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笔记 | 应用语言学研究发展(二)211124
这次的讲座是徐锦芬老师对“应用语言学研究发展”进行的回顾与展望,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全面且细致,所以准备分为两篇推文来呈现。
首先整个讲座的内容包括1应用语言学的目的与范围;2研究趋势(2005-2016);3研究方法(1986-2015);4研究话题(2016-2020);5国际应用语言学研究领域的四大趋势;6二语习得的跨学科性。
这是讲座笔记的第二部分:
一、journal(2016-2020)近年受到较多关注的三个理论如图。

老师认为individual difference,是个永恒的话题。目前为止,基本上individual的研究个体都是学习者,老师认为未来如果从事教师研究,可以关注一下在教师发展过程中,教师的individual difference这方面,因为目前还没有引起关注。

二、四大转向

社会转向从9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强调关注学习者的社会维度,而现在也关注学习者的能动性以及社会身份。能动性这个概念越来越popular,强调学习者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能动性-agency这一概念越来越流行,这也是属于跨学科的范围。社会转向冒出了很多理论,有很多分支branch,比如社会文化理论等。

在教育语境下,教师为学生提供最为有效的中介,即最近发展区。教师为学习者提供有效中介的实际过程,这个共建的过程引起了老师的关注。老师发现目前关于共建方面的文章还不多,所以可以关注老师与学生共建的研究,或者可以应用在这个教师发展项目里面,也就是教师教育者与教师的一种共建过程。

作为比较新的话题,共建过程中需要教师对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有及时判断,并根据此不断调整策略。在这个情景下,学生学习发生的证据非常重要,也就是你有没有evidence去证明是learning really happens。 基于社会文化理论的语言教学,很多研究者致力于探究该理论对二语教学的启示,强调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辩证统一。老师在这里引入了一个概念——被翻译为了“实践论”。强调一种研究与实践,或者理论与实践是辩证统一性。受“实践论”的影响,动态评估与概念型教学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concept-based instruction在学界是比较新的议题。


动态评估强调教师、同伴和计算机如何通过社会互动与学习者共建最近发展区。传统的测评不一样。传统测评诊断学习者已经到了什么水平,是回溯性的;而动态评估是朝前看的,教师通过动态评估来预测学习者将要达到的水平,具有前瞻性的。用老师的原话来说,学习者正在发展,又还没有完全发展到那一步的时候,老师可以推学生一把。
概念性教学基于中介思想,强调有效的二语教学需要教师向学习者系统地呈现学习内容所涉及到概念性知识。国外有很多研究证明动态评估和概念性教学对英语学习者的语言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但是我们国内的研究较少。

研究者基于语言对认知的中介作用,倡导充分发挥语言本身对二语的促学作用,比如Swain的languaging,言说。

前者倡导学习者通过社会性互动话语解决语言问题,后者要求学习者通过书面语言反思自己的语言使用。相关研究表明,学术对话还是书面语言,都有效果。

情感体验,强调一种认知与情感的辩证观,是从教育学和心理学被引入到应用语言学里,老师建议大家去看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文献。

情感体验强调情感与认知的辩证统一,两者不可分离,情感体验中究竟是情感还是认知因素占主导地位,需要我们结合具体语境。有的时候情感占主导,可能下一个阶段认知占主导,是一个complicated process。应用语言学可以基于情感体验这个理论视角,考察具体的情感经历如何影响二语发展。


现有的基于情感体验的外语教学研究,特别强调认知情感辩证其中的情感因素,特别是消极情感。相比之下,positive emotion的研究相对少。老师建议大家可以关注positive emotion方面的研究。基于情感体验研究,应该从整体和生态的视角去看待认知与情感的关系。
焦虑研究近年来比较多,但近几年积极心理学越来越流行,快乐、满足等情感受到学者的关注。 这里,老师推荐了外语教学期刊第六期的专栏,专栏名是社会文化视角下的外语教师职业发展研究。主要是有收入四篇论文,采用质性研究或者混合研究方法,数据收集都是采用三角互证,从社会文化视角对国内不同的外语教师群体进行深入探究,老师认为是对国内外语教师研究方法和视角的补充。
以上是关于社会转向。 第二个是多语转向。多语转向的研究成果相比社会文化产量少,主要归纳有三个方面,从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角度去研究二语或多语。研究二语或者多语教与学的相关问题,以及研究二语或多语相关的语言政策。目前来讲,跟语言政治相关的文献相对较多。 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角度主要关注语言意识、working memory、注意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词汇知识不再是关注的重点,研究者开始关注更深层次的认知,cognitive dimension,比如说言语言意识、语音意识以及执行控制、executing control这些东西了,双语学生这一概念越来越被多语取代。

教育学相关的问题,主要聚焦师生互动中的教学支持,emotional support以及课堂组织这三个维度。同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语言政策以及不同的大学,不同的课堂以及家庭的family language policy,也是这方面的关注焦点。在主题上主要包括超语实践,双语词典等。



超语实践日益成为研究者积极倡导的一种流行的教育方法。传统的双语教育,采用一次一种语言的分开式教学,将学习者看成是懂得两门语言的单语者的合体,而且学习要采用严格的单语教学模式,比如说一二节上英语课,三四节学日语。但现在多语是强调合在一起,研究者使用超语言来表示双语或者多语者灵活使用多种语言资源表达意义的现象。而且已经有研究表明,超语使用能够帮助学习者建立语言使用者的身份。
老师认为,我们现在需要重新审视大学或者基础教育中的英语教学目标,并将课堂语言使用这个问题开展深入探讨,基于不断变化的英语学习语境,比如英语地位,学习者需求和目标等,来制定灵活的课堂语言使用policy。
老师发现,目前这国家语言政策的研究的关注较多,但是课堂语言政策研究寥寥无几。老师认为,课堂一线教师应该去研究课堂的语言使用政策,非常有价值和意义,而且还是非常新的领域。这样的研究,能够为教育者深入参与课堂知识构建提供政策上的支持,为培养全球公民和global citizen提供政策上的保障。总体来说,我们在多语转向下,应该力图探索如何合理使用语言资源,帮助学习者建立多语者身份。

第三个叫积极转向,来自于积极心理学。老是重点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比如扩展建设理论,幸福理论等。

扩展坚持理论认为消极情绪会导致个体避免直接去面对这个威胁,而积极情感有利于拓展我们的思维。现在,外语教育讲究提高个体广泛利用各种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与积极心理学的方向一致。
最早在外语教学研究中采用这类理论的学者,认为积极情感有利于拓展学生看待事物的视角,能让学生要积极吸收语言资源,从而建立解决语言学习问题的资源库。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并围绕学生的理想做出变化,从而激发学生对理想的积极情感。


2011年的幸福理论,简称puma,实际上是五个单词首字母的综合体,认为这五个要素是促进个体积极发展的关键要素。经过了五年,进一步拓展提出了九要素的框架,认为五个要素无法完全解释和分析语言学习者的研究数据,而且缺乏语言学习中一些关键的情感要素,比如说毅力、能动性以及自尊。

今年出现了将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联合起来的研究。学者发现实际上情感不能完全clear cut,两者也会相互互动interact,所以现在开始,研究者就认识到了积极以消极情感作用机制的复杂性,提倡要更为细致地研究,特别是消极情感带来的截然相反的效果,也被称作矛盾心理。

生态视角是第四个新趋势。
老师认为社文化理论的很多element,与生态视角存在某种契合度。认为有一种思想的延伸或共性,因为这两者都强调context环境或者语境在学习中的作用。但是生态更着眼于生态系统,将系统内所有元素的复杂性和相互关联性,引入到一个更加积极和清晰的框架中,来解释这个语言学习的过程到底怎么发生的。 老师解释了自己倡导从生态视角来关注相关研究的原因。因为以往的应用语言学研究通常只关注一两个元素,这是一种传统的研究范式,而现在就是要考虑语言学习的生态性,所有的元素都会相互产生效应。

生态视角里有非常关键的概念,叫给养,用来代替input。研究者认为,输入的这一表达,将人脑视为一个接收和处理代码的机器,好像学习只能发生在大脑之中。而根据生态视角,给养这一概念,是指生态为为有机体提供的、使其能够感知、使用和实现目标的资源机会。

生态可以被理解为以语言为中介的一种环境。平时我们的目标是学习一种语言,那么人们将自己以环境联系起来创造意义。平时学生对老师教学的感知不一样,可能创造的意义也不一样,每个人的独特感知方式不一样,以及所采取的行动也会不一样。研究者认为,个体与环境的关联能够触发有效的学习,像一片叶子为不同机体提供不同给养,课堂要素也为学习者和教师提供各种不同的给养,这就取决于学习者作为能动者的感知和行动。因此,这也是我们强调学习者能动性和教师能动性的原因。
适合中国语境下的研究有哪些主题?
第一个就是二语知识是复杂动态的,这就要求我们探究语言知识的构成。现在去研究的语言知识,绝对不是以前的词汇、语法、语音,不再是固定的结构系统,而是认为语言知识是用于创造意义的、动态开放的资源集合。

主题二:二语知识是多种符号资源的集合。这个主题倡导从跨学科视角的理解二语知识,不仅仅是语言资源,还包含了生成意义的各种符号资源,所有的符号资源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组合使用,都有约定俗成的形式-意义组合。

第三个主题是语言学习是高度情景化的。学习者在互动中利用认知能力把握输入的属性,形成自己的语言资源库。

第四个是二语学习的中介性和具身性。中介强调二语学习过程的社会本质,比如说他人的提示,尤其是有经验的老师,会唤起学生的注意。通常情况下多种聚生模式会同时使用,多模态符号资源在学习中发挥中介作用。

第五个主题:二语学习受学习者身份的中介。社会身份的中介,强调学习者社会身份。学习者进入一个互动语境的时候,往往具有多重相互交织、相互冲突的身份,比如说学习者所在的团体或者社区机构,会影响我们对社会身份形成方式的social expectation。所获得的符号资源,也会影响他们寻求与他人互动的motivation。 想象的社会身份也会影响他们对特定社会机构内部互动的获取。假想或想象的社会身份和群体成员身份是学习者希望获取的,因此他们认为这样的身份可以使他们获得以社会身份和权利相关的社会资源以及互动机会,那么互动机会越多,资源越大,学习效率肯定就越好。

第六个就是强调二语学习的动机、投资和个体能动性的中介作用。

最后一个主题是意识形态的中介。

最后,徐老师强调文献文献是最好的老师,从专著中理解一些重要概念的界定,读期刊文章,去了解实际研究设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写高水平的文章出来。
以上。
-
Iiiii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6-17 09:44:21
-
重要嘛!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5-21 04:21:29
-
靓仔靓女到碗里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24 01:41:16
-
是汤圆啊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23 22:45:30
-
scorpio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26 10:02:17
-
豆友179701048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03 17:05:32
-
LarissaChin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01 17:42:21
-
兜兜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24 23: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