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易小记
其实看当代学者研究易的著作满惆怅的, 比如余敦康的《汉宋易学解读》, 只看个前言,就知道胡适后所谓“西学东渐”的传统文化的研究, 其实与这片土地曾经的“文化气象”已经渐行渐远了……。 即便拿我这个不入流的爱好者来说, 觉察《易》的弥足珍贵,却还是得借助西方神话学的契机,与当代西哲的反叛(虽然是有缺陷的)才窥得门径…… 记得我年轻时,有人告诉我要想严肃对待历史,就不要看钱穆, 现在想来,不管本意如何,却也难免让我觉得刻薄。 钱穆的错,无非是他仍然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息尚存的“体验——觉察”的思维,还没有像“经验—定义”的逻辑全面投降。 但这其实放在所谓传统文化的历史中都是积重难返的, 象数毕竟在历史中让位给了义理, 体验毕竟被禁默为“文饰的沉浸”, 情感的需求被“定义”为可以侃侃而谈的“经验压缩”, 压缩的对象,才是这可怜的从生物的本能中被羞羞答答承认的——体验。 如果说三代之前的“遗产”,到春秋战国时,尚有余音。 到了两汉还有挣扎, 其实至宋,已经有些“金石”的味道了…… 儒家在这种渐行渐远的挣扎中,透露出几分宗教的执拗, 实在情有可原……。 断续之间,这片土地的文化还有几分希望? 还是说最终也躲不过“东方学”的宿命? 躲不过所谓去伪存精的消解? 我不知道, 我现在不过是读书中, 有些伤感而已……。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