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8 | Feelings | 初次尝试时间记录有感
再次尝试「时间记录」,产生了全新的体会和想法,因而有了这篇「初体会」的日记。
总的来说,今天的时间记录可以说是相当顺利的,即自己的时间记录基本上覆盖了全部时段(那些没有覆盖到的时段以娱乐、碎片化阅读或者其他日常性的事务为主,记录价值并不是很大);由于第一次记录没有什么经验,保险起见,我甚至还记录了包括「洗漱」、「洗澡」在内的日常琐事,仔细想来那大概是不必要的吧。具体而言,我个人的体会如下:
1、良好的「时间记录」行为应当满足「最小最大原则」,即:在满足「最小程度地影响个人生活节奏和精力」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还原一天中的重要时段。根据昨天以及今早所写的关于「时间记录」的行动计划中,我所指的「重要时段」主要包括「提升时间」以及「工作时间」。再次对自己强调一遍,我们不是为了记录而记录,那只会带来虚幻的充实感,本身并没有多大的价值。因此,如果仅仅为了「记录」这件事而对自己原本的生活造成刻意的伤害,以及对自己的精力和意志力造成过多的损耗,那都是得不偿失的,与「时间记录」的初衷是相背离的。因此,我认为最好的时间记录方式就是在打算开始的时候记一笔,决定结束的时候再记一笔,中间如果没有必要,就尽己所能地保持对当下事项的关注,无需在意时间是否是整点。这样就不会给自己增添额外的负担,想要保持「时间记录」的习惯也会相对容易。
2、「时间记录」行为能够帮助我们进行更加合理的事前规划。这是我今天真正实践「时间记录」产生的全新体会。很多时候,哪怕是完全受自己支配的时间,我都觉得自己的一天过得相当琐碎:翻开字帖,写了几个字就不想再写下去了;翻开小说,看了几页就犯困了,诸如此类。很多时候就是因为自己没有做好事先的规划,而「时间记录」这个步骤会给自己一种心理暗示:在接下来的至少半个小时乃至更久的时间中,我都会尽量专注于这一件事情上。这样就会让自己不自觉地思考:我现在的状态是否适合做这件事?在事前多犹豫几分钟,理清自己的思路,从而帮助自己更好地利用时间,减少无谓的精力和意志消耗。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时间记录」天数的不断积累,我们能够总结出最适合自己的时间分配框架,到时候甚至能够省去事前思考的步骤,直接套用模板即可。这样看来,我对未来自己的「时间记录」成果抱有非常高的期待。
3、「时间记录」有助于保持「有意识的状态」以及「专注」。上一点也提到了,因为「时间记录」能够让我们在做事之前想得更加清楚周全,那么假如我们决定去做某件事,那么比起「未记录时间」的状态下,我们对自己的状态是有更强烈的感知的,并且更有可能在接下来的时段中保持专注。换言之,「时间记录」让我们对记录下来的每个时段中的所作所为都有所觉知,而不是浑浑噩噩地度过。
4、我发现自己有可能很难发现「时间黑洞」。目前我将记录下来的时段分成五类:「被动时间」、「提升时间」、「休息时间」、「娱乐时间」以及「工作时间」。「被动时间」由于受不可抗力的影响而被占用,能够腾挪活用的空间相当有限;「提升时间」和「工作时间」已经作了详细记录的处理,并且我也尽量保证自己在这两个时段内不受打扰、保持专注;「休息时间」是以身体的感受作为最高的优先级,在我的观念中,所有身体的感受以及情绪都是正当的、值得被重视和照顾的,因此「休息时间」往往也是出于切实的需求而产生的,况且「休息」本身就是一天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根据自己的时间记录方式,我默认将所有未被记录覆盖的时段确认为「娱乐时间」,因为我认为在「娱乐」时段,自己的意识是最弱的,所以很难记起自己在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换言之,「娱乐」本身就是「时间记录」这样一种「有意识」的行为有根本上的冲突。既然我无法准确记录「娱乐时间」的内部构成,我又如何发现「时间黑洞」呢?不如说,「娱乐时间」本身就是「时间黑洞」吧。我目前能够想到的唯一办法是:在想起的时候记得记录,若实在忘记则也无需细究。该方法最终效果如何尚且是个未知数,在此不作结论。
以上便是我时隔一年之后再次进行「时间记录」第一天的体会。最重要的一点是,我发现记录行为就是保持有意识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