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课讲义摘录(五)
21
马尔萨斯写这本书的时候,正值工业革命刚刚开始,他很担心英国的人口增长最后会带来灾难。因为,英国在18世纪中期到18世纪末,短短50多年的时间,人口居然翻了一倍,这太可怕了。但马尔萨斯没有算到,英国不但没有陷入灾难,反而轻松地跳出了几千年来的循环。我们看当时英国的人口和GDP的曲线就会发现,人口虽然增加了一倍,但GDP增加的何止一倍。人口增加了,反而日子还过好了。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就是工业革命带来的变化。在农业社会,农作物是一个一个积累的,一年十吨,第二年还是十吨,加一起二十吨粮食,但人口增长是指数的,一个人生了三个孩子,过了一些年三个生了九个,然后27个,然后81,是这么增长的。但工业革命生产粮食怎么生产的,是一个人开个拖拉机,一年就能产生1000吨粮食,够100个人的量,一下子把人解放出来了。
机器的产生,完全把人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然后更多人不从事农业生产,去搞研究,搞创作,艺术促进观念,观念促进制度,制度养育科学,科学又促进技术,技术又回头促进科学和艺术,来回来去。
22
在18世纪末,诗人们没看到雾mai,那时候工业革命才刚开始,他们反感的不是工业革命带来的雾mai,而是对人的破坏,对人性的破坏。其实,我们今天知道,如果没有工业革命,也没有人权,没有什么福利社会,没有养老保险,这些都是随着工业革命产生的,工业革命把人从低效劳动中解放出来,其实是对人性的尊重。但另一方面,工业革命让人变成了工具人,就是一个人就只干一件事,这却是太枯燥了,就是专业化。
像卓别林电影里那样,就在那里拧螺丝,不干别的。农业社会,一个人养猪,还能再养鸡,种树,能干的多了。工业社会大多数人就只干一件事,一辈子都这样,所谓的工作,农业社会是没有专业工作的。那么,18世纪末的英国诗人就觉得,你把人撕裂了,人不完整了,这是后来Max说的人的异化,人异化成了工具,异化成了他人,异化成了机器。
当时的诗人,没有说出这个道理,但冥冥之中意识到了有点不爽,所以产生了叫“华兹华斯的反感”。
23
当时的诗人都或多或少和科学、工业对着干,觉得它们让人性腐败了,和我们今天对商业的批判是一样的,我们今天总说向钱看,商人没有道德,什么都是买卖,把人性都破坏了,人都变坏了,这些论调其实200多年前,英国就有了。狄更斯的《圣诞颂歌》里面就写了一个守财奴,冷漠的商人,怎么被上帝感化。还有像《雾都孤儿》,都是批判当时社会的
但是只要让你回到二十年前,你可能都不愿意,因为那时候连手机都没有,这就是工业社会的魅力。而且从经济学上来说,只要一个社会的竞争是充分的,权力不干预市场,商人其实不会坏到哪里去,你欺骗消费者,以后就没人买你的东西了,商人为了卖出东西,就得加倍把质量做好,把东西卖得更便宜,像洛克菲勒卖石油,当时就是世界最低价。18世纪末英国的自由市场虽然已经是世界上最好的,但还是开放的不够,所以才有那些缺点。
大多数时候,商人有问题,市场竞争不公平,不是管得不够,而是管得太多了。不要什么事都往商人上怪,没有贪婪的商人,你没有漂亮的衣服,好吃的东西。
话说回来,18世纪末的诗人不可能像我们这么思想成熟,不能责怪他们,甚至我们还要赞美他们,因为他们那么敏感地体会到了工业社会的缺陷,而且呼唤人性,这是非常伟大的。
24
所谓浪漫主义,其实就是一种以感情,感觉为主导的艺术倾向,从本质上,浪漫主义是对过分理性的反感。波德莱尔说,浪漫主义是跟着感觉走的,就是这个意思。鲁迅写过一篇文章,叫《摩罗诗力说》,就是讲浪漫主义诗人的,他说浪漫主义是打破一些,破坏,肆意妄为,但又是令人赞叹的胡作非为,其实也是说的这个意思。
但我们如果把浪漫主义简单理解为感情主义,或者感伤主义,其实就贬低了它,就太片面了。浪漫主义不只有感伤的,主观的一面,它还有很多面向。浪漫主义本身反对的是理性的归约,因此才反对工业革命,或者反对古典主义,因为工业革命和古典主义都是崇拜理性的。
所以,浪漫主义是和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相伴相生的。因为启蒙运动许诺人们,只要运用理性,你就能掌控世界,就能改变自我,工业革命也展示了这一点。但是浪漫主义者会说,这些成就虽然伟大,但它们也在破坏人,而且低估了人,好像人只能搞出一点机器来。浪漫主义者必然认为,人还有更大的潜能,这些潜能靠理性是不能激发出来的,要靠直觉,敏锐的感受,还有信仰,信念,人能干的还很多。
25
帕格尼尼在当时,可以说全欧洲闻名,他的演奏让人觉得他肯定不是人类。所以欧洲当时流行很多关于他的奇闻异事,说他把灵魂卖给魔鬼,换取演奏技巧,还有人说看他演奏的时候他的影子是魔鬼。帕格尼尼的确也有肢端肥大症,手特别大,所以他能演奏一般人无法做到的技巧。
帕格尼尼另一个特点是,他是一个运营好手,自己就是自己的经纪人。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不需要任何人赞助就能演出和生活的音乐家,这一点非同小可。他怎么做到的呢,一个当然是他本身能力强,再就是据说很多关于他的奇闻轶事最初是他自己编的,或者他从来不反感别人对自己的议论,甚至还特意神出鬼没,制造神秘感。而且,他从来不出版自己的作品,因为他觉得出版了别人就能演奏了,他就不是独一份了。
所以直到他去世,1840年以后,人们才发现他的曲谱。发现之后证明帕格尼尼多虑了,人们发现即使有了曲谱,也无法演奏,当时的小提琴家没有一个人能完全演奏帕格尼尼的全部作品。直到20世纪初,帕格尼尼才被完全攻克,开始有人演奏他的全部随想曲。
以上是过去69节艺术课的内容摘录,新的课程已经上线,感兴趣可扫海报二维码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