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正经的文化生活 之一
在美术馆稀里糊涂冲了一部限制级
这件事要从三年展(Triennale Milano) 讲起。它形式有点像国内的设计博物馆(CDM),有生活用品方面本土巧思变迁的主展厅,其他有的是各种独立主题的收费展厅——一般是某位艺术家的个展,门票要单独购买分别验票;有的是免费展厅——一般是公共教育或者政府项目。但是和CDM不同的是,负一层还有个剧院。
当然我第一次去没看出那是个剧院...由于快乐卡的宇宙级权限,我拿出卡之后售票处问我要买哪些,我就顺其自然地全都冲了,然后花了一下午一晚上的时间饕餮,终于紧赶慢赶看了0,1两层所有展厅。就在我非常满足准备走人时,发现为什么楼梯两侧有两个小通道还能往下,那么多人排队(在这一下午见的人都没半条队伍长)。我就去问了售票处那是在排什么,小哥描述了半天,就只说了去下面要提前预约,并且是宇宙卡只能打折的付费项目,然后旁边一个小姐姐又跟我说是个剧,她指了指旁边一叠宣传卡,说就是这个,他只在这演三天,你要看的话只有最后一天还剩一点点票了,你要看吗?受这里其他展的影响,我以为美术馆顶多就是艺术家的小短片或者意识流小电影之类的,再加上宣传页上的照片看起来像个灯光秀,我就想体验一下,小姐姐特地又指着宣传页再三向我确认是不是要买这个,呆梨文化嘛,冲
当晚回来拿着宣传页细看了下,左边的时间居然一个多小时呢,大段介绍结合万能谷歌还是让人半懂不懂的,再加上这个宣传页全是呆梨语,不像其他的是意英双语,我开始感觉不对劲:万一纯呆梨语话剧又没字幕,照他们的语速我不就凉了。然后当即准备脱手,轰炸了几个本地群,除了一个同胞感兴趣问了问我(还被我鬼使神差抢先一步说我买晚了位置不太好)大家都没啥兴致的样子。还好我没发票圈!
最后预料内没有出掉,我就又研究了一下宣传页,提到了什么神话人物和女权的概念,噢原来是个改编的神话故事,画面通感能力我还是有的,最坏也就到这了。因为refocus还留了两块想看的屏,而且负一层有个小展厅还没去,我提前很久到了现场,大概早了40多分钟在剧场门口等着。旁边有位西装笔挺云办公的老爷爷,过十几分钟另一边又来了一对老奶奶,打扮也很端庄得体。我对这部戏的期待在看到了他们后,又升级成了严肃晦涩、照本宣科的神话故事。心里有点慌就现场谷歌看能不能大概预览个剧情,结果剧情还是只掌握了那么多,不过官网写着有英文字幕,惊喜,放心,还好票没出掉yeah
看的过程心情复杂,贯穿全剧的电吉他厚重女声,铿锵悲痛地都是战争、死亡、泪水和哀悼,这部分是慢速英语,理解和欣赏都没问题。问题在女声中间一段一段的小故事,意大利语、演员相同但每段之间却没有上下文关系、情感爆发突然又剧烈(比如伴随怪异停顿、惊叫、夸张舞蹈)。一开始我带着“整体化的思路”去串剧情理解有些困难,不过好在每段的语言和感情我都能够吸收处理,总结一下其实是战争末日大环境下,面对荒凉、杀戮、侮辱与流放的女性群像。再飘零的经历、再卑贱的命运,面对群体性灾难都值得被尊重、被怜惜和哀悼。艺术加工上做足了功夫——凄厉哀嚎、绝望癫狂......情绪饱满,感染力极强:左边小哥聚精会神一动不动,右边小姐姐一半的时候在擦鼻子,我菜第一小段对白就已经悄悄哭哭了。就立意、设计和表达上,主创的功力深厚独到,这一点也可以从谢幕时经久不息的掌声可以得到验证:三位演员站在一起鞠躬致谢,全场热烈鼓掌,三位演员下台——掌声丝毫没有减弱,他们又登台拉手鞠躬飞吻下台——掌声还是没有减弱的意思,他们感激地笑着再上台,还把台下两位幕后也拉上台多次鞠躬挥手再下台,掌声还是很稳——最后三位又一次上台,笑着眼里泛着泪光向各个方向挥手,下台还朝我们挥手,最后掌声才慢慢平息,大家开始陆续退场。主演和身边观众的热烈真诚,穿透文化的屏障、或深情或剧烈地被我感知,进而共鸣的体验达到了极致。
然后不得不讲到但是,也就是“限制级”的尴尬话题。为什么宣传页一点没写尺度方面的内容啊啊啊啊,我带着老年人看晦涩神话的期待进去,以为是古代宫廷风,结果第一小段演员穿着连衣裙,在地上痛苦地翻来翻去都几乎走光了,别提后面有些场面演员貌似穿了透明的(?或直接没穿)上衣,甚至剧情需要经常有脱的动作(就比如宣传页那张上面的人物其实是上身裸露的)...我坐在很高的位置,字幕正好位于舞台顶部一条,看字方便,看人离得够远尴尬得不太明显,但是感受剧情的时候,我会时不时怀疑这是哪门子呆梨神话?我到底选了部什么剧?那些老年人怎么也会选这个??然后陷入“妈呀她在干什么?淡定这是艺术!”的自我教育大循环里。回去路上跟朋友吐槽了很久,她最后总结“黄色大悲剧”我笑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