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老师的“深情守候”
钱理群老师著作等身,他首先提出了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概念,使许多学界以外的人认识了他。一针见血,骨子里的自私自利,偏偏有了精致的包装,何其深刻地描摹了当代许多人表里不一的状态。好久没有读到他的新作了,后来知道他和夫人住进了养老院。2019年,他的夫人崔可忻医生去世,钱老师为她编了一本纪念册,还写了一篇“代序”,记叙了两位老人养老院的生活,谁读了,都会被他的“深情”、他的“守候”所感动。前天刚发了关于养老院的公众号,这篇序言从老人如何“养老”的角度来看,也给了我深刻的启示。
这对恩爱的老夫妻是2015年7月住进泰康之家养老院,当时考虑到“两人中总有一人先走,留下的将如何度过余生,我们需要一个相对安全、生活有保障的最后栖息地”,于是卖掉住房,筹集了押金。
他说,生活在原来的圈子,天天和中青年朋友来往,并不觉得自己“老”,但进了养老院,与世隔绝,周围全是步履蹒跚的老人,就感到自己真正老了,开始思考:如何安排老年生活?本来辛苦一辈子,老了就该享受清福,但他们又不甘心仅限于此,健康、快乐之外,还期待“有意义地活着”。钱老师说,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意义,自己是否“自作多情”,但这是由他们的人生经历和人生哲学决定的,不具有普遍意义,所以多少有点孤独感。
钱老师是搞文学研究的,养老院倒是提供了安静的写作环境;但崔医生离开了医院、病人、研究单位,就没有了用武之地,很是焦虑不安。后来她敏感到大数据时代来到了,就制定了养老院建立数据库的设想和规划,但无人支持不了了之。她没有“善罢甘休”,又提出开展老年医学教育,准备开讲100次,可还是在现实面前知难而退了。接着她又把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寄托在了音乐上。他俩觉得“养老院就是一个‘大病房’,它天生地容易滋生生命的压抑感、无力感、绝望感……老年人最大的危机,就是染上生理与心理的双重疾病;而解脱之道就是艺术与医学并进”。让养老院充满歌声,不是娱乐,而关乎它的本分本质,它该是一个大音乐厅,聚真善美于一身的精神家园;“温暖、同情和理解,可能比手术刀和药物更为有效”。但崔医生又超前了。钱老师说,“屡战屡败,屡挫屡战”这本身或许就是一种“意义”吧。
2018年8月,老两口几乎同时得了癌症。钱老师说,对此是有思想准备的,当初所以选择进来,就是未雨绸缪;他家有遗传基因,他没日没夜写作,就是要和迟早降临的“肿瘤君”抢时间。俩人已经想透:一是把“钱”想透,把晚年生活安排得舒服一点;二是把“生死”想透,再多活几年少活几年已经无所谓了,所以聊生谈死毫不忌讳,死的威胁真的来了,十分坦然。他倆选择:不再治疗,不求延长活命的时间,只求减少疼痛,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
尤其是崔医生,她不仅为自己制定了“消极治疗”的方案,更要利用最后的时间“积极做事”,要把生命的主动权牢牢掌在自己手里。说干就干,她连续做了四件大事:
在社区春节联欢会“告别演唱”。她连日输液,坚持彩排,做“天鹅的绝唱”,一曲“我的深情为你守候”,向心爱的医学和所有爱她的人告别。穿着自己设计的高雅服饰,给世界留下一个深情大爱,有坚守、有尊严的“最后形象”。
她趁着还有点力气,还清醒,把自己的东西全部清理一遍:丢、送、留。她“要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地离开这个世界,不遗留任何麻烦事给家人”。
安排自己的后事,一再叮嘱千万不要开追悼会,写悼词,献花圈,告一个别就可以了。她精心挑选了一张自己端庄、美丽的照片,要永远用她清澈的目光凝视着亲人。
委托丈夫编一本纪念册 ,这是她和亲友们一次真诚对话和深层的精神交流。回忆与她的交流,是在追忆我们自己的历史,发掘出来的是每个人“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钱老师在代序的最后写道:“我深知,可忻,包括我自己,都绝非完人,我们也有自己的人性,性格的弱点,我们的人生更是多有缺憾和遗憾。……(我们一生)只是坚守了医生、教师、研究者的本分,尽职尽责而已,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再寻常不过,本不足为谈;现在却要在这里纪念,也是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守底线的失职,不负责任的行为,一旦有人坚守,就自然觉得弥足珍贵了 ”。
谢谢钱老师的“深情告白”,崔医生一定在天堂“守候”着您的“深情”,而我们在人间也被您深深打动!祝您长寿,尽管这会延误您和崔老师的“鹊桥相会”,但人们会感激您提供的精神食粮。我也是喜欢追逐点“意义”的老人,虽然这也有那么一点孤独感,可是能让您的思想精华影响更多的人,尤其是老年朋友,那也值了!谢谢!


shouzhong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一日三“惊” (1人喜欢)
- 银发经济“银”几许
- 不做“多情人” (7人喜欢)
- 在“通”与“痛”之间 (7人喜欢)
- 不敢“任性”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