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店300家,海底捞向最初使它成功的6个关键因素回归
海底捞最近2周,持续成为热点新闻。
11月5日,海底捞发布公告表示,将于2021年12月31日前逐步关停300家左右经营未达预期门店,其中部分门店将暂时休整、择机重开,休整周期最长不超过两年。
5日晚上,海底捞也通过官方微博发布了“致关心海底捞的朋友”的一封信,表示部分门店经营未达预期主要源于2019年开始的快速扩张策略。信中提及了因快速扩张造成经营未达预期的几个原因:部分新开门店选址不合理、内部组织架构变革让各级管理人员“无法理解且疲于奔命”、优秀店经理数量不足、过度相信“连住利益”的KPI指标,以及企业文化建设不足。这也是此次启动停业整合行动后所要解决的问题。

这一消息,立即冲上了热搜,排名第一。
立即有朋友,媒体人问,海底捞出了什么大问题?还能捞多久?还能捞多久?
先从公告看。
海底捞公告,展现出一个大企业应该有的风范,敢于承认错误,不藏着掖着,对股东负责,对社会公众负责,特别重要的是,对员工负责,关300家店,不裁1人。300多家店,每家店120多人,应该涉及到3万名员工,展示出了大企业应该有的担当。这也解开了很多人常常问我的一个问题的答案,“海底捞的员工为什么工作那么辛苦,还能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微笑?海底捞为什么员工流失率那么底?”
因为海底捞是一个对员工负责人,让员工没有后顾之忧,有归属感的企业。
接着,公告寻找原因,为什么关店?共有4条:
1、 部分门店选址错误;
2、 组织架构调整让管理人员疲于奔命;
3、 优秀店经理不足;
4、 过度相信利益连住的KPI考核,企业文化建设不足。
然后又给出了解决方法,由集团总裁杨晓莉带头,执行啄木鸟计划。
1、 持续改善运营不佳门店;
2、 回归到大区管理模式;
3、 大力倡导双手改变命运的价值观,提倡奉献精神
4、 若集团平均翻台率不达到4,原则上不开新店。
从公告可以看出,海底捞已经壮士断腕,下定决心回归到让它成功的几个关键点上,恢复原气,指日可待,毕竟300家店只占1597总门店数的不到五分之一。
那么海底捞成功的关键点有那几个?
第一、 海底捞的创新能力。
很多人认为海底捞的核心竞争力是人力资源能力。其实,海底捞的管理体系信奉的是德鲁克的管理方法。德鲁克认为“企业的终极目标是创造顾客,创造顾客的方法只有两条,一个是创新,一个是营销。”海底捞用这两个方法,每开一家店,就火一家店,每开一家店,都要排长队。餐饮行业的很多创新都是由海底捞创造的。免费小吃、美甲、眼镜布、手机袋等。海底捞也是最早就建立了创新体系和创新激励机制的餐饮公司,无论前厅后厨,无论职位高低,想到了好的主意和改进,都会得到奖励,按月分为A类创新、B类创新,进行提报,评奖,形成了人人争先搞创新的火热局面。
正是海底捞,通过持续的创新,把火锅这个品类持续的做大。原来火锅在消费者排名中,只能排到第9位,现在已经超过小吃、快餐、川菜等,排名第一,成为消费者想吃饭时的首选。
海底捞要恢复原气,稳定局面,持续发展的话,第一个,就是要恢复自己的人人争先创新的局面,这样,海底捞就会成为一个基业长青的伟大公司。
第二、 组织架构回归和文化回归。
海底捞的价值观,“双手改变命运”。创始人张勇一直想让更多的服务员通过双手改变命运,每个月挣更多的钱,有更大的舞台,所以加速了开店。为了激发员工积极性,海底捞率先在火锅行业推行了计件制,比如拿一盘菜,可以提3毛钱,端一盘肉提5毛,服务一桌客人奖3元等,引起了各个餐饮企业争相模仿。
在2016年进行了组织架构调整,包括激励机制。先取消了大区,开始执行总部+教练+抱团小组的模式。在开店模式上,利益驱动,执行师徒制。师傅可以拿自己店的利润的0.4%,拿自己徒弟门店的利润的3%,自己徒孙门店的2.5%。这样的激励机制,激发师傅带出更多的徒弟,带的越多,拿得越多,加速开店。有的师傅每个月居然能拿到10-20万,非常惊人。萝卜多了不洗泥,优秀的店经理反而不足的现象,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这也是公告中说的,优秀店经理不足的问题。
以前每个大区,都有一个非常强悍的大区经理,统筹一方,比如北京大区的袁华强,西安大区杨小丽等,亲临一线,能听到炮声,让听到炮声大将在现场做出决策。
现在只有张总在新加坡做决策,对疫情产生了最大的误判。新冠疫情暴发后,海底捞仍不减开店速度,新开业门店544家,平均每天新增1.5家店,创下了公司成立以来扩店速度最快的历史纪录。2021年上半年,海底捞再次新增299家。截至今年上半年,海底捞门店数量已达1597家,即便减掉即将关停门店后,总数仍在1300家以上。
回归大区制,让一线的大将做决策,越贴近市场,决策越可能正确。
第三、回归双手改变命运的价值观。
由于计件制和师徒制,都是以利益为核心,驱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打破了原来的温情脉脉的家文化。以利相交,利尽则散。
这就是海底捞在公告中反省的,太注重利益的链接了,而忽视了企业文化,原来的家文化,荡然无存,有的只是对利益的疯狂追逐,这是对海底捞核心竞争力的严重侵蚀,好在现在海底捞已经完全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向文中所说的,向“双手改变命运,奉献精神”的回归。
海底捞最大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企业文化,每个员工都把企业当家一样爱护。我亲身经历的事,到上海出差,正值7月份,到员工宿舍,闷热,问员工为什么不开空调,员工说怕浪费电。强大的企业文化,产生了非常强的凝聚力和工作积极性,而且让管理变的简单了,一个20出头的小姑娘的就可以管理160多人的店面,年产值高达5000多万。
第四、 啄木鸟计划。
每个餐饮企业,都有遇到挫折,需要救治的时候。少海底捞一直就有这样的工作流程和项目,以前叫天鹅行动。针对出现问题的门店,组织公司的高管、各相关职能部门一起进行会诊,提出改进方案,并监督执行,看效果。以前是为了每个门店更加优良,现在是治病救人。
第五、 把握趋势。
海底捞最大的成功,让别人无法复制的,学不会的,其实是对趋势的把握。海底捞信奉的是德鲁克的管理理论,德鲁克说,未来很难预测,但人口变化或人口变化的趋势却是可以准确预测的。海底捞正赶上中国人口红利,一个快速发展的国家,年轻人大量过剩。而现在,这种经历已经消失,大多数餐厅都招工困难。
现在最大的趋势是什么?对餐饮业来说,肉眼可见的就是数字化、外卖和新零售,抓住这种趋势,可能会创造超越海底捞的伟大公司。
第六、 品牌的梳理。
2018年,一家著名的营销策划公司对海底捞进行了全面的升级。全新升级了VI,提出了HI这个超级符号,符合了海底捞全球化的发展战略。但却提出了一个莫名其妙的“一起嗨@海底捞”的口号,给海底捞加了一个前缀,加前缀的方法没有人用过,也不符合习惯,在很多应用场景下,都无法应用。所以大家很少看到他的应用,就相当于海底捞没有广告口号。
同时,去掉了原有的品类,没有了火锅这个品类名称。品类直接对接需求,没有了品类,可能会符合海底捞多元化的扩展需求,但却削弱了海底捞对火锅这个品类的主导力量。
此外,海底捞餐厅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以前的黑红简约的国际范风格,变成了小清新的日韩风格。这让以前男女老幼都喜欢,都能进的海底捞餐厅,变成了只有小清新喜欢的日韩风格的消费者才能进的餐厅。大大缩减了海底捞的受众范围。让海底捞的翻台率迅速下降,从原来的5.28下降到了现在的不到3台。这也是海底捞在公告中说,如果翻台率达不到4,原则上不开新店,不扩张的原因。
如果海底捞能重新梳理一下品牌,对品牌的打造进行认真的梳理,进行有效的升级,才是提升翻台率的有效方法。
餐创云咨询联合餐创学堂、果实资本推出的《打造餐饮超级品牌》实战营,每月在北京开课。品牌+资本,让餐饮企业销售额与利润双丰收,加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