据自己的资源状况去铸币,所以我们今天能看到20克的秦半两,也能看到5、6克的秦半两。
【汉】在秦朝统一货币形制的基础上,汉武帝统一了铸币权并确立了五铢钱的铸造标准。
Q:半两和五铢之间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A:五铢有边。这个边的作用是防止从钱上面盗铜,也起到一个保护文字的作用。
Q:八铢半两和五铢半两? A:半两在这里只是一个名称,不完全是计重单位。
【新汉】王莽的币制改革
【东汉】恢复五铢钱
▶ 【唐-】从唐朝开始,货币不但不再以重量为名称,反而使中国的重量以货币为名称。一两十钱制。
▶
▶▼▼▼▼
钱范
从钱币里看到的历史变迁
从钱币里看到的书法艺术
从钱币里看到的地域文化
当然,还有政治和经济学。以前不明白为什么学政治经济学,从货币战争中居然明白了一点点。
————这是个漫长的过程,有空再继续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