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 董桥与园林有关的两篇文字《读园林》+《秋园杂卉小识》
转贴自(http://www.du8.com/readfree/14/06360/4.html)
读园林
中外园林艺术讲究营造"天然图画"。"天然"漫无理则.要靠人的感情去爬梳方可动人;所谓"春见山容,夏见山气,秋见山情,冬见山骨",说是直书四季:之不同也行,说是借景抒情之曲笔也允当。陈从周满腹山水,说园说厂几十年。始终不离一个情字。他说"泪眼问花花不语",痴也;"解释春风无限恨",怨也;故游必有情,然后有兴,钟情山水,知己泉石,其审美与感受之深浅,实与文化修养有关;不能品园则不能游园;不能游园则不能造园!难怪他游园,也得了"亭台虽小情无限,别有缠绵水石问"之句。英国作家VitaSackville-West精园艺,当年在英国广播电台讲园林、在"观察家报"写园林,也说造园不可有法无式,要巧妙追摹一泉、一径、一花、一树之原有神态规律,求得"虽人作,宛白天开"的高妙境界。她和丈夫Harold Nict,lson合力经营的Siss.inghm葛t庭园,后来成了英国名园,其种园法度传遍英国,不少人学他们在苹果树下密种各色玫瑰,绿阴下花影生姿,浓叶单果实摇红,把那些中产阶级绅士淑女迷得醉醺醺!人对花草体贴,花草会长得分外好看。Vita最初学园艺,种了一些樱草花、熏衣草、琉璃苣,也写了题为"花圃"的第一首园林诗,诉说期待花树生长的心情,说是爱花人的花草情愫竟越等越浓了。诗平平,真情倒是流露了不少!
英国人爱花出名。三藩市有一条又长又单调的街道,一年春天,街上一幢房子四周突然百花齐放,藏红花、风信子、黄水仙争妍斗丽,邻居起先以为是新开了殡仪馆,后来才知道是一位英国妇人搬进来住!英国人处处不忘阶级观念,AnneScott-Je。说连造园都有阶级意识在作祟,园艺家写园艺书,也多遮不住心中的身份势利意识。英国贵族学校教出来的学生性情内向、奉公守法之外,几乎都懂点农艺,住校期间养牛耕地,毕业之后还种花白娱。读书人跟花鸟山水田园真有缘分!众清客要贾政给大观园各处题匾额对联,贾政说:"我自幼于花鸟山水题咏上就平平的;如今上了年纪,且案牍劳烦,于这怡情悦性的文章更生疏了。便拟出来,也不免迂腐,反使花柳园亭因而减色,转没意思。"后来宝玉批评一处纸窗木棂的茆堂不如"有风来仪"好,贾政骂他说:"咳!无知的蠢物,你只知朱楼画栋、恶赖富丽为佳,那里知道这清幽气象呢?--终是不读书之过!"贾政这人虚伪得讨厌;试才题对额里说的那些话尽管矫揉造作,到底十足读书人口吻。读书人刻意培养"回归自然"和"归田"的出世情绪,藉此应付人生得意之乐和失意之苦。中国人"笔耕"之说外国也有,Roy campbell诗里写过"write with your spade,and garden with your pen"之旬。古罗马诗人Horace纪元前早为文祈求上天赐他良田、花圃、洌泉、树林;这些构想影响西方历代文化不能算小。中国文人画山水画写耕织诗最是拿手,影响国人心态更不必说了:陈从周到建筑师贝聿铭纽约家中作客,但见楼房向阳的一面用玻璃借进户外之景,"高梧阴翳,杂花可人,若不是远处高楼,正仿佛到了他的家乡苏州,坐在那花厅内了。"
竹影粉墙、小桥流水真的可以颐养性灵。纽约是个混凝土森林:四季不分的塑料植物长年绿得教人发闷;高楼丛中的住客要把头伸出窗外仰望几十层高的狭缝才知道今天是晴是阴。纽约人搬到宽阔青翠的加州,总喜欢对朋友说:"我家园子里种了好多会死的树!"(塑料植物是死不了的,多煞风景!)。纽约人John Lahr 14年前受不了纽约生活紧张,跑到伦敦去"疗养名利野心逼出来的创伤",一眼爱上了伦敦悠闲古雅的情调,住下来不回美国了。今年暮春,他写了一篇谈伦敦生活的小品,文笔平淡之中见出幽思,好得惊人!他住在一幢爱德华时代的红砖老房子里,门前树影婆娑,还有一盏维多利亚风味的街灯,后门外花草蔓生,李树长了李子可摘:"伦敦庭园象征英国人的涵养,拖慢了伦敦人的生活节奏,逼他关怀人间的灿烂景色,不要只顾追求自己的荣华富贵。每次凝望这条深巷,我都想起纽约只合工作,伦敦适宜生活。"可是,林人荟蔚、烟云掩映了的景致不知消磨掉多少伦敦公卿贵戚的壮志!唐代贞观开元之间,大官富商都在洛阳开馆列第,处处园林;到了国事蜩螗,兵荒马乱,池塘竹树、高亭大榭竟都化为灰烬,与唐共灭。李格非在"洛阳名园记"里说园圃的兴废是洛阳盛衰之徵候,感叹公卿大夫"以一己之私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矣,这时,废园、断桥、枯树的景象虽然苍凉,到底也是另一种"天然图画",从中看出万物之无常。
园林多么繁华都靠不住;用画用诗用文写出来的纸上园林反而耐看耐读。司马温公描写独乐园的诗歌传诵一时,其实那座园很小,园中读书堂也小,浇花亭尤小,弄水种竹轩、见山台、钓鱼庵、采药圃等等更远远不如名字那么清幽。独乐园所以为人欣慕,不在于园,而在于诗。饱读纸上园林,可以读出自己胸中的园林,世人真不必多事造园了!
(原栽董桥:《这一代的事》,台北圆神出版社1986年1月版)
--------------------------------------------
秋园杂卉小识
溥心畲南渡前旧作纸本设色双钩折枝册叶两幅虽无署款,却各钤这位旧王孙的朱文闲章:月明满地相思和残山,别有会心,教人牵挂。去年初夏偶在古董肆的大雅得之,匆匆彩色影印寄呈台北溥门弟子江兆申兄鉴定题识。兆中兄随即录了心翁瑞鹧鸪月夜泛舟一阙:雪点芦花起白鸥。片帆一叶画中游。王孙芳草伤心色。散作江南处处秋。天上月。水边楼。露凉云澹挂帘钩。空漾不见山河影。望见山河影更愁。并说这两幅西山溥先生双钩折枝笔意秀劲而灵动,与晚年略有不同,天马为驹,便非凡骨所能影响,因录先生凝碧馀音词一阙以系之;羹墙斯在,识其景仰而已云云。笺纸是江府灵沤馆自制,景印南宋刻经前叶一幅图版,色淡纹细,衬以道劲的墨迹,倍增透逸;即付装池,裱成两画一字立轴。
听大雅古董铺的老先生说,数十年前有一医生年迈移民,让出几筐零零散散的珍玩书画溥儒的残笺零墨也在其中,此老遂检得一批。这两幅双钩花卉既是册叶,想必还有六幅或十幅,不知流落谁家。夫物之聚散,自有定数,无从强求,端视缘分耳。昔年张伯驹从溥雪斋的松风草堂得到柳如是蘼芜砚,次晨有厂肆商人携一砚求售,视之乃钱谦益之玉凤殊砚,即留之,还说夫妇两砚一夜之问竟然合璧,其巧合不次于高凤翰夜梦司马相如来拜、次日得司马相如印也!这样的机缘,当然惹人羡慕。
溥心畲那幅立轴裱好后五六个月,大雅老先生一日自台北归来,竟携下旧王孙四幅双钩折枝册叶,与前得两幅尺寸相同,神采无异,也各钤闲章一枚,但依旧不见署款。画上与木石居一印典出孟子尽心上,说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可能是西山逸士读书京西马鞍山时期写照。吟诗秋叶黄一枚,听启功先生说,溥先生好用小笔写字,曾在北京请笔工制细管纯狼毫笔,既尖且细,管上刻的正是吟诗秋叶黄五字。
册叶至此虽仍残缺,拥得六幅,清福墨缘,大为顺心了,乃驰书再请北京启先生费神题跋。溥先生是启先生曾祖辈远房长辈,又是他的姨表亲,溥先生南渡前彼此自多往来,启先生收到六幅原大彩色影印本之后,即选了三叶在上头题字。第一叶题云:存爵先生近得吾宗老心畲先生双钩写生秋园杂卉小册真迹,喜而见告。谨案心翁昔居萃锦园时,每掇野卉,信笔写生,腕力过人,笔如屈铁,观者无不惊叹。金铸柔荑,人间奇品,心翁亦殊自珍,挚友颂咏,多见当时名辈集中。世事迁流,旧迹都归零落;今登存爵先生秘笈者,无论为园中寄兴,抑属海滋抒怀,其为骚人心迹所托,实有胜于一山一水者。岁暮多感,颇少欢惊,谨书册后,既幸:斯图得所归,复惜心翁遗墨无从收拾也。甲戌岁暮启功谨识,时年八十又二。还:有两叶则录启先生拟沈石田、文衡LU诸人唱和落花诗卷之四首,切合溥先生笔底芳菲。
秋园杂卉这个画题更是婉丽清幽;启先生读画会意,难免缅想当年萃锦园的一草一木之风华蕴藉,油然动此灵机。萃锦园是清代恭忠亲王奕沂的府第,曾为嗣王典给西洋教会..溥儒与教会涉讼,终于归还后半花园部分,即迁人定居。这座王府曲廊亭榭,花木扶疏,静农先生说触目却有些古老荒凉。杂卉闲章中那枚半潭秋水一房山,自是写实之句。厅前一架藤罗长了两百多年,还见生意;院内两株西府海棠也有二百)Lt.多岁,阅遍沧桑。启先生说,每年萃锦园中海棠开花时节,溥先生必请来京中文人墨客赏花赋诗。萧闲如此,真是尽得风流了!
旧王孙一生情系古典,醉心纤秀灵奇的艺术,笔下故国山水固然都在小处着墨,字幅也尽见小联小诗小笺之功夫,直似乾隆盛世文房珍玩那样雕琢出来的气韵,发人幽思。雕琢毕竟是手工,气韵才是神魄;手二[易办,神魄则非得胸中性灵供养不可。听说乾隆皇帝当初爱南亚一带印度巴基斯坦玉工水磨玉器,大贬苏州专诸巷里那些雕玉高手,说他们竟夸新样而不知其俗。后来专诸师傅揣摩皇帝品味,借唐诗意境雕玉,甚至仿三代器物做出古朴温润的玉器,乾隆果然连连赞美。巡抚王宣望献一支真珠镶饰玉如意,华丽夺目,皇帝却嫌俗气,反而喜欢词臣钱陈群所进根雕如意,说它雅,批日:文而有理,把玩良怡溥心畲教学生绘画常说要空灵,有一次还对启功先生说:高皇子孙的笔墨没有不空灵的。启先生几乎要笑出来。此语大有寄托,虽如烟雨之中多少楼台,迷迷蒙蒙,细看则依稀辨认得出是南朝四百八十寺!溥心老教画每问:你作诗了没有?那也是要以诗之意境去浇灌学生的心田,再以诗之格律去磨练学生寻行数墨之雕工。至于说溥先生作品多喜临摹古画,或许正是他不爱竟夸新样的乾隆心态了。清朝覆亡,芳草萋萋,伤心王孙别有怀抱,眼前温山软水说什么都抹不掉空潆的旧时幽影,情何以堪!蜀国至今思望帝,春时不忍见花开;溥先生画过一幅杜鹃瓶插,赋诗咏叹,并渭昔游西湖九溪,涧边采杜鹃花,盈檐而归,插瓶对写数枝,渡海置书卷中,庚子二月偶曝书见之,重写此幅,盖不胜惆怅云云。
这样缠绵的文化乡愁,从这位学者文人的诗笔画笔之中不断流露出来,到死不悔。浊世苟活,满目是陌生的声声色色,只有让岁月倒流,方可求得神魄之净化。到了台湾,溥心畲用秋园杂卉笔法所绘花花草草,也无不提升到寂寞的怀古层次之上::变叶木图并赋说知白守黑,善变奚为;水直花图轴咏直花隐于众草,类君子之有德;水仙图里更怀念宋赵王孙子固之独抱峻节,画水仙以寄意;甚至描绘人人竞赏之蝴蝶兰,心中牵挂者却是深谷中之幽兰!今日重开满园树,卷帘不见旧宫人。正是他说的。
秋园杂卉所画尽是野生枝叶,除竹枝外馀皆不识,只见勾绰纵掣,甚为细腻,同时又显得萧散闲逸,磊磊落落。双钩既精,每张画都淡色敷染,意态飞动,如梦如真,但灵秀的气韵却始终遮盖不住寂寥之情和孤傲之心,纷纷散作传统文人绝尘之想。这样的士人家风虽说不再入时,毕竟负起了供奉绵绵文化历史的使命,腾空与补衲之间,总是强作几分固执、些微矜持、一点不忍!以艺事论,溥心畲正是伴着青灯古佛守望故国明月的老僧。当年京西石景山后面的戒坛寺是和尚受戒之庙,古木参天,景致崇深,光绪十七年恭亲王出资重修,辟为避暑修养之地,溥先生年轻时两度住进寺内读书学画,前后十年。黄秋岳《花随人圣禽摭忆》中说:"师曾以癸刻病殁金陵,自后十年问画家派则分歧,诸子亦风流云散,惟溥心畲自戒坛归城中,出手惊人,俨然马夏。足见古寺瓣香之拈不曾消亡,从湘僧海印法师永光游更大有影响,溥氏在冰纨蚕素问果然掇拾了不少自成庙堂的禅境,一角半边皆是无声之诗。
旧王孙的画本来就少有波澜之气势而不乏澹泊之神韵,断非一个幽字了得。说他没有时代气息未免失当;实则古今文人士夫对所处环境多存批判心态,时事扦格之际,有人回归传统,标举士气逸品。寄情古淡清醇的山水花鸟竹木;有人剪断历史,直奔未来世界,想像脱去形似的线条圆圈方块;此中心理,无非要与处身之时代抗衡,不甘囿于眼前藩篱。溥心畲自然属于前者。兆申兄记他论书画的训诲说:书画都有时代风气,要打破这种时代的束缚很难;书家中只有一个赵孟頫,他的小行书直可超过两宋,直入晋唐。画家中只有一个唐伯虎,他的画可以超元入宋。溥儒游艺之间追摹的是超今入古,此处又一明证。可是他一生谈诗谈书谈做人而不甚谈画,画艺也未曾从师,通古之余,反而容易啮茧而出,自成面貌,仿佛游子还乡而不忘修葺故园,点缀新意。溥心畲的乡愁于是不落俗套,还家出家自得蹊径,下笔凄艳之中抱持清刚之气,讵非天授。
岁月久迁,人事倥偬,秋园杂卉几经离乱,竟于港台两地凑得六叶,留住几分王孙伤心之色,或亦天意,即并肩先生及兆申兄之墨宝再付装池,改裱册叶,奉为几案之珍。
浙江文艺出版社《董桥散文》一册,承江迅兄拨冗初选,斟之酌之,至感荣宠。虽皆十数年间旧作,荆棘荒芜,无从芟荑,惟昔日苦心,至今难忘。去岁收得溥心畲小品数事,闲中谛观,予文章书画之道若有所悟,因作小识以自匡励。是为代序。
1995年5月9日夜予香港
(原戴董桥:《董轿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4月版)
读园林
中外园林艺术讲究营造"天然图画"。"天然"漫无理则.要靠人的感情去爬梳方可动人;所谓"春见山容,夏见山气,秋见山情,冬见山骨",说是直书四季:之不同也行,说是借景抒情之曲笔也允当。陈从周满腹山水,说园说厂几十年。始终不离一个情字。他说"泪眼问花花不语",痴也;"解释春风无限恨",怨也;故游必有情,然后有兴,钟情山水,知己泉石,其审美与感受之深浅,实与文化修养有关;不能品园则不能游园;不能游园则不能造园!难怪他游园,也得了"亭台虽小情无限,别有缠绵水石问"之句。英国作家VitaSackville-West精园艺,当年在英国广播电台讲园林、在"观察家报"写园林,也说造园不可有法无式,要巧妙追摹一泉、一径、一花、一树之原有神态规律,求得"虽人作,宛白天开"的高妙境界。她和丈夫Harold Nict,lson合力经营的Siss.inghm葛t庭园,后来成了英国名园,其种园法度传遍英国,不少人学他们在苹果树下密种各色玫瑰,绿阴下花影生姿,浓叶单果实摇红,把那些中产阶级绅士淑女迷得醉醺醺!人对花草体贴,花草会长得分外好看。Vita最初学园艺,种了一些樱草花、熏衣草、琉璃苣,也写了题为"花圃"的第一首园林诗,诉说期待花树生长的心情,说是爱花人的花草情愫竟越等越浓了。诗平平,真情倒是流露了不少!
英国人爱花出名。三藩市有一条又长又单调的街道,一年春天,街上一幢房子四周突然百花齐放,藏红花、风信子、黄水仙争妍斗丽,邻居起先以为是新开了殡仪馆,后来才知道是一位英国妇人搬进来住!英国人处处不忘阶级观念,AnneScott-Je。说连造园都有阶级意识在作祟,园艺家写园艺书,也多遮不住心中的身份势利意识。英国贵族学校教出来的学生性情内向、奉公守法之外,几乎都懂点农艺,住校期间养牛耕地,毕业之后还种花白娱。读书人跟花鸟山水田园真有缘分!众清客要贾政给大观园各处题匾额对联,贾政说:"我自幼于花鸟山水题咏上就平平的;如今上了年纪,且案牍劳烦,于这怡情悦性的文章更生疏了。便拟出来,也不免迂腐,反使花柳园亭因而减色,转没意思。"后来宝玉批评一处纸窗木棂的茆堂不如"有风来仪"好,贾政骂他说:"咳!无知的蠢物,你只知朱楼画栋、恶赖富丽为佳,那里知道这清幽气象呢?--终是不读书之过!"贾政这人虚伪得讨厌;试才题对额里说的那些话尽管矫揉造作,到底十足读书人口吻。读书人刻意培养"回归自然"和"归田"的出世情绪,藉此应付人生得意之乐和失意之苦。中国人"笔耕"之说外国也有,Roy campbell诗里写过"write with your spade,and garden with your pen"之旬。古罗马诗人Horace纪元前早为文祈求上天赐他良田、花圃、洌泉、树林;这些构想影响西方历代文化不能算小。中国文人画山水画写耕织诗最是拿手,影响国人心态更不必说了:陈从周到建筑师贝聿铭纽约家中作客,但见楼房向阳的一面用玻璃借进户外之景,"高梧阴翳,杂花可人,若不是远处高楼,正仿佛到了他的家乡苏州,坐在那花厅内了。"
竹影粉墙、小桥流水真的可以颐养性灵。纽约是个混凝土森林:四季不分的塑料植物长年绿得教人发闷;高楼丛中的住客要把头伸出窗外仰望几十层高的狭缝才知道今天是晴是阴。纽约人搬到宽阔青翠的加州,总喜欢对朋友说:"我家园子里种了好多会死的树!"(塑料植物是死不了的,多煞风景!)。纽约人John Lahr 14年前受不了纽约生活紧张,跑到伦敦去"疗养名利野心逼出来的创伤",一眼爱上了伦敦悠闲古雅的情调,住下来不回美国了。今年暮春,他写了一篇谈伦敦生活的小品,文笔平淡之中见出幽思,好得惊人!他住在一幢爱德华时代的红砖老房子里,门前树影婆娑,还有一盏维多利亚风味的街灯,后门外花草蔓生,李树长了李子可摘:"伦敦庭园象征英国人的涵养,拖慢了伦敦人的生活节奏,逼他关怀人间的灿烂景色,不要只顾追求自己的荣华富贵。每次凝望这条深巷,我都想起纽约只合工作,伦敦适宜生活。"可是,林人荟蔚、烟云掩映了的景致不知消磨掉多少伦敦公卿贵戚的壮志!唐代贞观开元之间,大官富商都在洛阳开馆列第,处处园林;到了国事蜩螗,兵荒马乱,池塘竹树、高亭大榭竟都化为灰烬,与唐共灭。李格非在"洛阳名园记"里说园圃的兴废是洛阳盛衰之徵候,感叹公卿大夫"以一己之私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矣,这时,废园、断桥、枯树的景象虽然苍凉,到底也是另一种"天然图画",从中看出万物之无常。
园林多么繁华都靠不住;用画用诗用文写出来的纸上园林反而耐看耐读。司马温公描写独乐园的诗歌传诵一时,其实那座园很小,园中读书堂也小,浇花亭尤小,弄水种竹轩、见山台、钓鱼庵、采药圃等等更远远不如名字那么清幽。独乐园所以为人欣慕,不在于园,而在于诗。饱读纸上园林,可以读出自己胸中的园林,世人真不必多事造园了!
(原栽董桥:《这一代的事》,台北圆神出版社1986年1月版)
--------------------------------------------
秋园杂卉小识
溥心畲南渡前旧作纸本设色双钩折枝册叶两幅虽无署款,却各钤这位旧王孙的朱文闲章:月明满地相思和残山,别有会心,教人牵挂。去年初夏偶在古董肆的大雅得之,匆匆彩色影印寄呈台北溥门弟子江兆申兄鉴定题识。兆中兄随即录了心翁瑞鹧鸪月夜泛舟一阙:雪点芦花起白鸥。片帆一叶画中游。王孙芳草伤心色。散作江南处处秋。天上月。水边楼。露凉云澹挂帘钩。空漾不见山河影。望见山河影更愁。并说这两幅西山溥先生双钩折枝笔意秀劲而灵动,与晚年略有不同,天马为驹,便非凡骨所能影响,因录先生凝碧馀音词一阙以系之;羹墙斯在,识其景仰而已云云。笺纸是江府灵沤馆自制,景印南宋刻经前叶一幅图版,色淡纹细,衬以道劲的墨迹,倍增透逸;即付装池,裱成两画一字立轴。
听大雅古董铺的老先生说,数十年前有一医生年迈移民,让出几筐零零散散的珍玩书画溥儒的残笺零墨也在其中,此老遂检得一批。这两幅双钩花卉既是册叶,想必还有六幅或十幅,不知流落谁家。夫物之聚散,自有定数,无从强求,端视缘分耳。昔年张伯驹从溥雪斋的松风草堂得到柳如是蘼芜砚,次晨有厂肆商人携一砚求售,视之乃钱谦益之玉凤殊砚,即留之,还说夫妇两砚一夜之问竟然合璧,其巧合不次于高凤翰夜梦司马相如来拜、次日得司马相如印也!这样的机缘,当然惹人羡慕。
溥心畲那幅立轴裱好后五六个月,大雅老先生一日自台北归来,竟携下旧王孙四幅双钩折枝册叶,与前得两幅尺寸相同,神采无异,也各钤闲章一枚,但依旧不见署款。画上与木石居一印典出孟子尽心上,说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可能是西山逸士读书京西马鞍山时期写照。吟诗秋叶黄一枚,听启功先生说,溥先生好用小笔写字,曾在北京请笔工制细管纯狼毫笔,既尖且细,管上刻的正是吟诗秋叶黄五字。
册叶至此虽仍残缺,拥得六幅,清福墨缘,大为顺心了,乃驰书再请北京启先生费神题跋。溥先生是启先生曾祖辈远房长辈,又是他的姨表亲,溥先生南渡前彼此自多往来,启先生收到六幅原大彩色影印本之后,即选了三叶在上头题字。第一叶题云:存爵先生近得吾宗老心畲先生双钩写生秋园杂卉小册真迹,喜而见告。谨案心翁昔居萃锦园时,每掇野卉,信笔写生,腕力过人,笔如屈铁,观者无不惊叹。金铸柔荑,人间奇品,心翁亦殊自珍,挚友颂咏,多见当时名辈集中。世事迁流,旧迹都归零落;今登存爵先生秘笈者,无论为园中寄兴,抑属海滋抒怀,其为骚人心迹所托,实有胜于一山一水者。岁暮多感,颇少欢惊,谨书册后,既幸:斯图得所归,复惜心翁遗墨无从收拾也。甲戌岁暮启功谨识,时年八十又二。还:有两叶则录启先生拟沈石田、文衡LU诸人唱和落花诗卷之四首,切合溥先生笔底芳菲。
秋园杂卉这个画题更是婉丽清幽;启先生读画会意,难免缅想当年萃锦园的一草一木之风华蕴藉,油然动此灵机。萃锦园是清代恭忠亲王奕沂的府第,曾为嗣王典给西洋教会..溥儒与教会涉讼,终于归还后半花园部分,即迁人定居。这座王府曲廊亭榭,花木扶疏,静农先生说触目却有些古老荒凉。杂卉闲章中那枚半潭秋水一房山,自是写实之句。厅前一架藤罗长了两百多年,还见生意;院内两株西府海棠也有二百)Lt.多岁,阅遍沧桑。启先生说,每年萃锦园中海棠开花时节,溥先生必请来京中文人墨客赏花赋诗。萧闲如此,真是尽得风流了!
旧王孙一生情系古典,醉心纤秀灵奇的艺术,笔下故国山水固然都在小处着墨,字幅也尽见小联小诗小笺之功夫,直似乾隆盛世文房珍玩那样雕琢出来的气韵,发人幽思。雕琢毕竟是手工,气韵才是神魄;手二[易办,神魄则非得胸中性灵供养不可。听说乾隆皇帝当初爱南亚一带印度巴基斯坦玉工水磨玉器,大贬苏州专诸巷里那些雕玉高手,说他们竟夸新样而不知其俗。后来专诸师傅揣摩皇帝品味,借唐诗意境雕玉,甚至仿三代器物做出古朴温润的玉器,乾隆果然连连赞美。巡抚王宣望献一支真珠镶饰玉如意,华丽夺目,皇帝却嫌俗气,反而喜欢词臣钱陈群所进根雕如意,说它雅,批日:文而有理,把玩良怡溥心畲教学生绘画常说要空灵,有一次还对启功先生说:高皇子孙的笔墨没有不空灵的。启先生几乎要笑出来。此语大有寄托,虽如烟雨之中多少楼台,迷迷蒙蒙,细看则依稀辨认得出是南朝四百八十寺!溥心老教画每问:你作诗了没有?那也是要以诗之意境去浇灌学生的心田,再以诗之格律去磨练学生寻行数墨之雕工。至于说溥先生作品多喜临摹古画,或许正是他不爱竟夸新样的乾隆心态了。清朝覆亡,芳草萋萋,伤心王孙别有怀抱,眼前温山软水说什么都抹不掉空潆的旧时幽影,情何以堪!蜀国至今思望帝,春时不忍见花开;溥先生画过一幅杜鹃瓶插,赋诗咏叹,并渭昔游西湖九溪,涧边采杜鹃花,盈檐而归,插瓶对写数枝,渡海置书卷中,庚子二月偶曝书见之,重写此幅,盖不胜惆怅云云。
这样缠绵的文化乡愁,从这位学者文人的诗笔画笔之中不断流露出来,到死不悔。浊世苟活,满目是陌生的声声色色,只有让岁月倒流,方可求得神魄之净化。到了台湾,溥心畲用秋园杂卉笔法所绘花花草草,也无不提升到寂寞的怀古层次之上::变叶木图并赋说知白守黑,善变奚为;水直花图轴咏直花隐于众草,类君子之有德;水仙图里更怀念宋赵王孙子固之独抱峻节,画水仙以寄意;甚至描绘人人竞赏之蝴蝶兰,心中牵挂者却是深谷中之幽兰!今日重开满园树,卷帘不见旧宫人。正是他说的。
秋园杂卉所画尽是野生枝叶,除竹枝外馀皆不识,只见勾绰纵掣,甚为细腻,同时又显得萧散闲逸,磊磊落落。双钩既精,每张画都淡色敷染,意态飞动,如梦如真,但灵秀的气韵却始终遮盖不住寂寥之情和孤傲之心,纷纷散作传统文人绝尘之想。这样的士人家风虽说不再入时,毕竟负起了供奉绵绵文化历史的使命,腾空与补衲之间,总是强作几分固执、些微矜持、一点不忍!以艺事论,溥心畲正是伴着青灯古佛守望故国明月的老僧。当年京西石景山后面的戒坛寺是和尚受戒之庙,古木参天,景致崇深,光绪十七年恭亲王出资重修,辟为避暑修养之地,溥先生年轻时两度住进寺内读书学画,前后十年。黄秋岳《花随人圣禽摭忆》中说:"师曾以癸刻病殁金陵,自后十年问画家派则分歧,诸子亦风流云散,惟溥心畲自戒坛归城中,出手惊人,俨然马夏。足见古寺瓣香之拈不曾消亡,从湘僧海印法师永光游更大有影响,溥氏在冰纨蚕素问果然掇拾了不少自成庙堂的禅境,一角半边皆是无声之诗。
旧王孙的画本来就少有波澜之气势而不乏澹泊之神韵,断非一个幽字了得。说他没有时代气息未免失当;实则古今文人士夫对所处环境多存批判心态,时事扦格之际,有人回归传统,标举士气逸品。寄情古淡清醇的山水花鸟竹木;有人剪断历史,直奔未来世界,想像脱去形似的线条圆圈方块;此中心理,无非要与处身之时代抗衡,不甘囿于眼前藩篱。溥心畲自然属于前者。兆申兄记他论书画的训诲说:书画都有时代风气,要打破这种时代的束缚很难;书家中只有一个赵孟頫,他的小行书直可超过两宋,直入晋唐。画家中只有一个唐伯虎,他的画可以超元入宋。溥儒游艺之间追摹的是超今入古,此处又一明证。可是他一生谈诗谈书谈做人而不甚谈画,画艺也未曾从师,通古之余,反而容易啮茧而出,自成面貌,仿佛游子还乡而不忘修葺故园,点缀新意。溥心畲的乡愁于是不落俗套,还家出家自得蹊径,下笔凄艳之中抱持清刚之气,讵非天授。
岁月久迁,人事倥偬,秋园杂卉几经离乱,竟于港台两地凑得六叶,留住几分王孙伤心之色,或亦天意,即并肩先生及兆申兄之墨宝再付装池,改裱册叶,奉为几案之珍。
浙江文艺出版社《董桥散文》一册,承江迅兄拨冗初选,斟之酌之,至感荣宠。虽皆十数年间旧作,荆棘荒芜,无从芟荑,惟昔日苦心,至今难忘。去岁收得溥心畲小品数事,闲中谛观,予文章书画之道若有所悟,因作小识以自匡励。是为代序。
1995年5月9日夜予香港
(原戴董桥:《董轿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4月版)
qingfan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在这些时刻理解北京的园林 (40人喜欢)
- 结构形式驱动的空间 (1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