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皇武则天:迷惑李治、掐死女儿坑惨王皇后,励志又血腥的上位史
一具有名尸体躺在无数具无名尸体上,这就是所谓的霸业。
一个女流之辈,在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社会体制荣登“九五”,她就是武则天,一个把一手烂牌打出王炸的励志典范。#双11好物节#

武则天的母亲杨氏,是前朝皇亲;父亲武士彟(yue)和李渊有一些私交——史书记载,财大气粗的武士彟曾为李渊提供了暂住之所。大唐初建,因为一些私交武士彟得以封妻荫子。所以,武则天本是一个官二代、富二代。
然而武士彟死后,武则天和母亲杨氏没有少受欺凌。原来,武士彟为了迎娶杨氏,他逼死了自己的原配。等到他死后原配的两个儿子一起欺负武则天母女。这一家人,可谓是水火不容!
如果不是娶了大龄剩女(武则天母亲40岁结婚)杨氏,我们可能就要拿着放大镜在历史遗迹中寻找武士彟的蛛丝马迹了!但历史是事实,而不是假设!

武则天进宫
公元 638 年(贞观十二年),李世民诏令武则天入宫。当时的武则天还是一个涉世未深 14 岁的小姑娘。母亲杨氏一听女儿要进宫,老泪纵横,情难自已,“哇哇哇”一阵大哭。按理说,入宫是一件光耀门楣的事情,何悲之有呢?
武则天母亲杨氏是前朝皇亲,她深谙宫中之事。如果是从底层做起,那么只有看人脸色、伺候主子的份。一入宫门深似海。杨氏对女儿的前途无限担忧,所以才会情难自已。

然而,武则天却很乐观:“妈,你哭啥,我进宫去是去侍奉皇上,搞不好,还能‘上天’呢?”就这样,武则天带着避祸趋福逢凶化吉的信心踏入了宫门。然而,进宫侍奉唐太宗的12年时间里,武则天没有诞下一子,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唐太宗对武则天越来越冷漠、生疏。
有一个故事:李世民有一匹烈马难以驯服。有一天他突发奇想,试图让自己的妃嫔们出主意。也就在这个时候,武则天“毛遂自荐”说自己有法子,但自己需要三件东西:铁鞭、铁锤和利剑。
李世民不解。武则天解释:“如果用铁鞭抽打不行,就拿铁锤砸,要是还不能驯服,就用利剑刺破他的喉咙”。虽然李世民见过大世面,但武则天这一番论调还是让他大吃一惊!果然最毒不过妇人心!
李世民冷落武则天,就在于她身上流露出来的凶悍之气。加上武则天头脑清晰、治事有方。唐太宗喜欢温柔善良、娇媚娱人的女子,而不是像武则天这样干练精明的女人。

史书另有记载:当时朝中有一个叫李淳风的太史令,他擅长占卜、且预测了大唐的命运走向,得出了“帝传三世,武代李兴”的预言。唐太宗对于李淳风颇为信任,对此预言也不可不信。综合武则天的种种举措,李世民深以为然。由此,他渐渐疏远了武则天。
色诱李治
浸淫宫中,看过了太多的屠戮、勾心斗角。武则天也渐渐成长为一个对权力有欲望的人。李世民有三个儿子——李承乾、李泰和李治。李承乾人前一套,人后一套。他和李泰太子之位争得你死我活。不料,到最后却让“清心寡欲”的李治捡现成了便宜。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可能性极低的李治当上了太子。
见李世民对自己毫无兴趣,武则天只能另辟蹊径,而他的救命稻草就是未来的国君李治。武则天身上有一个最大亮点——任何时候都能抓住根本的最主要的矛盾。
人间的最后岁月里,李世民病得非常厉害。李治常常是寸步不离地陪着皇帝,并且为了照顾李世民他直接从太子宫搬到东宫。李治是一个见到美女就不会走路的好色的有点感性的 22 岁的年轻小伙,陪在父亲身边难免会寂寞、孤单冷。

也就在这个时候,武则天出现了。她体态丰腴,发髻高挽,亭亭玉立,透露着一股青春气息。李治彻底被武则天迷住了。病榻之侧,李治还是毕恭毕敬地照顾着李世民,丝毫不敢有任何逾越之举。
在李世民逝世前的 2 个月,李治和武则天开始幽会,并发生云雨之欢。武则天就像打地桩一样,狠狠在李治身上留下了一些东西,以致于成为后来从感业寺重返皇宫的种子。
公元 648 年,李世民迎来人生大限,他命令所有妃嫔侍女一并发配到感业寺。即使不久人世,李世民依然对“帝传三世,武代李兴”的预言心有余悸。他将武则天叫至床榻之侧:“我死后,你当如何?”
武则天反应机敏,知道这是生死时刻,于是吐出八个字救了自己一命:“削发为尼,青灯古佛”。没有意外,武则天和其他人一样,被发配到感业寺剃发为尼!
初到感业寺,武则天便怀念自己和李治的缠绵夜晚。毕竟是 25 岁出头的如狼似虎的年纪,时间久了,武则天更加难以忍受寺庙的凄凉孤苦。荣华富贵的诱惑,地位丧失的悲哀,权欲之火的炙烤,泪染石榴裙的日子让她绝望。
武则天开始了自己的布局,要说自己和其他宫女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或许那就是她曾和李治暗通款曲了,这是一张王牌,就看怎么打了!

机会就在李世民逝世的一周年祭礼上。平时,李治全然不会到访感业寺,但李世民的祭祀典却是必然到场。也就在这一天,李治和武则天眼神再次交汇——武则天对着高宗流下经过反复算计的高度理智化的眼泪,李治深受感动。
此次会面之后,武则天的重返皇宫之旅也就提上了日程。然而还不等李治亲自安排,王皇后便给给武则天狠狠一次助攻。
敌人的敌人是朋友。一边武则天苦于寺庙生涯的漫漫无期,另一边王皇后和萧淑妃的争宠如火如荼。王皇后,是唐太宗安排的一场政治联姻,她出自关陇(陕甘)贵族家庭,唐王朝的权力天平也多向关陇集团倾斜。
也就在这个时候,王皇后注意到了武则天,并悄悄告诉武氏——从现在起你可以蓄头发了。事实证明,女人如果本性受到挑战,哪里还顾体面——丑闻、小三又有什么关系!

王皇后低估了武则天,以为武氏仅仅只是一个不幸的会对她感恩戴德的工具人。殊不知,她已经给自己挖下了一道要用性命填补的坑,更不会想到日后她会和萧淑妃联手对付武则天。历史总是惊人相似,但人类并不会汲取教训!
“狐媚偏能惑主”。《武则天传》有云:“武后城府深,柔屈以成就大事”。武则天何以会被李治青睐?萧淑妃、王皇后皆是天下倾国倾城之女,武则天比之也只能说望其项背。但王皇后与萧淑妃争风吃醋的时候,武则天扮演了一个“宽宏大量”的人,使得唐高宗对其颇为依赖。
武则天不仅不吃醋,而且还做起了中介,将姐姐和姐姐的女儿贺兰氏介绍给李治。武则天重返宫中十余年,宫中其他妃嫔没有诞下一子,但武则天一人却扛起了生育大旗,一人为李治生下 4 男 2 女。
武则天对皇帝,既像一个年长情人,又像是个老师出谋划策。感情交流不限于房事,更在于朝堂、军政意见交换。武则天“师”从李世民,对于治国理政自有一番自我见解。武氏不仅是个好妃子,而且是一个得力的“智囊”。
武则天脑袋清楚、思路清晰——没有站稳脚跟的她,并不能和王皇后翻脸。智慧的隐忍是力量的积蓄,一旦爆发便会惊天动地。

王皇后背靠整个关陇集团,长孙无忌、褚遂良都是绝对拥护者。要想扳倒王皇后,其难度可想而知。但这并不是死棋一局。
公元 653 年,房玄龄之子(房遗爱)和高阳公主秘议——欲立李治的叔叔李元景为帝,长孙无忌负责彻查此事,他借刀杀人将李恪卷入其中。李恪本作为太子候选人。当长孙无忌拥立高宗继位后,对于李恪等人不放心,借机杀死了对方。
武则天觉察,长孙无忌貌似忠厚,其实手段残忍。武则天开始对李治“煽风点火”,并将朝中局势分析得头头是道。自此开始瓦解关陇集团以及王皇后的势力。

掐死女儿 嫁祸王皇后
在 653 年时,武则天生下了一个女儿。王皇后听闻,欣然前往。王皇后将女婴抱在怀里抚弄了一小会儿······侍女回禀武则天的时候,武则天故意离开。就在王皇后走出没多久时,武则天将自己的女儿掐死,并用被子捂着。
李治前来探望武则天和女儿,正当武则天喜气洋洋地说着女儿有多么乖巧惹人怜惜从床上抱起时,却发现女儿一动不动成了一具死婴。武则天悲痛欲绝,嚎啕大哭。一番盘问之后,搞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婢女一口咬定只有王皇后抚弄过女孩儿。由此,李治便认定了王皇后便是杀死女儿的凶手。这便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扼婴事件”。
“扼婴事件”后,王皇后矢口否认,但李治已经认定,王皇后只能哑巴吃黄连。谁让武则天够狠呢?

武则天这出戏,的确高明。旁人看来,皇后有杀人动机。谁又会去想,作为亲生母亲的武则天会掐死自己的女儿呢?太悖逆,不可信!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王皇后势力庞大,一桩“扼婴事件”自然不能动摇皇后地位。然而接下来这件事让李治忍无可忍。
公元 655 年,皇后精神恍惚,她和母亲一同听信了巫蛊之术。心思单纯的王皇后大搞巫术——把柄顺理成章地送到了武则天手中。武则天给高宗打了小报告,并将高宗的头疼病与之加以联系。唐高宗命人到皇后寝殿搜查,“果然”搜出了小木头人,上面刻着皇帝的生辰、八字和名字。皇后辩解,声称自己并不知情。一定是别人的栽赃陷害!
此次事件后,李治不仅对王皇后极度冷淡,而且对王皇后背后的关陇集团长孙无忌、柳爽等人也变得冷淡。武则天总能看穿事物本质,做事直捣关键所在。要想确立自己的地位,看似是扳倒王皇后,其实是让关陇集团代表的长孙无忌低头。
此时的王皇后,已经被武则天搞得声名狼藉,威望尽失。武则天继续推进一步——一探长孙无忌对于“废后”的态度,她和李治一同前往其府上,进行了一番赏赐后以为长孙无忌会松口,不料其坚决反对废后。这一次,武则天彻底摸清了对方的态度。
为了一改朝堂局势,武则天和李治培养了一批自己势力,用以针对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集团。一大批被长孙无忌压迫的失意文人闻风而动。

鉴于王皇后的种种行径,李治特别提出“废后”一事,然而却遭到了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三位权臣的一致反对;另有(武氏)一方却一致认可立武则天为皇后。双方各执一词,难做决断。
翌日,李治召见了地位赫然的李勣(ji)。因为李勣没有和长孙无忌等人站在同一阵营。李勣说:“此乃是陛下家事,何必去问外人?”这句话看似没有表态,事实上却已然表明了自己赞成的观点。而且李勣当时掌握着军事力量,这无疑给李治吃下了定心丸。
从这里以后,武则天的势力、战力值大幅提升——一个属于武则天的时代已经到来。
已居后位,武则天暂停了自己的晋级之路。对于长孙无忌等一拨势力不能不提防,为了培养自己的圈子,她怂恿高宗册封自己父亲为周国公,册封母亲为代国夫人。这样一来,自己的家族势力也就更庞大了。
后宫是暗斗,前庭朝堂是明争。不可偏废其一。而此时武则天再为李治诞下李显。武则天春风得意,踌躇满志。

已经培养了家族势力,自己又稳住皇后宝座,但武则天的“折腾”并没有就此停止。为了铲除后患,武则天一日前往幽禁王皇后、萧淑妃的孤僻小院。两个被封禁在一墙之内的女人,没有自由,整日与院墙、天空为伴。
最毒不过女人心。武则天派人前往王皇后和萧淑妃的幽禁之地,命令人将其手脚砍了,并将躯体用酒泡。史料记载:“遣人杖王氏、萧氏各一百,断去手足······”足见武则天的狠毒!
皇后已经废除。之后,武则天找来朝臣许敬宗。许敬宗上书皇帝:“李忠并非嫡子,应当废其太子之位,另立武氏之子李弘为太子。”爱屋及乌的唐高宗也就另立李弘为太子!至此,武则天完成了朝堂的权力布局,她对权力的极度渴望得到了阶段性满足。在篡改“唐”为“周”的道路上,步步为营!
从一个落魄的官二代,再到权倾朝野的大唐王后,武则天的人生既励志、又血腥。14 岁侍寝李世民,被打入感业寺,重返皇宫,步步为营,最后晋级皇后。促使她成功的第一因素,是她对权力的渴望,对命运的不甘。

其次有这样一句话:“如果后宫没有那么多的丫鬟、婢女,也就没有血雨腥风的皇宫”。不置可否。武则天特别会做人,她将皇帝赏赐来的金银财宝一一送给丫鬟、婢女,而整个皇宫里都是她的眼线,宫墙大院一张密集的情报网死死攥在她手里。而那些底层宫女、丫鬟全都愿意为她效劳。
不同于王皇后的娇生惯养、金贵,以及萧淑妃的飞扬跋扈,她们从不热衷于和身边的丫鬟、婢女打理关系,反而是斥责、怒骂。在这一点上,武则天的做法可谓是教科书级别的。
有时候,左右历史方向和车轮滚动速度的,并不是轰轰烈烈的金戈铁马,而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武则天晋级皇后,“扼婴事件”中,婢女配合助攻;陷害栽赃王皇后,同样是眼线足够长,信息足够准,得以让王皇后“坐实”种种罪名,最终被唐高宗李治罢黜!
武则天,前无古人。她的一生有太多值得学习的地方,身处低谷时不放弃——低谷时,也即反弹时。一桩桩策划,精心布局,使得自己荣登“九五”。若换做其他人,可能感业寺便是余生归宿。但她善于抓住每一个逆袭的机会,看问题能一眼看到本质的东西。

若不是对权力的渴望,对人性的把控,对局势的高瞻远瞩,可能早已泯然众人矣!或许,自知有功绩,明白上位之路沾满血渍、不光彩,她才留下无字墓碑,留以后人评说!
读史,让人通透、理智。一方面,我们通过历史看见过去,进而反思和研判未来。武则天,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落魄官二代,一步步走到权力的巅峰。她的背后,又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呢?在整个庞大、关系盘根错节的权力、人事、利益链条中,她又是怎样避祸趋福、立于不败之地的呢?
历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诚然,但凡爱读史的人,都能一眼看清事物的本质和底层规律。一个人如果能将自身投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就会敬畏历史,明白自己不过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