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课20211127,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
【经】八月,葬蔡宣公。
【传】八月丙戌,郑伯以齐人朝王,礼也。
六月提到的“蔡侯考父卒”,诸侯五月而葬,不过缩减时间的也很多。
以齐人朝王,率领齐僖公朝拜周天子。以,率领。齐人,春秋讲到某国人,多数指其国军。郑伯是周朝的卿士,在体系里比齐僖公地位高,所以可以用“以”。
【经】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浮来。
【传】公及莒人盟于浮来,以成纪好也。
【经】螟。
【传】冬,齐侯使来告成三国。公使众仲对曰:「君释三国之图以鸠其民,君之惠也。寡君闻命矣,敢不承受君之明德。」
九月二十五日,隐公与莒国在浮来结盟。隐公二年记载“纪子帛、莒子盟于密”,因此这里鲁莒结盟,称为“成纪好也”,表示与纪国友好。
螟,虫灾,隐公五年也有记载,只隔一年又闹虫灾,日子不太好过。
齐僖公派人来说已经成功使郑、宋、卫三国讲和。隐公让众仲回复来使,对齐僖公的牛逼表示赞同。“君释三国之图”,大哥您搞定这三个国家的谋划。鸠,安也。
“寡君闻命矣”,您的牛逼我已知晓。“敢不承受君之明德”,承您的明德。
其实从地图上看,卫、陈、郑、宋分别是上下左右相邻,均在鲁国的西边。而齐国在鲁国东边,其实并不与上述四国相邻。四国祸乱,对鲁国有利无害,四国结盟,且齐国在后,鲁国反而被夹在中间,非常危险。这是常见的远交近攻、合纵连横。齐僖公不是善茬,鲁国也不傻,这几句说得阴阳怪气,就在于此。
【经】冬十有二月,无骇卒。
【传】无骇卒。羽父请谥与族。公问族于众仲。众仲对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公命以字为展氏。
无骇,鲁孝公曾孙,鲁国司空,所以也称为司空无骇。无骇生前率军灭掉极国,有战功,因此死后赐予“族”,使其开宗为祖。之后他的后代以“展”为姓氏,他的儿子叫展禽,即后来赫赫有名的柳下惠。
“羽父请谥与族”,羽父向隐公请求赐予无骇氏族。氏族二字同义,可互换。隐公问众仲关于“族”的问题。众仲回答:天子建立有德之人为诸侯。“因生以赐姓”,这句历史上有多种解释,“生”可解释为“生平”,亦可解释为“身世”。比如大禹母亲因食薏苡而生之,所以后来以“姒”为姓。但是姓的起源很多都不可考证,只能大概猜测而已。“胙之土而命之氏”,胙,古代宗庙祭祀时所用的肉,引申为赐予。这里的意思是,天子封侯,因其生而命其姓,赐予土地而命其氏。古人有姓有氏(当然,也只有贵族才有),后来姓氏越封越多,逐渐分不清了,才混用。
“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诸侯以其字作为谥号,其后代以其谥号作为姓氏。在“臧僖伯谏”一文中我们也分析过,僖为谥号,臧为僖伯的字,其后代以字为姓,尊称其为臧僖伯。那个年代,有名有姓是一件真的牛逼的事,普通屁民都是狗蛋狗剩,连姓氏都没有。
“官有世功,则有官族”,有功之人,也可以以其官名为姓,比如司马、司徒。“邑亦如之”也有以封地为姓的,如三分晋国的“韩”“赵”“魏”,一开始都是采邑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