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错过这4次让孩子变聪明的机会!
“我那奇葩婆婆......”

1">#1
传统vs新兴
新一代父母大多会认为老一辈父母的育儿观念和方法已经过时,不适用于现在的孩子。新旧育儿观发生冲突下,双方都认为自己养孩子的方法是正确的,这才导致了今天网络上各种相互吐槽的言论。

老一辈的父母认为90后父母们没有带娃经验,坚信着靠他们以往的经验能轻轻松松带好孩子。那么这些经验是否对孩子真的有好处呢?袋鼠妈妈总结了一些老一辈父母爱说的话:“他怎么会知道,他还是个孩子啊。”“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你爸爸就是我这么养大的!”“宝宝吃饱了没有?再多吃两口。”
但反过来,90后年轻父母们也认为这种落后的养娃经验可能养成孩子的坏习惯,只有科学的育儿是对孩子有益的。事实上,不管是传统的观念还是新兴的观念,出发点都是希望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最强大脑》科学评审Dr.魏说过:“个人体验是无法定义教育的,要更多相信科学。”意思是育儿这件事情,不能根据个人的经验,最终还是要回归科学的理论。科学的育儿观是在不断地推翻陈旧的观念中产生的,用最有益于儿童身心发展的方式培养孩子。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行为方式是有规律的,每一个孩子都会经历这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他认为,孩子在不同的年龄会有不同的认知水平。这里的认知,可以理解为孩子的智力。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成年,大脑的智力水平在每个阶段都会展现出新的“技能”。父母如果能抓住这四个认知发育的黄金周期,便能给孩子4次让大脑变聪明的机会!
2">#2
宝宝的智力发展
第一次变聪明:0~2岁
宝宝在2岁前属于智力发展的感知运动阶段,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阶段。如果在这个时候爸爸妈妈没有正确的行为,很容易导致宝宝出现各种不良的习惯,像是顽皮捣蛋、跟长辈顶嘴等。

0~2岁婴幼儿的大脑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能看懂一些直观的动作。他们探索世界的方式有通过小手抓取东西,或是用嘴吮吸。像一个好奇宝宝开始对一切事物感到好奇。
比如,他们会想要闻闻花的香气,想要尝尝柠檬的酸涩,想听到爸爸妈妈的声音。
第二次变聪明:2~7岁
两岁之后,宝宝逐渐学会说话,并且能够理解简单的词语、图画和大人的手势。

近些年,许多新一代年轻家长越来越重视宝宝的早期教育,有的家长在宝宝两岁不到就教孩子写字,三岁学算术。其实,超前教育对宝宝来说有害无益。因为在他们大脑还无法理解数字符号的时候,强行让他们学习容易产生对学习的厌倦。
家长需要注意的是,这个阶段的宝宝还无法理解抽象的概念。所以父母在教导时尽量使用形象直观的图片。比如,在给他们讲圆形是什么的时候,不如拿出一张圆形物体的图片,像是足球、波板糖、汽车轮胎等等。
第三次变聪明:7~11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基本在上小学,在学校的日常学习中学会了简单的逻辑推理。孩子的大脑发育有了巨大的发展,他们开始可以按照特定的顺序对事物进行排序和总结。

10岁前,孩子的思维只能理解直观具体的事情。10岁后开始拥有抽象逻辑思维,也就是能够解决更加复杂的问题。
家长在指导孩子学习时,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不能解决完全没有自身经验的问题。比如,孩子在解不出晦涩难懂的数学题时,爸爸妈妈不要急着发脾气。而是要先了解他在解答过程中哪个步骤出了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平常也要多多鼓励孩子,鼓励他的进步比关注他的成就更加重要哦!
第四次变聪明:11~16岁
到了十二岁,孩子的大脑重量已接近成年人水平。他们的思维越来越灵活和抽象,并开始出现同理心。这个阶段是孩子同理心增强的时期,也就是变得能够识别和理解别人的情绪。
爸爸妈妈可以在日常互动时以身作则,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比如,在乘坐公共交通遇到老人家或孕妇,主动给他们让座,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一个同理心强的孩子,同样也拥有较高的情商。

都说小孩子调皮捣蛋,这背后可能是在用行为告诉大人他们的智力在不同阶段都有变化。父母们要重视这个变化,才能帮助孩子在黄金期形成聪明的大脑~
不过,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也会存在个体的差异性。有些家长听闻别人家的宝宝在两岁前就学会了算数,便开始担忧自家三岁还不会算数的孩子。这很有可能是个体智力的发展速度慢一些。教育需要循序渐进,遵循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切记不可操之过急。
我们会为各位宝妈宝爸免费提供不同年龄段的宝宝所需要的家庭早教方式,各位家长,跟紧袋鼠妈妈的脚步吧!👣
-END-
策划|echo
漫画设计|李雨桐 韩小宝
我们下一期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