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日记01
自由职业差不多一年了,这一年获得了很多,但也出现了很多没有预料到的困难,这种困难不仅是在身体上,同时也在心理上给我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所以这个月停了下来暂作休整。
虽然暂时不知道未来怎样做,也不知道休整到何时,但我明确知道自己走到了一个路口,这是个必须去做出些改变的路口,无论这改变能有多大。
这篇日记开始,我会进行自我的调整训练,同时记录一些自己的变化和感受,希望可以给自己增加更多的能量和力量。
最近看了很多心理学的书也听了心理咨询师的博客节目,有一些想分享的话:
其实有非常多的摘抄,仅做几个对我自己比较管用的记录:
1.关于快乐为什么如此难得:因为“我们的生理基础非常关注负面事件,并会针对每一种负面事件作出相应的、迅速的反应,这对求生而言是必要的。”所以,“不快乐”的产生是有大概率的生理基础的,也可以这么说,“不快乐”很多时候只是人类应激而产生的一种本能反应。认识到这一点,我突然就卸下了时常因为不开心而攻击自己的心理。放轻松,让它发生,让它存在就好了。
2.关于如何进行情绪管理:“第一步,情绪觉察”,通过记录自己的情绪变化和反应了解我自己的情绪模式;“第二步,情绪接纳”,这里提到了5步骤,其中对我来说难的是其中2个:1.不企图,2.不回避,3.不评判(这里也尝试性进行了调整,不给任何一个情绪做正面还是负面评判,是它,就是它,它出现了,它出现的很正常,仅此而已,没有对错。这很难,需要反复尝试)4.能耐受(这意味着我面对刺激不会立刻做出应激反应,必须能有能力忍耐一段时间。这也很难)5.真心情愿
3.关于如何与情绪共处:这里讲到自悯的一个观点:自悯除了能使我们拥有更清晰的情绪体验,同时也是改善人际关系的好办法。“因为我们挑剔别人的原因,通常也是我们不能容忍自己的地方;而我们回避别人的原因,通常也是我们对自己会感到不知所措的原因。” 这句话点醒了我,也让我反观到我的亲密关系,我们时常争执的原因,生活的种种,我的挑剔和焦虑,她的回避和冷处理,也许都是因为我们对自己产生的各种情绪不友善和不接纳吧。
首先介绍一下,这期播客是心理咨询师Steve和复旦、华东政法两位教授(我更愿意称她们为老师)从对法国哲学家加缪作品的解析来探讨对人生意义的看法和选择。
1.关于如何看待荒诞人生:在介绍加缪的第一部小说《局外人》时,老师说:人生荒谬,而这种荒谬是任何人都不能背叛的。也正是由于人生荒谬无可避免,所以,必要的痛苦是通向未来信仰的必经之路。曾经也为自己世界观的悲观底色而感到痛苦和自责,但此时此刻,我发现,冷静清醒得去认识这个世界,并没什么不好。我也要做好更多的心理准备,在我迈向明天的每一步,都必须和痛苦共处。
2.关于人生的意义:而加缪的《西西弗神话》进一步表达了:在认清荒谬人生后,依然能做出最忠于自己的选择并坚守这个选择,在每个当下的行动中赋予生命更好的意义,才是“人所谓存在”最大的意义。即存在的意义就是要创造自己的生命价值。进一步去了解了加缪以及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们的核心理论,有几句话让我印象深刻:“生活在没有人去生活以前是没有内容的;它的价值恰恰是你选择的那种意义。”也就是,人拥有无限的“理论自由”,即我们有选择去做什么,去选择什么可以作为我们的人生道路,选择什么对我们有意义的自由,“人生意义是可以由我们自己决定的。”
3.关于人生选择和勇气:在探讨了存在主义在世界观上的哲学意义后,两位老师继续对《西西弗神话》《鼠疫》进行描述,进而提出两个很宝贵的方法论:“要有勇气来改变和保护自己的选择,也要有勇气去推翻自己的选择。” 这两句虽然意思相反,却给出了存在主义更深层次的一个观点:人虽然有着“理论的自由”,却也没有绝对的自由,即能随心所欲的实现自己欲望的自由。因此“人注定会受自由之苦”。随着人类智识的发展,人不断获得选择当下“自由”的权利,而又在选择一个又一个“自由”的局限中认清现实,看到人生必然的“无意义”,在一次次认清了“无意义“之后的人,才学会不断“重估一切价值”。所以每一次“轮回”,都是生命的意义。这又何尝不像我起伏跌宕的生活呢?毕业以后从公务员到大厂到自由职业,从经济学转行服装,从顺从母亲相亲到出柜坚持不育。哪一次不是像西西弗斯一样,不断去推翻一块必然会再次滚落的石头?而这其中,勇气就是支撑所有改变最大的武器。虽然我也还没有能量构建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和内在力量,但我相信自己有和西西弗斯一样最优秀的品质,一次次怀着最盛大的决心和勇气,一次次去接近最真实的自己。毕竟,“从来都没有终极正确的选择”,只有不断重构和完整的自己。
关于认可和自我关怀:听众说到因为小时候老师的一句不认可导致了长大以后长时间的不自信,就是遇到任何事希望寻求帮助和安慰的时候就先看自己是否足够好,是否有足够多的资本去要求别人来关注。如果没有就会放弃寻求帮助,然后自己在这种坏情绪中无限循环。Steve给到的建议是:“不要把联结和认可划等号”。如果在脆弱的时候总是自我放大自己的弱点,觉得自己没什么拿得出手,所以避免和别人联结,最终只会适得其反。联结和认可本身是分开的,你只需要坦诚地表达出“我此刻需要鼓励,我需要温暖和支持”的需求就好了。同时,对于自我认可和关怀,Steve如此给出建议:“我会尽一切可能爱你,帮助你、在乎你,无论你有多不完美。”听完当下感受是很震撼的,满眼都是眼泪,突然觉得心中某些拧巴又坚硬的地方坍塌了下来,又恰好有人(包括我自己)愿意和我一起,去面对坍塌后脆弱的自己。
关于面对他人的评价:Steve对听众提出的常常会受到别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的干扰和影响时,如此给出了意见:“主动拥有对自己的看法,别想象那是别人对你的看法”,展开说,就是当别人苛责你的时候,首先你要认识到,“也许这并不是一个客观事实的反馈”,也许这只是出自于对方的某些需求,对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强迫你满足他自身的需求。其次,你要建立属于自己的评价体系和标准。然而,很多有这样问题的人,与我一样,都不习惯用自我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站在别人角度评判自己往往得到的是更让人丧气和无助的结果。也或许我们在小时候因为没有这种能力,会习惯性用大人的评判标准来评价自己。但已经成长的我们,有能力也应该学会去主动建立自己的价值判断体系,这样面对任何问题,才能找到主动去调整的动力。
关于艺术创作:播主说到艺术类工作讲到,但凡你从事艺术创作类的工作,就必然经历磨难。这也让我想起山本耀司在《我投下一枚炸弹》里所说:你拥有的越多,你就离神明越远,两者有异曲同工的妙义。结合上面对情绪的理解,我的理解是,某种程度来说,人类感知悲伤、愤怒、恐惧这些负面情绪的反馈会比快乐多的多,而经历磨难其实在情绪层面就是与这些负面情绪共处,磨难中人主动或被动地反思、内省,窥探或照见自己的内心,又或寻求与外界的联结和共生,在这个过程中就催生了很多艺术作品。所以,在创作中的负面情绪或者由此带来的磨难,并不可怕。希望无论未来我处于任何一个艰难的创作阶段,不要慌,不要怕,它存在,它也可以帮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