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内心戏》--那些熟视无睹的“情理之中
PS: 此文为其他号中自己的作品搬运,并非抄袭。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0221601/

在城市里生活久了,人们接触的动物也开始趋于单一,所以,有的人只好通过饲养品种特别的宠物,来感受自己与自然间的联系。然而,越是与动物接触,越是饲养“驯化”程度高的动物,人们越会觉得,动物与人类,由外而内,俱是如此相似--这是一个很明显的思维误区。因为这些动物本来就是人们按照自己的喜好对其本性进行过干预的“产物”,是被人类“立过人设”的代表,所以,只能说是人们按照自己的喜好,挑选了其行为表现可以用人类思维更多地去“理解”和“解释”的动物,事实上,动物们的内心正在上演什么样的精彩大戏,人类从来一无所知。

所以,虽然很难检测,人类却不该直接否认动物没感情:否则,至少动物本身的繁衍过程就会进行不下去。例如,越是特征明显符合人类认为的“美丽”标准的动物求偶时,人们越是戏称其为“外貌协会会员”,但本书却部分否定了这种人类自以为是的“同理心”--“美貌会带来压力,而压力有害健康。”因为出于对美的追求,人类之间一旦出现了同类“竞争”,还可以通过进一步彼此展示品性、能力、金钱多寡等方面展开角逐,动物们就只能“化情场为战场”,给对方以“血的教训”,才能表现自己。更惨的是,如果表现过头了,有自残的危险还不算,更会引来捕食者的窥伺。

至于动物是否真的具有感情,乃至“会思考”,人类也会因为自己预先的判断而可能产生误读:“桀犬吠尧”是中国古人早就提到过的,而动物的梦境即使能真的全然展现在人的面前,人们又能真实地解读几分呢?“行为是天性和经验的混合体”,而“对同胞施加对生存毫无意义的苦痛,就是坏的行为”。所以,这一部分的内容,作者并没有提到多少更专业的研究成果或最新发现,而是貌似想引发人们更多的思考。例如,很多事后会被判定为“霸凌”的行为,会被当事人有意无意地辩解为“只是闹着玩”;狗狗攻击他人,很可能只是因为它们判定这样的行为是在保护主人和自己--那么,我们就真的无从判定是非了吗?我们的同理心适当的应用界限在哪儿?

最后,作者通过探讨“动物需要人类吗”和“人类需要动物吗”,引申出了自己的观点--“人类不是世界的主角”,人类中心主义本来就是“傲慢与偏见”的集合体。日本动画《虫师》中提到这样的世界观:在人们感知的世界“边缘处”,有一些奇异的生命体,它们介于“有生命”和“无生命”之间,被称为“虫”。比如蓟马,它们行动,它们停止,它们在犹如“胶水”般的世界里拍动翅膀,用说不上是飞行还是何种姿态前进······可是,由于我们和它们的生命周期和生存方式都有着太大的差别,我们很难理解其他生物也就不足为奇了。
本书语言平易,引用详略得当,可能是出于自然保护者的身份和对动物近乎本能的尊重感,作者仅就人们感兴趣的各种话题和人们想理解的动物的内心层面进行了简单梳理,且侧重于究举实例,并不刻意下结论,谈及的事例也突破了森林的边界,触及了更广阔的动物天地,给出了人们去探究自然、反向认识自我的新思路,是一本值得一读的科普入门读物。
