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哲学书目推荐汇总(避坑指南)
最近不时收到朋友私信让我推荐哲学入门书籍,燕子想读哲学的理由最好玩“我最近太烦躁了”,我一边笑着回“看哲学发现看不懂时会更烦躁的”,一边把写套哲学入门书籍推荐的日程向前提了提。
当前市面上哲学入门书籍有两类:
最传统的模式就是买本《西方哲学史》,老老实实从前苏格拉底哲学开始看起,大部分人也就永远留在前苏格拉底了……即使艰涩的陆续啃完,也是看到后面忘了前面,最后看完全都忘了,还是不知道哲学在干什么;亦或看了无数次“形而上”、“二元论”、“本体论”,但还是不明白这些词到底在说什么——所以我着实不推荐入门者从哲学史开始读。
好在这些年另辟蹊径从问题入手的哲学书籍越来越多,它们从读者的角度而不是从作者的角度切入,其实哲学本就是贴着生活的,只是当它越来越庞杂之后,我们已经找不到它与生活相接的那个门了。
当然这类书籍由于都比较年轻,还没经历岁月的甄选,好坏参差、良莠不齐。我推荐两本:《大问题》和《做哲学》。这两本都是我精心挑选而且自己看过的。
其中《大问题》更加浅显,虽然有438页,但读起来很畅快几乎不会有卡顿。当时读这本书很是给我增添了不少信心:虽然之前没怎么看过哲学,但原来这些哲学问题和可能的答案我都自发思考过而且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原来我并不是从未涉猎过哲学而是一直生活在其中!我把这本书借给过朋友,同样在好几个方面坚定了她的生活。
但这本书的问题是:有些像畅销书,看的时候酣畅淋漓挺爽的,但回翻的时候就有些索然无味不值得留恋了。书评详见《大问题》,最贴近生活的一本哲学启蒙书。
《做哲学》的646页就比《大问题》的438页密度大多了。这本书跟随我去过河南、贵州,后来又陪伴着包子一段岁月,再回到北京时已经满身沧桑,好像历尽了风霜雨雪,对的起它内容的厚重。这本书虽然通俗易懂,但其实挺烧脑的,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有点像《三体》。关键是,这本书是值得回味的——这是我判断一本通俗读物好坏最重要的标准之一。书评详见脑洞实验和电影片单打造的科幻风哲学导论:《做哲学》。
虽然我最先diss了哲学史,但不论什么原因,最终还是需要《西方哲学史》的,而且很可能需要不止一本——就像前些年还喊着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过几年就会默默的穿上秋裤。关于《西方哲学史》的版本选择,详见西方哲学史不同版本如何选择(用心干货)。
读完上面这些书就像看完一场大型选秀,你一定能找到自己的style,剩下的时间,就可以放飞的读喜欢的哲学家的专著啦~
哲学的厚度,一定能支撑起你一场绵长的爱恋~
走近哲学书评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